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太极名词由来

“太极”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就迄今所见文献看,太极初见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后见于《易传》:“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庄子之后,后世人们据《周易·系辞》相关“太极”的论述而逐渐推演成熟的太极观念,着实吸收了庄子混沌哲学的精华。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

太极在道家中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无极)之后,而后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早期使用“太极”的概念,一般用在宇宙论、方法论上。在中国的典籍中,《易传》素来是作为穷尽天地奥秘的哲理书,对成卦过程的分析,根本说来,也是对天地开辟的概述。太极生两仪,便是由太极的分化形成天地的过程。两仪,即是天地。太极的概念经常与易学一起出现。道教的易学有自己的独特体系,太极的概念是道教易学的宇宙论、宗教修养理论和法术理论的重要基本概念。

“太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太空的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宇宙状态的抽象理解。现代科学认为,大约135亿年前,无极的混沌状态起波澜,不知名的物质相互碰撞,碰撞的物质产生了高温,体积和温度不断提高,到达了极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时,在相互作用力之下,大部分极高温度的物质被瞬间推向外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虚无空间,古圣先贤在文言文中把这个空间称之为“太虚”。“太虚”就是现代人所认识的“太空”。“太空”指的是一个极度巨大的虚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已经可以区分出前后、左右、上下。古圣先贤把“前后、左右、上下”称之为“六合”或者“宇宙”。宇宙大爆炸时,在相互作用力之下,小部分高温的物质被挤压在爆炸的中心点上。这个中心点亦即是“太虚”的中心点,古圣先贤文言文中把这个太虚的中心点称之为“太极”。在“太极”中物质继续相互碰撞,相互吸引,产生着高温,散发着光芒。它就是万物之源,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宇宙由没有中心点的混沌状态变成了有中心点的太空,古圣先贤称之为“无极生太极”。

“太极”这一道家哲学概念影响了儒学、理学等中华文化流派。《列子》提出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周易·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是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既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宋代儒家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庄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清代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周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归纳起来,关于太极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1)太极指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混沌。混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赋以其原始物质的含义。这种观点在两汉较为普遍,如刘歆:“太极中央元气”;王充引易学家的话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郑玄则以“淳合未分之气”解释太极。

(2)以虚无本体为太极,如王弼解释“大衍之数,其一不用”说:“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以“一”为太极,认为此“一”不是数,而是“无”,“无”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3)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崔憬说:“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据《黄氏逸书考》本)崔憬对大衍之数的论述及其太极说,不以不用之一为虚无实体,以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并且认为八卦蕴涵在大衍之数中。此种观点,在易学哲学史上有其重要意义,为宋易将汉易的宇宙生成论转为本体论提供了方法。

(4)以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以后,对太极的解释分为三大流派:①以邵雍为代表,以数说太极,指出“太极一也,不动生二,神也”;以一分而为奇偶解释太极生两仪。并认为在人则“心为太极”,在天地则“道为太极”。②以朱熹为代表,以理说太极。“极是道理之极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太极图说解》)。“太极者,其理也”(《周易本义·系辞上》)。太极乃天地万事万物之理的总和,而在具体的事物中也有太极之理。故曰:“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③以张载“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为代表,认为无有阴阳,其合一则变化莫测,其对立则相互推移,以此说明太极乃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王夫之阐发张载的学说,坚持以对立统一观说太极。断言太极和两仪是体用关系,非父子关系,并认为太极为阴阳二气合一的实体,此实体自身具有运动的本性和变化规律,且寓于天地万物之中,一切现象都是此阴阳统一体不同的表现形式,发挥了以“太和之气”为世界本原的思想。

(5)“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对太极的典型解释。那么何为道呢?指天道、地道、人道。万事、万物都有两面,并且不断地变化,也有一定的关联。天道、地道,我们根据科学已经证明并且好理解。关键是人道,人道主要就是指思想,思想决定了行为、态度。讲的也是人们在尊重自己的思想,尊重自然规律。学会控制情绪,如不生恶念,不怕恶念。探求正确的方法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

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二生三,就是阴阳交感化合;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故万物各具一太极,也就是说,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若分而言之,每卦有三爻,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这也是含三为一之象。又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之阴阳加上划界标准,构成了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地之阴阳加划界中点也构成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人部阴阳,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划界标准,所以万物也各有一太极,也都是按照含三为一的规律而存在的。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便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纲领,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以上就是古人对太极含义的理解。

太极拳是“太极”的一种派生事物,不等于是“太极”。太极拳的动静,只是“太极”动静的一种,不是“太极”的其他动静或全部。太极拳是有形有质、形质相成的体育运动项目。所以太极拳的传授不能只讲形、不讲质,应既要讲形又要讲质,做到形质兼备。太极拳宗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开),静之则合。”这段话有多层含义,其中“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是太极拳最早、最高的精辟概括。 u0GqOo+IWeTrTzW5U68JhIwAFMV+Z5ukpnC6M9RCvjOw9a5PVb/KQETNHqd1mBp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