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内时,袁绍曾经问曹操:“如果讨伐董卓失败,你有什么打算。”曹操知道袁绍心中已有答案,便反问:“你呢?”
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意思是说,我要南面据守黄河,北面依托燕、代地区,再加上戎狄等胡人力量,向南争夺天下,这样大概可以成功吧。
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胜。”意思是说,我依靠天下人的智谋和武力,用一定的方法管理他们,这样就无往而不胜了。
两人不在同一角度回答问题,不过也能看出,二人见识能力和战略水平的高下。
以后的道路,恰恰印证了这次交流。
盟军解散后,为了得到冀州,袁绍联络蓟州侯公孙瓒佯攻韩馥,然后派谋士游说韩馥,说只有韩馥将冀州牧让与袁绍,才能保全自己。韩馥生性怯懦,竟真的将州牧的官印送给了袁绍。袁绍把冀州从韩馥手中夺了过来,又逼迫韩馥自杀,自己做了冀州的主人,开始了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向南争夺天下的步伐,逐渐成为全国最具实力、最有影响力的割据政权。
曹操也想按自己的方式实现天下大同,然而眼下最尴尬的是连个安身之处也没有。他想打下一块儿属于自己的地盘,但一来实力不济,二来周边都是昨日的盟友,没有理由相互攻讦。他甚至想过在袁绍手下做个大将算了,鲍信劝他说:“今绍为盟主,因权专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若抑之,则力不能制,只以遘难,又何能济?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袁绍利用盟主的身份发展私利,相当于又一个董卓。我们没有力量除掉他,但也不能追随他,应该先向黄河以南发展势力,等待时局的变化。曹操认为有理,但究竟在哪里立足,还是没有着落。
机会很快就来了。
朝廷命官不能动,好友盟军不能打,在北方,还有一些势力,不被当时社会主流认可,正好作为曹操扩张的目标。
这些势力主要可分为三类:黄巾军残余势力,其他农民起义军,还有一股南匈奴军队。
黄巾军被镇压后,残余势力各自为战,东躲西藏,惶惶不可终日,但一直也没有停止过反抗斗争。现在天下又乱,黄巾军残余势力再度活跃起来。当时青州黄巾军最强,人数达三十万之多。
在河北、山西的深山中,还活跃着许多农民起义军或者匪寇,后来,这些散乱的队伍经过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因为其发源于并州、冀州、幽州交界处的黑山(今属太行山脉),被称为“黑山军”,人数有百万之众。
当初为了镇压黄巾军,汉室请求南匈奴支援。南匈奴派一支军队进入中原腹地,参与了汉室的镇压行动。但后来,南匈奴政局有变,这一支队伍回不去了,就在内黄县附近驻扎,成为独立于汉朝军队的另一种势力。
这三种势力,都与官方有着大大小小的冲突,拿他们开刀,既能壮大自己,又能取得声誉。曹操瞅准机会,先后把他们变成了盘中餐。
初平二年(191),十多万黑山军攻打冀州的魏郡(今河北临漳县西)和兖州的东郡,其首领为于毒、白绕、眭固等。接替桥瑁的东郡太守王肱抵挡不住,丢下城池慌不择路地逃之夭夭。袁绍担心黑山军势力坐大,让曹操前去镇压。
曹操带着三千军队,接到袁绍指令,马上北上。黑山军虽然号称十万,但老幼混杂,战斗力极差。曹操挑选其中最薄弱的白绕部队,趁他们立脚未稳,率先击之。白绕不敌,退出东郡。袁绍非常高兴,向朝廷表奏曹操为新的东郡太守。
济南相后,曹操弃东郡太守不做,归隐乡里。一晃四年过去了,历史给曹操开了个玩笑,他又被任命为东郡太守。这一次,他欣然接受,盖因时势异也,现在他迫切需要一块地盘。
曹操把东郡郡治移到东武阳(今山东莘县南),这样和鲍信的济北国接近,相互可以有个接应。
曹操有了自己的地盘,还整编了白绕的部分士兵,接受了东郡原有武装,实力大增。
东郡辖区有顿丘县,曹操曾在这里做过县令。曹操把军队集中在这里,准备迎击黑山军反扑。黑山军将领于毒,避开曹操的锋芒,直接进攻东武阳,设定埋伏,单等曹操前来救援,准备一举歼灭曹军。曹操识破于毒计谋,撇开东武阳不救,直接去攻打于毒在西山里的大本营。这时候,双方拼的是谁能先拿下对方的大本营。结果于毒先承受不了,放弃攻打东武阳,回兵救援。东武阳的包围解除了,大家以为曹操会在半路截击于毒部队,但曹操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另一支由眭固率领的黑山军,也取得了胜利。至此,曹操完胜黑山军。
