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模块1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分析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心理育人模式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批示,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及实际成长需要,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心理育人,充分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品牌建设“六位一体”的心理育人工作格局,着力打造“智慧心育—七度赋能”的心理育人模式。

一、总体目标

1.完善教学体系,落实知识教育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教学效果。面向在校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及在线课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使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健康素质普遍提升。

2.拓宽教育途径,开展实践教育

以四季心理活动为主线,开展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月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心理育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做出成效,创立品牌。主动占领网络心理育人新阵地,打造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学生发展中心微信公众号及心理主题网站。充分调动各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展心理育人实践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3.加强统筹协调,落实全员职责

将心理育人工作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班级管理等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基础课、专业课中蕴含的心理育人要素,发挥第一课堂心理育人的重要作用;提升辅导员的心理育人能力,通过专题培训、心理督导、案例研讨等形式,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心理育人工作能力;打造校园优质心理育人环境,开展一批特色心理育人活动,努力实现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心理育人的良好氛围。

4.强化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

打造一支由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心理咨询师和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及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为补充的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大对学校大学生心理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等心理辅导力量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增长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自助互助。

5.筑牢防护体系,精准识别干预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防护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实施心理危机学生周报告、月报告和随时报告制度,使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预防、识别、干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建设情况

1.重视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够“力”度

学校注重顶层设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挂帅、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校心理育人工作开展。学校先后下发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等文件。以“认识自我、科学规划、全面发展”为心理育人工作理念,构建了“1234567”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着力建设“智慧学工”平台系统,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大教育阵地,把握知识科普、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3个重点工作,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四级网络、心理预警帮扶五级体系、心理危机干预六级体系和7个工作维度,全面统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升级了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集咨询、规划、测量等多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确保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费用不低于人均15元,全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确保心理育人工作规范、高效运行。

2.夯实专业力量,队伍建设有“梯”度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为正处级单位,配足配齐配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4人,提前达到1∶3000的师生比要求;聘任一批校内外兼职心理咨询师21人,教授1名,副教授1名,中国心理协会注册心理督导师1名,注册心理师3名,注册助理心理师1名,其中4人担任江苏省大学生心理热线志愿者,2人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热线志愿者,3人担任苏南片区心理援助热线志愿者。学校还依托常州市心理卫生中心和常州市德安医院的力量,聘请校外专家,以专业力量为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期间,为全校学生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线上咨询等心理援助服务220人次。学校为专职心理咨询师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制订阶梯式培养计划,定期组织案例督导、工作研讨、专题培训等,专职教师根据专业化方向参加培训,确保每年学习超过40学时;加强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知识专题技能培训,学校连续4年开设《焦点解决工作坊》,已培训辅导员160余人次,不断壮大工作队伍。

培育大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心理委员、学生心理社团等,发挥朋辈作用;加强宿舍管理员的培训和协同联动,共同打造专兼结合、师生联合、多方聚合的一体化心理育人工作队伍,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合力。3年来,学校对330个班级的800余名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学生骨干,以及3000余名宿舍长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面向全校80余名学生宿舍管理员开设了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专题培训,组织200多名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推进心理育人工作“前置”,有效实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康复”,促进全校各方育人力量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

3.健全课程体系,智慧教学创“新”度

完善教学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2012年,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2016年,通过“云课堂”教学平台,全面优化教学形式,通过云签到、云互动、云组队等形式,准确掌握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开展帮扶,陆续开设《生命教育》等5门选修课;2019年打造心理“常工金课”;2020年推出《逆境携行,同心抗疫》线上心理防疫课;2021年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

结合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积极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从2021年9月开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2学时的理论课,改成“24学时理论课+8学时实践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修订课程标准、制作标准课件、坚持集体备课、编写作业手册,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学设计比赛等,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把团体辅导、体验活动、情景再现、头脑风暴、案例讨论、心理测验等纳入实践教学,不断推陈出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4.智能预警推送,危机干预抢“时”度

学校自主开发“智慧学工”学生管理平台,设置“心理预约”“心理咨询”“心理测评”等心理版块,全面掌握并重点关注学生动态,实现心理预防与干预的“时效性”。“智慧学工”系统采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心理测试、课程成绩、校园活动(进出宿舍、课外锻炼、第二课堂)、情绪打卡(自主评分)、人际关系以及重大生活事件等数据,智能识别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并推送预警信息。2020年,学校在学生健康卡填报中增加“情绪打卡”模块,系统将情绪自评分低于2分的学生推送给辅导员,辅导员及时联系介入,截至当前发现潜在危机学生126人次,有效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实现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及时性。近两年,新生心理普查预警人数和15类人群筛查预警人数都较前3年有明显下降。

