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疼痛性疾病,目前虽然治疗头痛的方法很多,但理想的方法甚少,针灸治疗头痛具有较好的疗效,无论传统针灸还是董氏奇穴在治疗上皆有确实的效果。具有用穴少、见效快、标本兼治的特点。传统针灸治疗头痛主要从病变部位根据经络的理论取穴,尤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六经辨证法,将头痛列出了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及厥阴头痛等条文,自此在临床广泛运用。其次还要结合病性(辨证),搞清病变所在何经,辨明病因病性的虚实寒热情况,然后确定治疗原则,选取适当的穴位和针刺手法施以治疗。董氏奇穴在治疗头痛时也非常重视经络理论的临床运用,诸多的用穴也是通过经络理论发挥运用,所以在临床治疗时不可忽视最基本的经络理论指导。

一、前头痛

前头痛就是在阳明经部位的疼痛,所以在传统针灸经络学中称之为阳明经头痛,也就是以前额、眉棱骨、鼻根部、眼眶等区域而见的疼痛,所有这一部位的疼痛均可以参考以下治疗方法。

董氏奇穴用穴方案
1.肾关穴或天皇穴(二穴也可以配用)

穴位定位:

(1)肾关穴:在天皇穴直下1.5寸处取穴。

(2)天皇穴:在胫骨头之内侧凹陷中,距膝关节2.5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一侧或双侧取穴,常规消毒,肾关穴向床面方向(即由脾经透向肾经)垂直针刺1寸,天皇穴向外方向(即脾经向胆经方向)直刺1寸深。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2.灵骨穴、大白穴

穴位定位:

(1)灵骨穴:在手背面的食指与拇指叉骨间,第1与第2掌骨结合处取穴。

(2)大白穴:在手背,于第2掌骨虎口底外开5分处取穴。

操作方法:左右两侧交替取用,常规消毒,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1节握拳),灵骨穴直刺1.5寸,大白穴针刺1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3.火连穴或火菊穴

穴位定位:

(1)火连穴:在跖区,第1跖骨内侧,距趾骨与跖骨关节1.5寸处取穴。

(2)火菊穴:在跖区,第1跖骨内侧,距火连穴1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一侧或双侧取穴,常规消毒,二穴分别直刺0.5~0.8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4.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任取一穴或二穴)

穴位定位:

(1)通关穴:在大腿正中央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5寸处取穴。

(2)通山穴:在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通关穴2寸处取穴。

(3)通天穴:在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通山穴2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取用一侧或双侧穴位,常规消毒,通关穴与通山穴分别针刺0.8寸,通天针刺1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5.二角明穴、中白穴

穴位定位:

(1)二角明穴:在中指背第1节中央线上,距上横纹1/3处一穴,距下横纹1/3处一穴,共二穴。

(2)中白穴: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结合处下5分处取穴。

操作方法:二穴左右交替运用,常规消毒,二角明穴向小指方向皮下横刺0.5分,中白穴直刺0.5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6.镇静穴或四花中穴(点刺放血)

穴位定位:

(1)镇静穴:在两眉头之正中央上3分处取穴。

(2)四花中穴:在四花上穴直下4.5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

(1)镇静穴:常规消毒,于此处点刺放血,拔罐5分钟,使之出血3mL左右,隔日1次。

(2)四花中穴:取用双侧穴位,常规消毒,于穴位瘀络处点刺放血,每周2次。

7.四腑一穴、四腑二穴、上里穴(尤其眉棱骨痛最效)。

穴位定位:

(1)四腑一穴:在眉尖之上2分处取穴。

(2)四腑二穴:在眉毛中央上2分处取穴。

(3)上里穴:在眉头上2分处取穴。

操作方法:以上诸穴所用均为点刺放血,常规消毒,取用一次性刺血针点刺,挤捏出血或拔罐出血,每周2次。

传统经典用穴方案
1.太阳穴

穴位定位:在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取用双侧穴位,常规消毒,点刺放血,拔罐3~5分钟,每周2次。

2.合谷穴、内庭穴

穴位定位:

(1)合谷穴: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2)内庭穴:在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操作方法:左右交替用穴或双侧用穴,常规消毒,合谷穴直刺1寸,内庭穴向上斜刺0.5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注解

