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写给初学太极拳的朋友们

从古文献中我们知道,“太极”指的是宇宙生命发生和发展过程某个时期的某种状态;诸如《列子·天瑞》中说的:“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质之始也。”孔子在《周易·系辞》中也说:“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许慎在《说文解字·一部》中也说过:“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些话,都表述了同一种认识观:宇宙生命发生发展是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从无到有的“过程转折点”,就是“太极”到“两仪”的分界,是从“无形”“无动”状态到“有形”“有动”状态的分界。太极的“极”,意为“完了”“到头了”,是什么完了呢?是什么“到头了”呢?显然是指“太易”那种“无运动”“无变化”状态的结束,是“易”这种“有运动”“有变化”状态的开始。亦即“太易”时期的结束,“太初”时期的开始。从简到繁的过程就是所谓“两仪”之后的“生四象”“生八卦”“生六十四卦”以至生出宇宙中现在的万物万象,并且还将永无休止地生下去。所以古人认为,“太极”时期的那种空蒙混沌状态,就是后来宇宙变生出万物万象的“根”,它既是一种运化不息的“绵绵气势”,更具一种无可抗拒的“生生能力”。而“拳”,则指的是“徒手搏击之技”,是空手不拿器械打架的方法技巧。两者本是全不相干的概念,最后却形成了一种有其独自特点的徒手搏击技巧,而这技巧的核心,就是所谓的“阴阳”,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双势”。

从健身来说,阴阳指的就是在同一个动作中同时具有“内动”和“外动”的一体;从搏击来说,阴阳指的就是在同一个动作中同时产生的“打击”(攻)与“引化”(防)的能力。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同时”,即,“打击”与“引化”是在同一个动作中同时产生的;“内动”和“外动”也是在同一个动作中同时产生的,如果理解或做成了先后产生的,就不能称之为“阴阳”了。所以黄恺先生说:“以先后论阴阳,是不知阴阳也。”作为技击方法的“拳”,太极拳除了讲形象的“阴阳”外,还要讲“能力”的。“四两拨千斤”就是太极拳能力的通俗形容。而能够产生“四两拨千斤”的能力的动作技巧原理,就恰恰有赖于太极拳动作的“阴阳”这一特点。如果把太极“阴阳”仅仅理解为动作形象上的前后、左右、上下、里外的对应变化,而忽略了动作变化中“力量”的阴阳运用,就曲解了太极阴阳的本质,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了。

动作上的“阴阳”,表现在全身扭转着“对拉拔长”形成了“运动”上的“周身一家”;劲力上的“阴阳”,表现在肢体任意两点间相互“借力”形成了“力量”上的“劲整”。太极拳的最高搏击境界,是“依着何处即以何处引击之”。“引击”是在做功,做功不但要有恰当的动作,还要有恰当的力量运用。这里说的“引”,就是“引进落空”。“引进”是“不丢不顶”的意思;“落空”,是使对方打击动作的效果失败。“引”,就是搏击技法攻防中的“防”,绝非动作的回带,而是在“不顶”中化解掉了对手的打击作用效应。这里说的“击”,就是打击,就是发力,就是“攻”。“引击之”说的是“防”与“攻”这两个相反的方面,这种同时存在的两个相反的趋势,太极拳里就用所谓的“阴阳”来做比喻。故老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所说的“道”,是指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种有“生生能力的运动状态”,也就是“太极”那种可以“化生万物”的能力状态。“阴阳”是统一于同一个动作的同一个过程中的,不是先后的,所以又叫“双势”。如果一个动作过程只有一个作用方向和作用能力,比如一个动作只能“攻”不能“防”,或者只能“防”不能“攻”,就是没有“阴阳”,没有“阴阳”的动作,就失去了太极拳动作变化的特点。阴阳是一种对应同时的反向趋势。这种同时的双向趋势,在太极拳动作中的表现,就是一动即有同时的“攻”“防”能力。能具备这种特点的动作,就是“扭转的对拉拔长”。质言之,打拳时的任何一个动作和任何一个动作变化的任何一瞬间,都必须同时具有“打击”和“引化”(“攻”和“防”)两种能力,而能够形成这种能力的具体方法,就是动作的“扭转对拉拔长”,舍此别无他法。但这还不能算是太极拳完全正确的动作。因为这句话前面还有“依着何处即以何处引击之”这个条件。这个条件说的是:在应用中,不管别人接触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你都能够用这个部位做出同时“击”(攻)、“化”(防)两种反应。如果你只是在某些特定的肢体部位才能做出同时的“攻”“防”两种反应,而其他的肢体部位做不出这种反应,那还是没有满足依着何处即以何处引击之这句话的要求,就还是不能说完全做对了太极拳的动作。

