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太极拳

怎么打对、打好太极拳?应该是所有喜爱太极拳的朋友都想知道的。太极拳不应该用来做争强斗胜的工具,不应该借用传承的名声来为自己扬名或赚钱。太极拳应该、并且可以用来为广大人民强身健体;太极拳本来就是用于强身健体的,也只应该用于强身健体。不树立这些观念,习练太极拳只能引起争斗,也根本传承不下去。我下面要说的,都是打好太极拳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如果能给后来学拳的朋友一些借鉴,就达到了我写这篇心得的目的。

学习太极拳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否则,借用一句老话:“子欲学,而时不待。”以下心得,和大家共同参详。

现在人们打太极拳的目的,多数人还是为了“健身”。当然,也有对“技击”有兴趣的。所以我就从“健身”和“技击”两个方面说说。

“健身”和“技击”都有共同的运动生理基础,那就是“内动”。什么是“内动”呢?简单地说,“内动”就是“肌肉变形”。我们知道,人体姿势的变化(运动),靠的是骨骼肌扭转的伸张和收缩,牵动相关的骨骼,才能变化出各种动作姿势。我们说,骨骼肌扭转的伸张和收缩,就是一种“肌肉变形”的形式。当“肌肉变形”不使身体的外形发生改变的时候(可能会牵动脏腑的形状、位置发生改变)我们就叫它“内动”;如果“肌肉变形”使身体的外形发生变化、产生了位移的时候,我们就叫它“外动”。身体整体的外动,我们通常以身体重心的位移来判别。

怎么来鉴别“肌肉变形”时是不是使身体的重心发生了位移呢?我们的标准就是,看看自己的重心移动,是不是要导致自己脚下虚实变化。如果身体移动时,不需要脚的虚实有变化就可以平衡站立,我们就认为重心没有移动。如果身体移动时,需要自己脚的虚实有变化才能维持平衡站立,我们就认为重心有移动。

太极拳推手(打轮)的时候,自己的重心一定总是习惯坐落在一条腿上。由于身体的不断扭转,所以两只脚的虚实也在不停地变化。也就是说,“周身一家”和“周身一动无有不动”的原则,在太极拳起势以后,一直都要遵循,哪里都用得上。记住,“动、大、变、融”是太极拳的基本规律。所以打拳的时候,身体的所有地方,一刻也不能有停断;行拳应该像泥鳅鱼行走,身体不管有多少曲折,动作不管有多少回环,都必须随势圆转,都不能有丝毫硬性折叠。因此说打拳要“圆润、顺势、连贯”,否则,打的就不是太极拳!

外动是起源于内动的,因为先有“内动”,后来才形成“外动”。或者说,“外动”是“内动”的延伸。用“开膻中”的动作打人(推人)时的力量,就是靠胳膊和胸腔肌肉伸缩的“肌张力”,但这时自己的“重心”基本没有位置移动。一旦你向前、后、左、右移动了一步,就说你的重心有了位移。经常练习用这种方法“打人”(推人),动作的幅度不一定很大,也不是硬推,而是把对手提起来,再借腿的阴阳变化使身体向被打击的目标(对方)移动一点距离,以形成“推”力。关键是你自己要感觉到推的力量不是胳膊用力,而是开膻中的胸部肌肉扭转伸展的力。这种动作是完全“随势”的,因此不会引发“拼力”[“随势”的动作,因为两个人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运动能量(力量)在同一个时间都基本是一致的,所以不会形成“拼力”]。两个人站成面对面的时候,你用肢体挨在对方胸前(一点力也不要用),然后你“一开膻中”就能把他“推出去”。这个力量就是胳膊和胸腔肌肉扭转伸缩的“肌张力”(这个力量没有使自己的重心发生位移)。注意:我们说“重心”有没有发生位移的标志,是以两腿的“阴阳”发生了变化为判断的。如果两腿的“阴阳”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自己的“重心”发生了“位移”。腿的“阴阳”发生了变化,是指自己重心的支撑,从前腿转移到后腿,或者从后腿转移到前腿的过程。在“发力”或“推动”对方之前,一定要有一个相互“挤实”或者叫“顶实”的过程。“顶实”的过程,就是双方之间的力逐渐从小变大,从“弹性”变成“刚性”的过程。到“顶实了”的时候,有点像“拼力”的感觉,但是因为时间太短,常常被忽略了。比如两人胳膊相互靠住,一个人只要一开膻中,就能把另一个人挤出去。用各种姿势练习“开膻中”要人,熟悉了之后,你就运用自如了。