肾关穴与天皇穴皆是董氏奇穴补肾的重要穴位,功专补肾气,因此二穴对肾气亏虚而致的头痛、头晕则是一个对症用穴。这里所治为前头痛,其取用原理没有离开传统经络的理论,这是因为二穴均在脾经上,根据表里经理论,取用二穴治疗前头痛则是自然之理。董师在临床中善用肾关穴治疗前头痛,不仅是根据经络理论,而且还根据全息对应思想,将下肢对应于躯体,此部位对应于头部,所以取用二穴能治疗前头痛。从病因而辨若肾亏而致的头痛则为最佳,无论是否是前头痛,只要是头痛因肾亏而致就是首选穴位。这是从病性上考虑。由此可见,董氏奇穴的治疗仍然没有离开辨证的最基本思想。

灵骨穴、大白穴就所处的位置来看,处于手阳明大肠经上,与足阳明为同名经,传统针灸治疗痛证疗效较好的用穴规律就是同名经的取穴,在此处就有其含义的运用。在临床广泛运用又不仅是此理,二穴是董氏奇穴中的大穴、要穴,治证十分广泛,二穴的作用特性为温阳补气,且功效十分强大,凡是气虚之证就为首选,无论任何部位的头痛,若辨证因气虚而致的头痛,二穴也是首选穴位,用之则效如桴鼓。若就是一般阳明经部位的头痛,二穴可以单独运用,无论灵骨穴还是大白穴皆有显著的疗效。大白穴与传统针灸的三间穴相符,三间穴为手阳明大肠之输穴,因此对手阳明之痛证的治疗有特效。

火连穴与火菊穴均在足部,二穴若从传统经络学角度来看,所在经脉应为脾经,火连穴与太白穴相近,火菊穴与公孙穴相应,太白穴为脾经之原穴,公孙穴为脾经之络穴,其所用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其差别。就病性而言,火连穴用于脾虚而致的前头痛最效,火菊穴用于高血压及头脑不清伴有头晕者最效。火连穴治疗前头痛的运用也是董师临床常用穴位之一。如笔者所治一患者,女性,53岁,前额部呈闷胀痛月余,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曾以多种中西药物治疗而乏效,严重时波及双眼,感觉头部混沌不清,双眼沉重,颈项无力承担头部。先于四腑一穴、四腑二穴及上里穴适量刺血,后针刺火菊穴,针后立感脑清目亮,共刺血1次,毫针3次,诸症消失。

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这一穴组所处的位置在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而作用于心脏,用于前头痛的治疗是经脉所行的理论,除了经脉循行理论用于治疗前头痛,还可用于现代医学所言的血管性头痛及中医而言的血虚头痛,均有较佳的效果,其原理则是根据心主血脉,足阳明多气多血,所用均没有离开辨证的原理。本穴组笔者在临床运用时以通关穴配通天穴最为常用。

二角明穴治疗眉棱骨痛、鼻骨痛是董师对本病所设的基本主治作用,其治疗原理则是从补肾角度出发,也就是用于肾气亏虚而致的前头痛,其穴下董公言之有肾神经通过,故作用于肾。赖金雄医师言本穴治疗眉棱骨痛具有特效作用,配用中白穴治疗前额痛效佳。

镇静穴刺血是穴位局部的运用,这是传统针灸刺血的最基本运用方法。本穴近于传统针灸的印堂穴,在民间广为运用印堂穴刺血治疗前头痛疾病,是民间刺血治疗头痛常用重要部位,往往有血出立效之功。四花穴组则是董氏奇穴重要刺血部位,可谓董氏刺血的第一大要穴,能治疗诸多顽症痼疾,用四花中穴刺血治疗前头痛仍然是经络理论的指导,本穴处于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所以还是根据经络所行主治所及理论。在此部位刺血对中医辨证为痰浊头痛有特效,因为此处近于传统针灸丰隆穴,故在这一部位的瘀络刺血对痰浊头痛就有特效了。董氏奇穴在刺血方面极为重视,多数疾病一般先主张刺血,再行毫针治疗,往往能立起沉疴。笔者治疗各种头痛一般少不了刺血方法的运用,尤其是久年不愈的顽固性头痛,更需要刺血治疗,所以刺血疗法对前头痛的治疗也十分关键。一般刺血后,再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相应穴位毫针刺即可效如桴鼓。总而言之,用穴还需要辨证是关键。四腑一穴、四腑二穴及上里穴均是刺血运用,这是局部取穴的运用理念,这一方法在民间也广为运用,对中医辨证为外感风邪而致的最为对症。

