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痛又称面风痛、面颊痛,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三叉神经痛。本病是以眼、面颊部出现的放射性、烧灼样抽掣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外感风邪、情志不调、外伤等因素有关,各种内外因素使面部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则痛,而致本病。本病疼痛发作突然,呈阵发性放射性电击样剧痛,如撕裂、针刺、烧灼一般,为人类疼痛最为严重的一种,患者剧痛难以忍受。每次发作疼痛短暂,有数秒至数分钟,可连续反复发作,一天数次或数天内反复发作。临床以第2、第3支同时发病者多见,也就是以面颊,上、下颌部为多见,单独额部少见。疼痛发作常有诱发点,被称为扳机点,可因洗脸、刷牙、冷刺激、说话、吞咽、情绪刺激等因素诱发。
本病通过现代医学方法处理难以有效,治疗较为棘手,针刺治疗对本病有着较好的疗效,面痛也是针灸中的优势病种,传统针灸重视局部穴位的运用,董氏奇穴治疗主要以远端穴位为用,其治疗效果也极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穴位定位:
(1)侧三里穴:在腓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1.5寸处取穴。
(2)侧下三里穴:在腓骨前缘,即侧三里穴直下2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健侧取穴,常规消毒,二穴分别直刺1寸。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2次。
穴位定位:
(1)灵骨穴:在手背面的食指与拇指叉骨间,第1与第2掌骨结合处取穴。
(2)火主穴:在足背,第1与第2跖骨连接部之直前凹陷中,即距火硬穴1寸处取穴。
(3)门金穴:在第2与第3跖骨连接部之前凹陷中取穴。
操作方法:健侧取穴,常规消毒,灵骨穴直刺1.5寸,火主穴直刺0.8寸,门金穴直刺0.5寸。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穴位定位:
(1)外三关穴: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腓骨小头)连线中点一穴,中点与该高骨之中点又一穴,中点与外踝之中点又一穴。共三穴。
(2)中九里穴: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处取穴。
操作方法:健侧取穴,常规消毒,外三关穴直刺1.2寸,中九里穴直刺1.5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2次。
穴位定位:
(1)足三重穴:在外踝尖直上3寸,向前横开1寸处取穴,为一重穴;在一重穴直上2寸处取二重穴;在二重穴直上2寸为三重穴。
(2)下泉穴:在膝关节外侧面正中央直上2.5寸处取穴。
(3)中泉穴:在下泉穴直上2寸处取穴。
(4)上泉穴:在中泉穴直上2寸处取穴。
(5)木斗穴:在第3与第4跖骨之间,距跖骨与趾骨关节5分处取穴。
(6)木留穴:在第3与第4跖骨连接部之直前凹陷中,距跖骨与趾骨关节1.5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均健侧取穴,常规消毒,三重穴分别直刺1.2寸,下泉穴直刺0.5寸,中泉穴与上泉穴分别直刺1寸,木斗穴、木留穴分别直刺0.5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2次。
穴位定位:
(1)腕顺一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2.5寸处取穴。
(2)大白穴:在手背,于第2掌骨虎口底外开5分处取穴。
操作方法:均健侧取穴,常规消毒,腕顺一穴直刺1寸,大白穴直刺0.8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2次。
穴位定位:
(1)中九里穴: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处取穴。
(2)七里穴:中九里穴直下2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均健侧取穴,分别直刺1寸。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1)四花中穴:在四花上穴直下4.5寸处取穴。
(2)四花外穴:在四花中穴向外横开1.5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双侧取穴,在二穴区域找瘀络点刺,使之出血,血色由紫暗变为鲜红为止。每周1~2次。
穴位定位:
(1)合谷穴: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2)后溪穴: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3)听宫穴: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4)天枢穴: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合谷穴、后溪穴健侧取穴,二穴分别直刺1寸深;听宫穴患侧取穴,直刺0.8寸;天枢穴双侧取穴,直刺1.2寸。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侧三里穴及侧下三里穴治疗面部疾病有着广泛的作用,并且也有很好的疗效,这也是董师临床治疗本病运用较多的穴位,其疗效非常肯定,笔者在临床治疗本病也常用本穴为主穴施治,治疗获效显著。笔者在临床曾以本穴组为主穴配用相关穴位治疗多例面痛患者,有病程长达20余年的患者,也有年龄高达83岁的患者,其治效较为理想。如笔者在8年前所治疗的一名患者,男性,55岁,发病前的5天因劳累后醉酒突发左侧面部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张口,以致说话、喝水、吃饭、打哈欠均会引发左侧面颊痛,5天来汤水未下,十分痛苦,曾于当地诊所及医院治疗,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口服中西药物,外用膏药,并输液治疗,但疗效不显,故来诊。检查见患者呈痛苦面容,精神不振,不能言语,不能张口,舌质黯红,苔黄,脉沉涩。西医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医诊断为面痛。先于足三重穴周围瘀络点刺放血,立即针刺健侧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配合患者张口活动,疼痛即可缓解,并配灵骨穴与火主穴,留针30分钟,疼痛明显缓解,不但能够张口并能饮食,一次即解决了5日来不能饮食的痛苦,患者顿时吃羊肉一碗、馒头两个。患者第2日复诊时兴奋地言之神效也。
灵骨穴与或火主穴犹如传统针灸之开四关的运用,开四关具有镇痛、镇定、止痉的作用,对痛证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正如《标幽赋》载:“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灵骨穴在手阳明大肠经脉上,手阳明多气多血,行于面部外侧,本穴贴骨而针,功效更加强大。火主穴在厥阴肝经上,足厥阴肝经行于面颊部内侧,“从目系下颊里”,火主穴也紧贴骨缘,所以二穴合用对面痛的治疗十分特效。火主穴与门金穴的运用原理与灵骨穴配火主穴的原理相近,门金穴与传统针灸之陷谷穴相近,陷谷穴为足阳明胃经之输穴,足阳明胃经在面部广泛循行,火主穴为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足厥阴肝经在面颊部内侧广泛循行,二穴合用则一内一外调理面部,故对本病也有显著的疗效。
足三重穴是活血化瘀重要穴位,凡是瘀滞性疾病均可取用本穴组,临床治证非常广泛,也是笔者治疗面部疾病常用穴位,本穴组可以刺血也可以毫针治疗。治疗本病时笔者常以本穴组配三泉穴配合运用,也有较佳的疗效。三泉穴是面部疾病的重要穴位,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及面瘫均具作用。
外三关穴、中九里穴与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足三重穴、三泉穴均能治疗面痛,其治疗原理基本相同,穴位均在侧面的少阳、阳明两经之间,为夹经之穴,所以上述诸穴治疗本病具有很好的疗效。笔者除了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常用,其次就是三泉穴配足三重穴,另外就是三关穴配中九里穴治疗,也具有较好的功效。足三重穴除了能运用毫针针刺外,若是辨证瘀血的情况,无论针刺何组穴位,均可以配合足三重穴周围瘀络点刺放血。
腕顺一穴与传统针灸后溪穴相近,大白穴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穴相近,二穴均为输穴,二经均行于面部,根据“输主体重节痛”“经络所行主治所及”之原理,所以二穴合用治疗本病具有特效。
除了在董氏针灸之四花中穴、四花外穴及三重穴点刺放血,也可以在传统针灸太阳穴处及耳尖、耳背刺血,太阳穴刺血对病久者有很好的作用,一般先刺血,再辨证选穴针刺即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能立竿见影。笔者在传统针灸取穴时除了在太阳穴刺血以外,毫针用穴常以合谷穴、天枢穴、听宫穴用之最多,并常配局部火针治疗,也会取得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