记住,开膻中时候,在感觉上用的既不是胳膊的力量,也不是冲量(当然,其实还是肌肉的“肌张力”和“关节”韧带伸缩的力量,也就是“胸腔、胳膊扭转伸缩的肌张力”)。几乎在每一个动作的末尾,都有一个开膻中的动作。并且在开膻中的时候,虚腿的踝骨总是随“长腰”踮起来。

太极拳里的另一种发力方法,就是“冲量发力”。这里说的“冲量发力”,只是依冲量原理而说的,没有更精确的各种条件分析。按照冲量原理公式:

I = Ft

I 为冲量, F 为力, t 为时间。

把公式变一下: F = I/t

这里我们把 t 看作重心移动的时间(重心移动的时间越短,说明速度越快)。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当 I 为一定值时, t 越小,则 F 越大。也就是说,用“冲量发力”的时候,重心移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力量就越大。

重心移动的速度快慢,取决于下肢“阴阳”变化的速度。所以我们总用“一震一抖”来形容从后座到前弓的“重心变化速度”,就是形容要快的意思。至于“冲量”“动量”的其他技术条件,我们这里都不研究。

“力”的作用,有一个“感觉”上的问题,当力量越小,作用的时间越长,“感觉”就很“柔和”;力量越大,作用的时间越短,“感觉”就很“刚硬”。在打拳里,常常把“作用时间特别短”的力的“感觉”叫作“脆”。东北民间说的“寸拳”就含有“脆”的意思。

拳里还有一个“抗击打”的动作。当你的“感觉”和“反应”都非常强敏的时候,假如别人用“每秒5米”的速度打你一拳,你不早不晚地用承受打击的地方的“肌肉”,也以“每秒5米”的速度和他打你的方向一致同时收缩,结果你收缩的速度和他打你的速度几乎相等(相互之间没有“速度差”),用冲量公式来表达就是: I = Ft 。当对方出拳的速度减去你肌肉收缩的速度等于0时, F 乘以0,还是等于0。因此,你等于没有挨着他的打。

还有一种就是“松掉再打”的动作。当别人用力来抓你、推你的时候,对方用的是“刚力”(作用你的力);当对方的力刚刚作用你的时候,你突然一松(放松变“柔”),对方就会感觉自己推到(打到)棉花上(或弹簧上),刚力被吸收了(缓冲了),这时你的力立即突然变“刚”,对方就被你“弹”出去了。类似的动作,都是靠“时间点位”拿捏得准。所以陈鑫先生说,一套太极拳,练的就是“感觉的强敏程度高于常人”和“反应的强敏程度高于常人”。

最后提醒一点,太极拳是“随势”“用势”的,因此练拳如果不知道“势”,就一辈子都是白练了。什么是“势”呢?简单地说,就是动作变化的惯性趋势。这种趋势的“轨迹”,用图像来表示,就是三维的螺线形成的圆。组成螺线的每一个点,都代表着一个“时间点位”。每一个时间点位,都有自己当时的“运动方向”和自己当时的“运动速度”,都有自己当时的“运动能量”。换一句话说,打拳的人身体上的任何一个质点,都有自己当时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和“运动能量”,都在不停地做着各自的“三维的螺线运动”。从感觉上来说,身体上的每一个质点,都做着“方向不同”“速度不同”“能量不同”的“三维圆周运动”。这就是为什么前人会把打拳时的运动状况形容成“乱环”,但又说“乱环”不乱的原因。因为人们都习惯了“专注”某一个地方,所以感觉不到“周身一家”的全身“质点”运动,就好像感觉不到太极拳动作某一处的“速度”变化一样,只看见全身在动。而且打拳的时候身体上的“某个质点”做的并不是“平面圆周运动”,而是“不断转关”的螺线运动。又由于人们不注意它的连贯性,所以看不出是“三维的圆形轨迹”。不懂三维运动的人,根本就看不出“三维圆周运动”,只有看得出“三维圆周运动”的人才能看出“乱环”。因为“乱环”指的是“质点”运动。由于全身有无数个“质点”,所以就连常打拳的人也不容易注意到。

总之,太极拳有许多现象看似神秘,我们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也就容易理解了。

这里特别要讲清楚一点,就是不同地方和不同的人用词的习惯有差别,对同一种“状态”的说法(描述)有时候相差很大,所以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定是别人叙说的意思,这就成了“讲拳听不准确”(理解不准确)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听别人讲的时候,一定要理解别人讲的“实际状态”,而不能只听“词汇”。这就是我们后来反复强调的:“没有过那种状态的实际感受经历,是不会真正懂的”的原因。 +FxFRUBJ2aKk0MswgLUXIQKXVlXpl3WA5pxvLKaq55i3lx1YyAQsVFHlQsYz3Ay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