二、偏头痛

偏头痛是各种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在临床中多易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头痛,可两侧交替发作,也有的固定于一侧,或者两侧同时发病,其病因繁杂,但多因疲劳、郁怒生气、熬夜、感受风寒等因素诱发或加重,一般方法难以根治。通过长期的针灸临床观察总结,针刺疗法就是一可靠的治疗方法,既能迅速解除症状,又能有效地治本。

董氏奇穴用穴方案
1.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肾关穴

穴位定位:

(1)侧三里穴:在腓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1.5寸处取穴。

(2)侧下三里穴:在腓骨前缘,即侧三里穴直下2寸处取穴。

(3)肾关穴:在胫骨头之内侧,天皇穴直下1.5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取用健侧穴位,常规消毒,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分别直刺1寸,肾关穴向床面方向(即由脾经向肾经透刺)直刺1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2.中九里穴、上九里穴、下九里穴

穴位定位:

(1)中九里穴: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处取穴。

(2)上九里穴:在中九里穴向前横开1.5寸处取穴。

(3)下九里穴:在中九里穴向后横开1.5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取用健侧穴位,常规消毒,诸穴针刺抵达骨面。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3.指三重穴

穴位定位:在无名指指背中节中央线外开(偏向尺侧)2分中点一穴,距上横纹1/4处一穴,距下横纹1/4处一穴,共三穴。

操作方法:取用健侧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时紧贴指骨尺侧缘进针半分深。每次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4.灵骨穴

穴位定位:在手背面的食指与拇指叉骨间,第1与第2掌骨结合处取穴。

操作方法:取用健侧穴位,常规消毒,直刺1.5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5.门金穴

穴位定位:在第2与第3跖骨连接部之前凹陷中取穴。

操作方法:取用健侧穴位,常规消毒,直刺0.5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6.六完穴

穴位定位:在第4与第5跖骨之间,距跖骨与趾骨关节5分处取穴。

操作方法:取用健侧穴位,常规消毒,向上斜刺5分深。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7.妇科穴

穴位定位:在大指背第1节之中央线外开(偏向尺侧)3分,距上横纹1/3处一穴,距下横纹1/3处一穴,共二穴。

操作方法:取用健侧穴位,常规消毒,直刺2分深。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8.足三重穴(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或四花外穴(点刺放血或毫针均可)

穴位定位:

(1)足三重穴:在外踝尖直上3寸,向前横开1寸处取穴,为一重穴;在一重穴直上2寸处取二重穴;在二重穴直上2寸为三重穴。

(2)四花外穴:在四花中穴向外横开1.5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点刺放血时取用患侧穴位,在其穴区找瘀络点刺放血,每周1~2次;毫针针刺时取用健侧穴位,足三重三穴均直刺1.2寸,四花外穴直刺1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传统经典用穴方案
1.太阳穴

穴位定位:左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取用患侧穴位,常规消毒,施以点刺放血,拔罐3~5分钟,每周2次。

2.外关穴、足临泣穴或侠溪穴

穴位定位:

(1)外关穴:在前臂前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2)足临泣穴:在足背,第4、第5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5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3)侠溪穴:在足背,第4、第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操作方法:健侧取穴,常规消毒,外关直刺1寸,足临泣直刺0.5寸,侠溪向上斜刺0.5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3.丝竹空透率谷

穴位定位:

(1)丝竹空穴:在面部,眉梢凹陷中。

(2)率谷穴:位于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

操作方法:取用患侧穴位,常规消毒,取用3寸毫针,自丝竹空穴沿皮向率谷穴透刺,每次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注解