5.聚焦规划引领,学生发展重“效”度

学校将焦点解决技术与学生教育管理相结合,依托“智慧学工”建立“学业、职业、个人和社会能力”4个发展维度、20个诊断要素的学生发展标准,通过循环的自我诊断、自立目标、自主实施、自我改进,不断激励学生学习、创新、改进、提升。同时采集学生成长发展的大数据,准确把握学生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各类学习资源。学校“智慧校园”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改革与创新项目,是2018年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本专科院校立项的30个项目之一,现已顺利结项。

6.聚合各方资源,协同育人显“温”度

2020年学校作为常州市第一家与专科医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合作的高校,与常州市德安医院签订医校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医校合作机制,定期邀请专家到学校坐诊,为因心理问题休、复学学生和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医疗诊断服务;畅通了从学校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绿色通道,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入院就诊提供便利,提升了预警预防、咨询服务、干预转介的有效性。

学校非常重视家校合作,积极探索家校合作育人的方式和途径,在学生进校前就建立起家校联系群、家长信息库,选取新生报到日、毕业就业季和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动态等重要节点,举办“亲子工作坊”、家长开放日、线上家长会等活动,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开设系列线上家长心理讲堂,通过学校、二级学院和班级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学生在校活动、班级建设、学习表现等各类图文并茂的推文,进一步完善家校合作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家校联系频率,强化家校育人合力。

7.品牌活动引领,素养培育拓“维”度

学校打造“3·20”(咱爱您)、“5·25”(我爱我)、“9·25”(就爱我)、“12·5”(要爱我)等全年纵向贯通的实践活动载体,精心组织在线运动、话题讨论、作品征集、心理咨询面对面、心理嘉年华、心理主题游园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育人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拓展网络育人空间,充分挖掘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育人功能,开辟心理知识科普专栏,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识,主动占领网络新媒体阵地,做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

二级学院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所需,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文化内涵等资源,重点打造了“以文化心·文化育心”“身心共健·育人育心”等多个心理育人品牌项目,以发展性、主体性、实效性为指导原则,“点、线、面”三维立体模式,推进四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心理学会举办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评比,承办了苏南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办的“完美旅程”心理音乐舞台剧(常州区)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技能竞赛以及常州市雷锋广场大型现场心理咨询会等活动,积极营造优质的心理育人校园氛围。

三、存在问题

1.心理育人方法内容相对单调

在心理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大多教师都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课堂上以灌输性的说教为主,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学、怎样做,告诉学生其行为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递,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无法产生对学习的主动探索和思考,难以实现育人与育心的融合,使得心理育人难以发挥作用。学生的思想活跃,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学校如何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成为高校亟待破解的一项难题。另外,随着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心理育人工作必须以网络新媒体为重要载体,在学生中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使新媒体成为学校心理育人的有效载体。

2.心理育人“全员”联动合力不够

从家庭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关怀程度总体较低。一方面,家长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予在孩子身上,通常只关注孩子的学业问题、升学问题和就业问题,把孩子当成家庭成功与荣誉的工具;另一方面,家长忽视或者不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没有认识到家庭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这都让孩子无法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无条件的爱与接纳,使孩子无法对自身价值真正认可。家长也没有采取和学校联合的行动,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还远远不够。

从学校层面来看,“全员”心理育人的意识还有待加强,有的教师认为心理育人是心理健康老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没有将全员育人的工作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校园文化非常注重学风建设,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为其主要任务,相对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氛围和人文关怀;学校后勤保障工作为学生提供饮食服务、住宿服务、医疗服务等,注重物质生活等基本条件的保障,对学生精神生活的服务却很欠缺。心理育人的教育理念难以渗透到其他教师或相关人员,导致在心理育人的过程中缺乏全员育人合力。

3.心理育人“全过程”还未真正落实

从学生在校学习的纵向时间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向大一学生开设,很多实践活动、主题讲座等均是围绕大一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的。没有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精心设计和规划从大一到大三不同阶段的心理育人的重点和措施,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

4.心理育人“全方位”仍有待加强

从学生在校期间横向空间维度来看,心理育人工作非常注重课程育人、网络育人的作用,但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其他育人体系中,心理育人要素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如何把心理育人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将实训室、教室、宿舍、食堂、操场等校园的各个场所打造成心理育人的优良空间?要结合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充分挖掘各项工作的心理育人要素,开展心理育人工作。 jpmBu7UeKHg2sicMTfzDxUHnYr6P6I/xKk/GNTMuOJia0BtywQmkHJ8uQuLkcZz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