曹操又对盘踞于魏郡内黄(今属河南)的南匈奴军队用兵,南匈奴首领于夫罗不敌,败走。这样,又完胜南匈奴军。
接下来,曹操的对手是黄巾军。
初平三年(192),数百万的黄巾军攻入兖州。黄巾军特点,士兵家属也随军,号称百万,其实有战斗力的士兵只有大约三十万。尽管如此,这也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兖州刺史刘岱发兵迎敌,战败被杀。
刘岱一死,兖州群龙无首,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怎能一日无主!然而,谁能带领大家击退黄巾军呢?曹操的部属陈宫深知曹操的心思,自告奋勇,去说服州府和各郡官员,推举曹操担此大任。鲍信率先呼应,很快大家取得共识,一致推举曹操领兖州牧。
虽然受命于危难之际,但总算统领一州之兵,升级成雄霸一方的大诸侯,在曹操的人生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过曹操来不及激动和庆祝,更大的责任和更残酷的战斗在等着他。曹操把东郡太守任命给夏侯惇,自己则一心一意对付黄巾军。他先试探性地用小股部队和黄巾军作战,结果黄巾军要比他想象的强大得多,交战不利。最让曹操痛心的,是鲍信在这次交战中阵亡了。
乱战之中,未能找到鲍信的尸体。曹操让人用木头刻成鲍信的模样,为他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鲍信和曹操交往时间不算长,却是绝无仅有的知己。曹操为失去鲍信而痛哭流涕。
曹操这一生,部下和敌人都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却只有鲍信一个。
曹操总结失利原因:刘岱被杀,兖州部队士气上受到影响,士兵普遍有畏惧心理。第二次作战时,曹操明令奖罚,严格军纪,亲披甲胄,一马当先,士兵受到鼓舞,奋勇向前,终于改变了战场上的劣势,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
接着,双方进入相持阶段,除了小范围冲突互有损伤外,谁也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这支黄巾军,士兵大多是青州人,因为天灾人祸,走投无路才走上造反的道路。曹操写封信给黄巾军首领,许诺只要放下武器,接受整编,青壮年可以继续从军,老弱病幼则给他们田地种,解决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
这些条件的诱惑力是很大的,特别是有田种,是下层民众一生一世的最高目标。
但是,黄巾军除了生活和生存,还信奉太平道。他们也试图用宗教去“教化”曹操。他们给曹操写信:听说你过去在济南为官时,曾毁坏神坛,这种做法与我们太平道是相通的。当时你似乎懂“道”,如今怎么又犯迷糊了?汉廷的气数已尽,我们太平道顺天而立,这是天命,不是你的能力所能抗衡的。
曹操一生不信命,也不会听命于黄巾军。双方各说各话,都不能说服对方,只求战场上见高低。不过,黄巾军军心已经松动,加上长时间作战,没有充足的物资补给,战斗力大打折扣。
时间在曹操这一边。
之后的交战,曹操几乎完全控制了战场形势。
到了冬天,黄巾军除了缺粮,还没有过冬御寒的棉衣,渐渐不支,最后宣布无条件投降。
士兵三十万,家属、老弱百万,被曹操收编。
曹操对三十万降卒精挑细选,不求数量,只求质量,留下精锐忠诚的组织成新军,名曰“青州兵”。青州兵经过严格训练,改掉在黄巾军时自由散漫的毛病,组织纪律大大增强,成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精英部队。此后青州兵成为曹操的嫡系部队,一直跟随曹操,只听曹操一人指挥,直到他去世。
其余投降的人,全部种地,保障军队的后勤供应。
曹操不同于其他军阀,黄巾军、黑山军战败后,其他军阀都是格杀勿论,比如黑山军于毒部队,从东郡逃走后被袁绍击败,万余人皆被杀。曹操不杀降卒,一来要补充军队,二来他还要靠大量人口种地养活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