偏头痛从经络学理论来看,则为少阳经头痛,以上穴位除了灵骨穴均是循经取穴的运用。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在胆胃经之间,偏近胆经,治疗少阳、阳明两经及合经之病具有特效,又善治风痰之病,所以对偏正头痛特效。有临床医家言之二穴配合肾关穴更具特效,并言轻症两三次可愈,重症四五次即愈的说法。中九里穴与传统针灸之风市穴相符,风市穴是足少胆经之重要穴位,具有镇痛、镇定、止痒之效。风市者,风之市,治风之力甚强,少阳主风,所以因风邪而致的少阳头痛尤为适宜,临床常与上下九里穴倒马运用,三穴合用具有很强的协同之效。六完穴与胆经之侠溪穴相近,侠溪穴为胆经之荥穴,具有清泻肝胆火之意,对偏头痛伴有头晕疗效最佳。灵骨穴用于气虚而致的头痛,尤其疼痛处在太阳穴部位的疼痛,本穴极效。如果头痛处于太阳穴处,用门金穴也具特效,效如桴鼓,各位董氏传人均言之甚效。临床有用妇科穴治疗偏头痛及头顶痛的经验,言之作用较佳,大家在临证时可试用其效如何。

偏头痛刺血极为重要,尤其久治不愈的顽症,通过刺血祛瘀通滞的作用而达到有效治疗。传统针灸治疗偏头痛刺血最常于在太阳穴处刺血,这也是民间治疗偏头痛广为运用的方法,临床确有血出立效之功,笔者临床常仅以太阳穴的刺血而治愈偏头痛患者不在少数,这是一种简单可行的好方法。记得笔者在一次装修房子的时候,有一个装修工人在工作时偏头痛发作了,疼痛难忍,面色苍白,恶心欲呕,呈痛苦状。这一患者有偏头痛病史十余年,曾多次服用药物,但一直未愈,每次发作时仅靠止痛药来止痛。本次发作时,笔者随身带的针具中仅存有刺血针具,所以即选择了太阳穴的刺血,当血出后疼痛已基本消失,并能继续正常工作。患者本打算当装修完成后找笔者再系统地正规治疗,自本次刺血后,疼痛再未发作,也未再治疗,之后曾介绍了多名偏头痛患者来诊。就单纯以太阳穴刺血治疗多例偏头痛患者,一次治愈者不乏少数。也有笔者诸多学生反馈仅在太阳穴刺血而治愈偏头痛的患者不乏少数,可见太阳穴刺血治疗偏头痛具有很强的临床实效性。耳尖处的刺血对偏头痛的治疗也有佳效,耳尖虽为经外奇穴,但就所处的位置来看,完全为少阳穴位,所以在耳尖刺血治疗偏头痛就具有特效了,笔者有时与太阳穴交替用针。

足三重穴与四花外穴也是经络循行理论的运用,二穴均是董氏奇穴刺血重要部位,刺血时是以穴位处的瘀络点刺为用,因此在临床施治时,先查看两处的瘀络,根据瘀络明显的程度选择穴位即可。二穴不仅可以刺血治疗,毫针治疗也具有很好的实效性。

三、头顶痛

头顶痛又称巅顶痛、厥阴头痛,其头痛是以头顶部位为主,就其经络来看,主要与厥阴经有关,《灵枢·经脉》载:“肝足厥阴之脉……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交会于巅。”所以又称之为厥阴头痛。本病最早的论述记载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兰室秘藏·头痛门》载:“厥阴头顶痛,或吐涎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可见古医家对此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针灸按照厥阴经脉的治疗确具特效,一直是针灸临床治疗头顶痛主要辨证用法。

董氏奇穴用穴方案
1.火主穴

穴位定位:在足背,第1与第2跖骨连接部之直前凹陷中,即距火硬穴1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取用一侧或双侧穴位,常规消毒,直刺0.5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2.正筋穴、正宗穴

穴位定位:

(1)正筋穴:在足后跟筋正中央上,距足底3.5寸处取穴。

(2)正宗穴:在足后跟筋正中央上,正筋穴直上2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取用一侧或双侧穴位,常规消毒,二穴分别直刺1寸。每次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3.上瘤穴

穴位定位:在足底后跟硬皮之前缘正中央处取穴。

操作方法:取用一侧或双侧穴位,常规消毒,针刺0.3寸。每次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4.富顶穴、后枝穴

穴位定位:

(1)富顶穴:在上臂肱骨外侧,距肘横纹7寸处取穴。

(2)后枝穴:在肩中与肘之直线上,距富顶穴1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取用双侧或一侧穴位,常规消毒,手臂下垂,二穴分别直刺0.5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5.门金穴

穴位定位:在第2跖骨与第3跖骨连接部之前凹陷中取穴。

操作方法:取用双侧或一侧穴位,常规消毒,直刺0.5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6.在膝下心区呈怒张血络青筋点刺出血

