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乱世的生存之道

掩埋了家人,朱重八的二哥朱重六决定远走他乡。原因是与其在家里等死,不如流浪到外面去谋生。临行时,朱重八忍住悲伤,送了二哥一程又一程,似乎这一别就是永恒。终于,朱重六转过身来,摆了摆手,对朱重八说:“重八,你在家里一定好好地活着,一定要活着,一定要等我回来。”

“嗯!”朱重八的头点得像鸡啄米。然而,当朱重六的身影完完全全消失在他的视野里时,朱重八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如断了线的珠子般掉了下来。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朱重八怎么能不伤心呢?家人死的死、走的走,就剩下他一个人了,他又该何去何从呢?

就在朱重八迷惘、困惑、伤感、无助时,隔壁的汪大娘出现了。她对朱元璋说:“你父母在世的时候,曾经嘱咐我,要是他们死了,让我再把你送到皇觉寺里去。”

“你父母说,你这条命是皇觉寺给的,当年你体弱多病,幸亏到了皇觉寺才得以保全性命。让你去皇觉寺,一来还愿,二来可以躲避战乱,暂时找个安身之地。你现在还小,独自去逃荒的话,路上难免会遇到危险,不如在寺庙里暂避风险,等你长大了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就是父母的遗言啊,朱重八终于停止了哭泣。是啊,父母走时,放心不下的终究还是他。虽然不能留给他任何与物质有关的东西,却为他指明了一条大道——乱世的生存之道。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九月十九日,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涅槃日,也是朱元璋过完十七岁生日的第二天,朱重八在汪大娘的陪同下,来到了皇觉寺(原址在安徽凤阳县凤凰山日精峰下)。

皇觉寺坐落在钟离县太平乡东十四里。庙不是很大,但院子里松柏苍翠,红砖青瓦,一尘不染。透着庄严、肃穆,更透着神秘。庙门有一副楹联,写的是“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

寺里的高彬住持似乎知道他们会来,早已站在门口等候多时了。见了风尘仆仆而来的朱重八,高彬说:“当和尚很辛苦的,你愿意在这里出家,青灯为伴,寂寞为眠吗?”

朱重八回答得很实际:“当和尚有饭吃吗?”

高彬被他的话逗笑了,望着朱重八良久,才叹道:“你去的时候,我就知道你会再来的。”说完领着朱元璋进了寺庙。

六年前,朱元璋是来当学童,这一次却是来当行童。所谓行童,就是供寺院役使的小和尚。人常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但朱重八是个例外,他是个“苦行僧”,寺里端茶倒水、洗衣做饭、劈柴扫地、点烛上香、值班报点都是他的分内事,而其他和尚的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也是他的“分外事”。无论分内事还是分外事,都属于朱重八的职责范围。

南宋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云:“松园老人谓余言,东坡倅钱塘时,聪方为行童试经。”可见行童的地位。相对于苦和累,朱重八还得忍受非人的生活。具体表现有二:一是每次干完活,等他去吃饭时,却发现别的和尚早已吃过了,留给他的只是残羹剩饭;二是朱重八在干活儿时,不仅要看长老们的脸色,就连那些普通和尚也对他呼来唤去,如同撵一只狗一样。

“朱重八,倒茶水去。”

“朱重八,洗衣服去。”

“朱重八,扫殿堂去。”

“朱重八,点香烛去。”

“朱重八,打钟击鼓去。”

“朱重八,劈柴烧火去。”

一天下来,骨头都像散了架一样,朱重八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僧舍,满以为可以好好休息了,但哪里料到,他的活儿还要继续。

“朱重八,来帮我捶捶背。”

“朱重八,来帮我捏捏腿。”

“朱重八,帮我打盆洗脚水来。”

……

都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夜已深,朱重八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是啊,他原本以为到了寺庙里,即便是苦点儿累点儿,但总比给人放牛好,不用看人脸色,不用毫无尊严地活着。然而,到了皇觉寺才悲哀地发现,寺庙也一样,佛祖面前也一样没有平等,这个世道毫无公道可言。

朱元璋不由得迷惘了。 Gxv12Hrh2M931hiyi5R/T67OphdpBa6RnbIufKJzopPPQgKjcx6AYiWKXruICvu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