上面所说的这些,才是学习太极拳的核心所在,自然也是它的“难”之所在。具备这种能力,其实并不真的很困难,因为它只不过是一种遵循了“运动力学”原理的动作形式。弄懂了这些力学原理,相应的动作方法,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就能做到。

学习太极拳的目的各不相同,有把太极拳当作健身的方法,有把太极拳当作打架的技巧,有把太极拳当作艺术表演和比赛的形式,都是正常社会现象。但由于目的取向不同,看待的角度、标准也自然不同。立门户、创流派,大家就未必会都以同一种标准衡量同一件事,于是往往总说不到一起去。如果都能用力学、生理学和运动生理力学的原理去鉴别动作的对错,取同一种标准来判断,许多问题就容易取得共同的认知。在这种前提下的“百家争鸣”,才是没有离开问题核心的、对事不对人的相互促进。鲁迅曾说过一句话:“不要致力于贬低别人,使自己和别人一样的空无,而要努力跨过那站着的前人,使自己比前人更加高大。”我觉得这是学习任何事都应该持有的一种老实态度。千万不要把力气只用在对动作形象的模仿上,辛辛苦苦地学了一套又一套的拳架和器械,却没有一个动作能够产生实际的力学作用效应。应该想到,所有的拳架套路都是别人编排出来的,你就算把已经编排出来的各种套路全部都学完了,还会有人继续再编。你想想,你能学得完吗?就算你愿意坚持不懈地学下去,你是不是一生都将跟在别人后面走呢?而且还未必能走得心里明明白白,那还有自我吗?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学的那些东西并不能给予你最好的技击效果和健身效果,那你学太极拳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如果你打的太极拳没有了太极拳的本质特点,你还能说你会打太极拳吗?你还能说你懂太极拳吗?

重要的是弄清动作的力学原理,拥有鉴别对错的能力,找到正确的动作方法,学习就不会太难。这种因果关系很有点像时下对英语学习方法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学英语为的就是“交流”,知道怎么“说”就行了,无须费时去学习语法。殊不知不懂语法的人,是很难具备自我提高能力的,因为不懂语法的人,自己一定没有辨别对错的能力。学习太极拳也一样,不懂拳理的人,也必然会由于自己没有辨别对错的能力而总是陷在对别人动作形象的模仿中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这是学习太极拳从一开始就要十分注意的一个很重要的认识问题。

当然,开始的时候不必过多地强调明白拳理,只要在学拳中边练边弄明白相关的拳理,就不会走弯路,就会提高得很快。实事求是地说,如果一个人学习了一年的太极拳,心里还老是只在想着某个拳式的形象是什么样子,某家某派的动作形象有什么区别等,他就可能在以后的5~8年里也很难打对太极拳。相反,如果他在一开始学习太极拳的时候,就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探讨某一个动作之所以能产生某种技击或健身效果的原理上,他就可望在一年里收获到别人可能10年也得不到的东西——动作的技击效果和健身效果。

这只是我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提出来和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们共同探讨,不对的地方,真诚地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QcooIrt2ry3VOlKe9sr6bcWEhlvVESg7YDGb++45BZ6+0f52RTRl/OsNvvGiYHy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