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院前急救的基本模式和组成要素

一、院前急救的基本模式

目前,世界各国院前急救模式可划分为两大类,即英美模式和德法模式。

英美模式是以现场对症处理为主,主要由EMT(紧急医疗救护技术员)或Paramedics(辅助医务人员)履行现场急救任务,然后将伤患运到医院急诊科,由急诊医师提供进一步的医疗急救。它最大的优点是人力资源成本较低,因为医师的使用成本很高,而院前急救服务大多免费或保险支付。

德法模式是以执业的急救医生为主,在伤患到达医院前抢时间进行高质量的医疗救助,强调救护措施尽早高质量和现场医疗急救的重要性。履行现场急救医疗服务的通常为资深急诊医师和护士。此模式最大优点是急救效果更好、服务更专业、更符合生命科学原则。在人力资源成本(尤为医师的使用成本)方面,中国比上述欧洲国家要低得多,因而更显优势和发展潜力。

我国院前急救由于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院前急救的组织模式各具特色,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院前院内结合型

急救中心既有院前急救医疗,又提供院内急救医疗,并设有住院部和相关辅助科室,院前与院内统一管理,是一种“大而全”的模式。优点是具有院前、院内的全面服务功能,但该模式投资大,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不利于贯彻缩小抢救半径的原则。

(二)单纯性院前指挥型

采取“依托医院,分片负责,统一指挥”的模式,急救中心只是院前急救指挥的总调度。急救中心不配备人员、车辆,与各医院无行政隶属关系,只有单纯的急救指挥调度权。优点是投资少,人员编制少,与各医院紧密协作,有利于缩小急救半径,但是该模式指挥权威性缺乏保证。

(三)集中性院前指挥型

急救中心配备人员、车辆,为独立的医疗卫生机构,既有院前急救的指挥调度权,又有人财物的调配权,通常按照地理区域,以派车半径为原则,设置分站及站点,与有关医院紧密配合,形成院外由急救中心负责,院内与医院共同负责的急救网络。该模式院前急救速度快,有利于合理缩小急救半径,其指挥调度权威性有保证,但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四)院前附属医院型

院前急救指挥相对独立,其附属于一家综合性医院,既有院前,又有院内,形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机构框架。该模式人员编制少,有利于院前、院内急救工作的配合,但由于院外急救相对独立,指挥的权威性欠保证。

(五)特服联动型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采用该模式,即消防、司警与医疗建立统一的通信网络,报警电话为“999”,在紧急救援时,视救援对象灵活调整救援种类。优点是反应速度快,实现共享资源,能综合发挥各类救援能力,有利于减少浪费,该模式不向社会收费,需要政府的财力支持。

二、院前急救的组成要素

院前急救有三大要素,即医疗、交通工具和通信。

(一)医疗

院前急救医疗要素是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并配有急救医疗设备。目前我国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有医师、助理医师、护士等,并按照《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规进行工作。急救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有关培训与考核。救护车的人员配备由医生、护士、驾驶员、护工(担架员)按需组合。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医生具备驾驶技能,使现场急救小组工作配合更默契,更快速有效。

(二)交通工具

主要是救护车。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救护车一般分成监护型、普通型和运输型三类。其中,监护型急救设备齐全,急救药品种类较多,主要用于危重伤患的现场急救和医疗监护;普通型急救设备较简陋,急救药品较少,主要用于一般伤患的初级处理和安全转运;运输型只是用于伤病情已完全稳定或已康复者的转院、出院或到院复查、体检等。目前特大城市已开始配备国外标准的监护型车,包括抢救设备优质齐全,可称流动的重症监护室(MICU)和急诊手术室。

(三)通信

1986年,卫生部、邮电部发文规定,中国院前急救机构统一使用急救电话“120”。急救中心与下属分站设专线,与网络医院等也有设置专用通信。各大、中城市的救护车内均装备无线对讲机,其覆盖半径与服务区域相一致,各城市实行统一受理、就近派车、按需送院的原则。不少城市车内还配备卫星定位系统(GPS),其车载台可接收短信息,使急救信息的传递和调度指令更便捷、清晰。 e8JWSei2X2oY6fUDdgC5XKTS10l54FqjRShxP3AH+GyeS6xUspnhTGocTUww+k1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