操作方法:在其穴区域找瘀络,用一次性刺血针点刺,使瘀血尽出,每周1~2次。

传统经典用穴方案
1.中冲穴

穴位定位: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

操作方法:取用双侧穴位,先施以按揉使其充血,常规消毒,一次性刺血针点刺出血数滴,每周1~2次。

2.内关穴、太冲穴

穴位定位:

(1)内关穴: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2)太冲穴:在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操作方法:取用双侧穴位,常规消毒,内关穴直刺1寸,太冲穴直刺0.5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注解

火主穴近于传统针灸之太冲穴,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用其治疗头顶痛则是基本用穴理念,为循经取穴,故太冲穴是传统针灸治疗头顶痛的要穴。在这里名为火主,即心主之意,足厥阴与手厥阴为同名经,同名经相通,所以能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因此除了治疗头顶痛之外,对现代医学所言的高血压、心脏病而致的头痛也具有特效。

正筋穴、正宗穴从经络所在的位置来看,应为足太阳膀胱经的位置,足太阳经脉也到达头顶,《灵枢·经脉》载:“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故用二穴治疗头顶痛就有特效了。用二穴不仅治疗头顶痛,还可以用于颅内痛、后头痛,这首先与经络循行有关,“足太阳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其次还与本穴的穴性有密切的关系,二穴有活脑部之气血的作用,所以本穴组治疗头痛就有较广泛的功效,且其效确实。所治一张姓患者,男,43岁,因工作劳累后而出现了头痛,以头顶部为明显,就诊于近处的诊所,服用药物后不仅无效,而且症状加重,故就诊于当地县人民医院,经CT等检查未查出阳性结果,诊断为神经性头痛,服用药物4天乏效来诊。其头痛以头顶部为主,严重时波及后头部,时轻时重,重时难以忍受。针刺上瘤穴配正筋穴、正宗穴,针后10分钟即感缓解,治疗3次症状基本消失,后又巩固治疗2次。

上瘤穴在足底部,治疗头顶痛则为对应取穴法,《黄帝内经》载“头有病脚上针”“上病下取”,本穴就是这一理论的运用。传统针灸中常用涌泉穴治疗头顶痛,道理相同。早在《肘后歌》载:“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足底与头顶对应。对头顶剧烈疼痛则有显著疗效,可有如桴鼓之效。除了治疗头顶痛之外,另外对脑震荡、脑部肿瘤也有较好的治疗功效。也有诸多董氏传人用妇科穴而治疗头顶痛的经验,但笔者尚无临床运用,请有心读者试用其效。富顶穴与后枝穴主要作用为降压,高血压引起的头痛主要表现为头顶痛。中冲穴为心包经之井穴,在此处点刺放血为同名经运用的原理,具有立竿见影之效。

四、后头痛

后头痛是指后头部的疼痛,在传统针灸中又称为太阳经头痛。《灵枢·经脉》:“足太阳膀胱之脉……其支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下挟脊抵腰中。”一般多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之脉而致。经脉受寒则小络蜷缩拘急、脉道不通,气血凝滞,故出现头痛连同项背。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束表,卫阳被遏,不得宣统,故常伴有恶风,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一系列风寒表证的症状。

董氏奇穴用穴方案
1.正筋穴、正宗穴、搏球穴

穴位定位:

(1)正筋穴:在足后跟筋正中央上,距足底3.5寸处取穴。

(2)正宗穴:在足后跟筋正中央上,正筋穴直上2寸处取穴。

(3)搏球穴:在足后跟筋正中央上,正士穴直上2.5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取用健侧或双侧穴位,常规消毒,正筋穴、正宗穴分别直刺0.8寸,搏球穴直刺1.5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2.腕顺一穴、腕顺二穴

穴位定位:

(1)腕顺一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2.5寸处取穴。

(2)腕顺二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1.5寸处取穴,即腕顺一穴下1寸。

操作方法:取用健侧或双侧穴位,腕顺一穴直刺1寸,腕顺二穴直刺0.3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3.指三重穴、人皇穴

穴位定位:

(1)指三重穴:在无名指指背中节中央线外开(偏向尺侧)2分中点一穴,距上横纹1/4处一穴,距下横纹1/4处一穴,共三穴。

(2)人皇穴:在胫骨之内侧后缘,在内踝上3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二穴健侧或者左右交替用穴,常规消毒,指三重紧贴指骨缘尺侧进针半分,人皇穴直刺1.2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4.冲霄穴(点刺放血)

穴位定位:包括第20椎下之妙巢穴,第21椎下之上对穴及上对穴以下1寸之上高穴,共三穴。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取用一次性点刺放血针点刺,然后加拔罐使之出血3mL左右即可。每周1~2次。

传统经典用穴方案
1.委中穴

穴位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当肱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中间。

操作方法:取用双侧穴位,常规消毒,取用一次性刺血针于此处瘀络点刺放血,使瘀血尽出即可。

2.后溪穴、申脉穴

穴位定位:

(1)后溪穴: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2)申脉穴: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后溪穴与申脉穴左右交替用针,常规消毒,后溪半握拳,直刺0.8寸,申脉穴直刺0.5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3.至阴穴或束骨穴

穴位定位:

(1)至阴穴: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指甲根角侧后方0.1寸。

(2)束骨穴:在跖区,第5跖趾关节的近端,赤白肉际处。

操作方法:取用健侧穴位,常规消毒,至阴穴浅刺0.1寸,束骨直刺0.5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注解

正筋穴、正宗穴及搏球穴所处的位置为足太阳膀胱经所循行,其用就是经脉循行理论,笔者在传统针灸治疗后头痛以至阴穴、束骨穴、昆仑穴最为常用而有效,这些穴位均为足太阳经之穴,皆从经络所行主治所及的理论而用。正筋穴、正宗穴二穴对后头部牵及颈项的疼痛,二穴极为适宜。腕顺一穴、腕顺二穴与传统针灸的后溪穴、腕骨穴相近,二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经脉之穴,治疗后头痛为同名经原理。二穴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配合运用。指三重穴临床可以治疗各种头痛,可用于偏头痛、头顶痛及后项痛,本穴处在三焦经脉上,以疏调三焦之气血有关,又因指三重穴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所以能治疗诸症。赖金雄医师有用“指三重穴配人皇穴可治疗后项痛”的临床经验,笔者尚无运用经验,大家可以在临床检验其效如何。

冲霄穴在腰骶部,用于治疗后头部疾病,是根据头骶对应的原理运用,这与后会穴治疗腰骶部位疼痛原理相同,且具有卓效,临床以刺血为用。传统针灸刺血治疗后头痛以委中穴最为常用。

五、全头痛

前面四种头痛皆是在头部某一个部位而产生的疼痛,则能符合某一经脉的循行,全头痛则是指整个头部的疼痛,不能明确那一具体部位,其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当某一部位疼痛的时候一般多从经络辨证来论治,全头痛的治疗多从病性来考虑,辨明虚实寒热,施以对证治疗。一般来说,全头痛发生原因多见于痰湿阻络头痛,肾虚精髓不足头痛和气血两亏、清阳不升、经脉失养头痛。

董氏奇穴用穴方案
1.灵骨穴、大白穴

穴位定位:

(1)灵骨穴:在手背面的食指与拇指叉骨间,第1与第2掌骨结合处取穴。

(2)大白穴:在手背,于第2掌骨虎口底外开5分处取穴。

操作方法:两手左右交替用穴,取穴时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1节握拳),常规消毒,灵骨穴直刺1.5寸,大白穴直刺1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2.中九里穴、肾关穴

穴位定位:

(1)中九里穴: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处取穴。

(2)肾关穴:在天皇穴直下1.5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双侧取穴,常规消毒,中九里穴针刺时直刺抵达骨面,肾关穴向床面(由脾经透向肾经)直刺1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3.三叉三穴、大白穴

穴位定位:

(1)三叉三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处取穴。

(2)大白穴:在手背,于第2掌骨虎口底外开5分处取穴。

操作方法:二穴左右交替用针,常规消毒,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向手腕方向直刺0.8寸;大白拳手取穴,直刺1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4.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肾关穴

穴位定位:

(1)侧三里穴:在腓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1.5寸处取穴。

(2)侧下三里穴:在腓骨前缘,即侧三里穴直下2寸处取穴。

(3)肾关穴:在胫骨头之内侧,天皇穴直下1.5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与肾关穴左右交替用针,常规消毒,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直刺1寸,肾关穴向床面方向(由脾经透向肾经)直刺1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5.通肾穴、水通穴、水金穴

