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环境行为学的概念与发展

1.环境行为学的概念

环境行为学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与人的两方面因素进行研究。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探求决定物质环境性质的要素,并弄清其对生活品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环境政策、规划、设计、教育等手段,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品质的改善中。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其中的人类心理和环境包括不同的方面。人类的心理包含行为,人类的环境包含物理环境、人文环境。而环境行为学研究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的人类行为包括经验、行动,人类的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的环境。两者相比,环境行为学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行为学是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综合性学科,重点研究和探讨在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及行为规律,以行为作为研究的内容。

2.环境行为学的发展

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1968年在北卡罗来纳州举行了第一次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会议。1969年,题为《环境与行为》的第一本以环境心理学为主题的科学杂志创刊,1970年由普洛桑斯盖、爱特森和瑞文林编写的第一部著作《环境心理学:人与他的自然环境》出版。随着美国对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展开,这一学科在全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迅速传播和发展。1970年,在戴维·坎特等人的倡导下,第一次建筑心理学国际研讨会在金斯顿召开。1972年,坎特和伦斯·李创拟了这一领域的第一个高校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这表明,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首次被英国所接受,并替代了原有的建筑心理学名称。1981年,《环境心理学》杂志在英国出版,它与《环境与行为》杂志一起,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两种权威学术研究期刊。

亚洲各国中,日本对于环境行为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处于领先地位,并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发展。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才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进行研究,并引起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开端可以追溯至很久远的时代,古希腊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和欧洲古代医学家盖伦提出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稠质和抑郁质4类。但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顺应自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心理学学科。直到科学心理学创始者、实验心理学之父冯特于1879年建立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正如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心理学。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规划与建筑的学者逐渐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中,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城市规划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运用了心理学家有关“图式”的理论,开始研究人们对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这三座不同城市的意象,由实际的问题出发,不断深入涉及许多城市设计的问题,并且于1960年编写了《城市意象》( The Image of the City )一书。在书中凯文·林奇讲述了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很显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彻底废弃。

20世纪60年代后,环境行为科学蓬勃发展,挪威建筑学教授诺伯格·舒尔兹(Norberg Schulz)以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空间”问题,编写了《存在·空间·建筑》一书,在理论上做出了新的贡献。书中谈到所有中心都是“行为的场所”,也就是特别活动完成的场所。对主体来说,它还是如亲友的家那样社会相互作用的场所,“这样的场所经常是被限定的,它是由人创造,根据人的特别目的而设的”。实际上行为是与特别场所开始发生关系才有作用的,根据场所的特征,而为行为披上不同色彩。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学教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相关论文,其中较新观点如:《城市不是一棵树》( A city is not a tree )里谈到城市是生活的载体。生活是千丝万缕的,城市把它们包容在内。如果城市是树,它就会切断生活中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生活本身会变得支离破碎。他的几本关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著作是《建筑模式语言》( A Pattern Language )以及《城市设计新理论》( 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 )。

《建筑模式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以人为本”。这是该著作的主题思想,像一条鲜艳的红线贯穿始终,各模式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和对人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如保护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城镇和住宅,反对建筑风格的千篇一律,鼓励人际交往,强调人、社会和自然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在《城市设计新理论》中亚历山大和他的同事提出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其目的是再现城市有机发展过程。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环境行为研究在欧美国家逐渐被塑造为一门学科,在之后的30年中,成为欧美国家建筑领域关于环境设计与社会行为因素方面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方法之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才有一些学者涉及该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学者利用出国访问、学术交流及从事翻译著作等一系列活动陆续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有关的理论和方法,环境行为学才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环境行为学理论开始传入我国。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强调了人的价值,突出了时代精神,把建筑学从学院派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1996年,中国环境行为学会成立,至今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现每两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环境行为学的课程,环境行为学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渗透到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践中。其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城市街道、文化广场、城市公园等的规划设计中,在建筑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朱兵的《环境行为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问题》与何凡、邹瑚莹的《环境行为学指导的建筑调查研究》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近年西方环境行为学的发展,以及在建筑领域实际应用中进行的探索。郝晴、肖平凡的《浅谈环境行为学在居住社区建设中的运用》通过分析行为心理与建筑空间环境的关系,评价昆明现有的一些居住社区的空间环境,以舒适性为原则,给今后的社区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文晓枫的《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开敞空间环境分析》,李菲的《环境行为学与老年人住宅设计》,李东梅的《环境行为学研究——从住宅庭园环境调查谈人的室外行为模式》,张奕飞、陈波、李建军的《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大学校园步行道路系统分析》从不同空间角度阐述了环境行为学对其设计的应用情况。赵鑫、吕文博的《环境行为学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初探》与王晨的《环境行为学在公园植物配置中的应用》阐述了环境行为学在园林植物景观中的作用,探讨了植物景观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kMv2Ale6BRKeOUeW+2u9S2CRy9kX5MjSU6zDjVHGTVKP61SAn3uhnG278AbQ0Sd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