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历时8个多月集中时间进行学习、研究、体悟、归纳和整理,终于将恩师杨万里先生关于太极拳的部分论述编辑整理成册。因本人水平有限,编辑整理的内容难免会存在许多不完善、不合理之处,但终已成稿,待恩师亲自审阅修改后即可交付出版社出版。

3年前,恩师万里先生将多年积累的太极拳资料交给我时,我就感到这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根据本人30多年先后学习研究武式、杨式和陈式太极拳,特别是跟随杨老师学拳6年多的经历,综合比较所见过的各种关于太极拳的论述,我深切地感受到恩师对于太极拳功夫的造诣之深厚、对于太极拳理论的研究之系统、对于现代科学知识的运用之准确、对于“深奥”拳理的阐述之“简明”,实属罕见。特别是在最近这半年多的集中习练和研究中,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杨老师基于其本人的传承和长期的练拳实践,综合运用人体科学、运动力学、运动生理学、神经学、中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拳论的学习运用,以研究肌肉变形如何形成“运动”和“力”为核心,已经将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规律探索得非常清楚了。可以说,杨老师关于太极拳的论述,是我所见过的所有资料中讲得最系统、最深刻、最有科学依据的。正因为如此,我下决心要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宝贵的成果编辑整理成册,正式出版发行,让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受益。

恩师为人谦虚、低调,在太极拳的认知上少与人争,也基本上不在媒体上公开发表自己关于太极拳的论述。书中汇集的87篇文章,基本上都是从1993年至2018年这20多年时间杨老师与拳友或学生讲解交流的内容,或是当面教学的辅导材料,或是通信及电子邮件。选编时虽然略去了文章针对的对象,但口气基本没有改动,因为每篇文章的针对对象不同,所以语气、文字风格和篇幅都有较大差异,这是读者在阅读相关内容时需要注意和理解的。附录中“黄恺先生关于太极拳的部分论述”,是杨老师的授业恩师黄恺先生关于太极拳的总结概括,是难得一见的精辟拳论,极具学习研究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书中内容是作者在不同时间写给不同对象的,从表现形式上看,不是完整的教科书体系,但从内容实质上看,则是涵盖了太极拳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动作要领、总体要求、实践体验、健身和技击效果等各个方面,从内到外、从局部到整体系统地论述了太极拳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同时又着重强调了各个环节共同适用的规律。面对这样一个完善又复杂的内容体系,简单的阅读是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实质的,一般意义上的“照着练”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个人的体会是,要想真正学懂弄通书中的内容,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边学习理解书中内容边进行实践体验,这是读懂书中内容的基本前提。只读书不实践、望文生义是根本学不会太极拳的,简单的实践也是无法真正理解相关内容的。只有扎扎实实把各个部分的要求真正练到位,才会有自己真实的体验;只有亲身体验到真实的状态感受并反复实践形成习惯,达到所谓的“功夫上身”,才能真正懂得相关内容。

第二,需要沉下心来通读全书的内容,才能对太极拳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和准确的理解。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练太极拳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事更是如此。从每个人打拳的实践来说,一层功夫一层理解,功夫上一层,理解深一步;从研读书中内容来说,看完一篇文章的内容,首先只是初步的理解,而要再读后面的内容回过头来看才会对前面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最终经过通篇研读,才能从总体上把握,也才能对某个内容有更深入、准确的理解。这是因为任何复杂的事物,构成的综合要素越多,越是难以用简单的几句话甚至几篇文章能说清楚其规律的,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特别是书中某些文章是专门写给拳友和学生的,是有针对性的,并不是完整的专题论述,因此在内容方面前后不一定按照常规逻辑,需要全部读完才能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这是我在研读杨老师关于太极拳论述时一个深切的体会。

第三,需要坚持不懈地多次从整体上反复比较,联系起来综合练习,才能逐步融会贯通。同时,只有把各个部分的要求贯通起来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太极拳,才能获得完整的太极拳功夫。对此,没有恒心和毅力、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是无法做到的。