穴位定位:

(1)通肾穴:在膝盖内侧上缘凹陷处取穴。

(2)水通穴:在嘴角直下4分处取穴。

(3)水金穴:在水通穴向里平开5分处取穴。

操作方法:双侧取穴,常规消毒,通肾穴直刺0.5寸,水金穴与水通穴施以透刺,操作时由水金穴向水通穴平刺1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6.正会穴、镇静穴

穴位定位:

(1)正会穴:在头顶之正中央。

(2)镇静穴:在两眉头之正中央上3分处取穴。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正会穴向前平刺3分,镇静穴由上往下皮下针刺3分。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7.火菊穴

穴位定位:在第1跖骨内侧,距火连穴1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取用双侧穴位,常规消毒,直刺0.5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8.四花中穴、四花外穴

穴位定位:

(1)四花中穴:在四花上穴直下4.5寸处取穴。

(2)四花外穴:在四花中穴向外横开1.5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双侧取穴,常规消毒,于穴位区域找瘀络点刺出血,使瘀血尽出,每周1~2次。

传统经典用穴方案
1.太阳穴、大椎穴点刺放血

穴位定位:

(1)太阳穴:在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

(2)大椎穴: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操作方法:太阳取用双侧穴位,常规消毒,施以点刺放血,加拔罐3~5分钟,大椎点刺出血加拔火罐5~10分钟。每周1~2次。

2.三间穴、液门穴

穴位定位:

(1)三间穴:在手背,第2掌指关节桡侧近端凹陷中。

(2)液门穴:在手背,第4、第5指间,趾蹼缘上方赤白肉际凹陷中。

操作方法:二穴左右交替用针,常规消毒,二穴分别直刺0.5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注解

由于导致全头痛的原因较多,所以临床用穴也有较多的选择,全头痛的治疗理念和其他类型的头痛治疗有所区别,其他类型的头痛以辨经为主,全头痛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以辨其病性为用。若因气虚而致的头痛,首选灵骨穴,灵骨穴具有温阳补气之效,所以气虚而致的全头痛用灵骨穴就具有特效,常配大白穴加强其作用疗效;肾虚而致的头痛以通肾穴配水金穴、水通穴为首选,三穴均是补肾之要穴,三穴合用有协同之效;若精神失调而致的头痛则以正会穴、镇静穴为常用,具有镇静安神之效,对现代医学所言的抑郁性患者为首选;外感而致的全头痛则以三叉三穴为常用,常配大白穴发挥更佳的疗效,二穴对全头痛止痛之效极佳,可用于一切外感而致的头痛;久治不愈的慢性头痛常以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配肾关穴为特效,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在胆胃经之间,两穴倒马运用可善治两经病变,既能疏调阳明之气血,又能祛风痰,加配肾关穴则治疗久病入肾,所以对久治不愈的顽固性陈年痼疾有较佳的疗效;火菊穴有清头明目之效,对清阳不升而致的头昏脑胀具有较好的功效,尤适宜于现代医学所言的高血压、颈椎病而致的头晕、头痛。

点刺放血仍是治疗全头痛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刺络放血,可使瘀血祛除,经络疏通,从而头痛可止。四花中穴、四花外穴就能治疗头痛诸症,是董氏奇穴刺血重要穴位,能治疗诸多疾病,在此处刺血,有活血化瘀,清降痰浊之功,因此对于瘀滞、痰浊阻滞而致的头痛则为首选用穴。临床运用时则以此处瘀络点刺放血,不单纯地以穴位点刺血,这一点临证务必明确;五岭穴也能治疗头痛,此穴组治疗头痛笔者临床用之较少,主要针对高血压而致的头痛,用穴主要以偏上部的穴位为主;太阳穴为传统针灸之经外奇穴,但董氏针灸非常重视本穴的运用,在太阳穴刺血可治疗诸多疾病,对头痛的治疗具有特效,无论前头痛、偏头痛、全头痛皆有显著疗效,往往有血出立效之功,常是首选的穴位。 BcMNfaDiNQViJDOK3IBErEWOTM7coJ6UO2HM0UkuFo3Ztm/H7HfvBorWug3Qqii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