第四,最大的难点不在于思想上的理解,而在于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特别是改变动作习惯、改写神经记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有的人甚至心里想的是按新的理念在打拳,可实际上还是沿袭过去的动作习惯。按错误观念打拳时间越长的人,纠正起来越难。这时不但需要决心和毅力,更要仔细地鉴别和真正修改,否则还会徒劳无功。须坚信,只要坚持下去,终究会有收获;一旦改过来了,将会受益无穷。

第五,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中阐述的观点,需要掌握相关的科学常识。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问题,但对于个别人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总体上来说,没有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是难以真正理解有关内容的。

第六,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太极拳特别强调“意”的重要性,时刻要求“意为先”“凡此皆是意”。“意”差之毫厘,动作及其效果就会谬以千里。打太极拳时须用许多具体的意去指导、引领不同过程的“气、形、劲、招”,但能够把这些具体的“意”统领、串联、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综合效应,主要是靠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杨老师对于太极拳的思考和论述,始终遵循阴阳对立统一这个根本规律,具体化到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强调有无同在、虚实同在、独立交融同在、有序乱环同在、万象化一同在等,“阴阳相亲,阴阳相冲,亲不得亲,冲不得冲,消长而已”。可以说,不懂阴阳,就不会懂太极拳;而不懂辩证法、不会辩证思维,就不可能真正明白阴阳的深刻内涵。懂得并善于运用辩证法,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练拳过程中遇到的上与下、开与合、内与外、松与紧、柔与刚、虚与实、静与动、大与小、形与势、局部与整体、万象与大一等各种关系。我个人体会,在练拳的过程中,离不开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同时也必须准确地理解并正确协调处理好上面提到的(还有许多没有提到的)各种关系。

从跟杨老师学拳到现今的6年多时间里,我受益最深的不仅是他系统的太极拳理论和精湛的技艺,更是他求真务实的习拳作风和低调谦和的高尚人格。他8岁就在家乡黄山脚下拜高僧黄恺为师,不但从师学拳,而且学习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的辩证思想,为日后研究太极拳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功底。20岁上大学后,他学习并长期从事机械工程工作,在依师教诲坚持不懈练习太极拳的同时,把所学的基础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合运用于太极拳的实践之中,不断探索太极拳运动的规律。他注重每一动作、每一细节的研究,力求细微环节都必产生健身和技击效应;他更重视总体规律的研究和运用,强调身体各个部分肌肉都做“以丹田为核心的全身点点呼应的扭转对拉拔长”是太极拳最基础的动作单元,也是保证所有动作产生健身和技击效应的前提;强调“把自己练成有三维动作习惯的弹性体”应是习拳者的目标。他从不故步自封,别人有好的东西他都虚心认真学习,多次去北京拜访陈发科的弟子黄世信先生和冯志强先生,共同学习研讨太极拳的“真谛”。在与学生、拳友交流时也总是和颜悦色地耐心说理,以身示范。他不仅以“唯不争”的心态接人待物,而且把这种心态贯穿于打拳及推手的始终,从思想根源上确保了掤劲不丢、亦随亦领、无过不及。总之,从杨老师身上我深深感受到,练习太极拳不仅懂得理论、掌握方法很重要,务实的作风、良好的心态、高尚的人格更重要!

需要说明的是,我和众多跟随杨万里老师学拳的弟子一样,想当面尊称他老人家为师父,更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个师父,但杨老师不让我们这样称呼,只认同我们是学生、是拳友,因为他一生从未正式收徒,反对门派、门户之见,更反对以所谓的权威定的“规矩”为标准,提倡应该遵守的是规律而不是人为定的“规矩”“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伙在一起玩呗”,反映了他真实的心态。虽然如此,见面时我还是称他老人家为师父,久而久之他也就默认了。但写这篇前言时我之所以还是称他为“杨老师”,就是遵从了他老人家的“本意”。

愿这本书的出版能给真正太极拳的爱好者带来益处,愿更多的拳友共同努力为发扬光大太极拳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田铁林
2021年12月于沈阳 CzqIsLV5d8KiMJm6ZR5NUIu9eHgg6BoxbauElbh1/HxoLtvpeDlCSPr4/2KniCF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