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观察类调查法

观察类调查法是指调查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工具,直接考察研究对象,了解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环境行为现象。观察类调查法主要观察人们的行为、态度和情感。它是不通过提问或者交流而系统地记录人、物体或者事件的行为模式的过程。当事件发生时,运用观察技巧的市场研究员应见证并记录信息,或者根据以前的记录编辑整理证据(图2-3)。

图2-3 观察类调查法思维导图

观察类调查法的角度和对象灵活,因为此调查法受观察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同时意味着高效率的信息收集。这也带来了观察容易受到观察者主观因素影响的问题。

美国城市规划专家雅各布斯曾经对观察类调查法提出过一些他的观点,他认为和他人一起观察时,当资料来自一个观察者时,可信度的问题会比较突出,因为很难以有效的方法阻止观察者个人主观性的介入,误读和误导的问题常常会发生。而如果有两个人一起观察,边看边讨论,错误发生的概率则会小很多。而且观察类调查法应该在调查的初步探索过程中使用,其得到的结论可以作为猜想,在接下来的其他调查方法中进行复查。

观察类调查法的资料新,资料即时性过强。实地观察能够取得基地最新的信息,与从二手资料中获得的信息相比更为符合实际情况。但是资料的即时性过强,也意味着它反映的可能只是偶然现象,不能准确地表达基地的使用模式。关于这一问题可以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多次观察而得以避免。马库斯认为,在使用后评价的调查中,对每个研究区域至少考察两次,每次考察每个地点至少花上一小时。考察应在使用高峰期间进行,例如工作日的午餐时间段考察两次,如果在周末则再考察一次将会更好。在将不同时间段观察获取的信息综合之后,偶然性的现象就可以得到排除,行为的规律性得以体现。

观察取得的信息直观性好,可靠性强,不会发生言行不一致的现象,然而单凭观察是不能够推断行为的起因动机的,行为与物质空间因素之间关系的推理不够肯定,对使用者需求的揣测是间接的,对设计的有效性就比较弱。观察类调查法的收集与使用需要切合,资料整理时间成本高。这也意味着收集到的信息类型和格式不统一,难以统计归纳(图2-4)。

图2-4 观察类调查法优缺点及避免措施

1.行为观察的具体内容

(1)非结构性观察法

非结构性观察法又称随意性观察,这是一种高效、直接的调查方法。非结构性观察法不仅可以用来观察行为活动,也可以用来观察实体环境要素。两种观察往往是同时进行的,观察场地宜采用的方式是步行。

很多设计师都喜欢采用非结构性观察法,对基地进行反复的踏勘,在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设计构思。还可以利用照相机、摄像机,以及素描等技术,图片能聚焦观察所发现的问题,使调查报告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但同时非结构性观察法对调查者的素质要求比较高,需要相当敏锐的洞察力和成熟的经验,以便区分哪些是纯属偶然发生的,哪些是必然发生的行为趋势,否则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也可能导致此调查法无法进行理性的讨论。因此,非结构性观察法适用于空间规模较小的设计。而一旦遇到基地范围较大的情况,设计师通过亲身考察对基地做直观性的把握就有难度。

(2)结构性观察法

调查者事先确定观察样本和观察项目,并设计记录观察结果的指标。因此与非结构式观察法的探索性截然不同,结构式观察法建立在对所观察事物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并设计严格的记录表格,对资料进行准确的分类、记录、编码。这是调查者事先设计好观察的内容和要求,在观察表格、卡片和地图的辅助下进行的一种观察方法。摒弃主观性的弱点,做到相对程度的客观。

2.行人计数法

在调查区域选择若干处重要的人行路径,通过目测将该街道断面通过的人数及其社会属性记录到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比如在调查范围内均匀选择一些典型街道作为观察点,将所有的观察点连成一条观察路径。然后调查员在每个观察点,要先找一个参照物,想象一条横穿街道的直线,以这条直线为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事先准备好的表格记录走过的行人数量以及其社会属性(表2-1)。

表2-1 行人计数法表格

在非常繁忙的地区,如果来不及记录所有路过的行人,可以分几次记录不同类别的人,例如先花2.5分钟记录男人,再花2.5分钟记录女人,然后叠加换算成5分钟的全体人流量。如果两个邻近的观察点路过的行人都很少,那么可以试图找一个看得到两个观察点的角落,同时记录这两处的行人,以节约时间。

收集到的各种信息经过整理,能够用以检验步行者的人口构成情况,以及不同街道使用强度的区别。

我们以盖尔事务所的观察法为例。首先调查员同时负责行人计数和活动注记调查,在每小时循环取样中,前10~15分钟记录步行者信息,剩余的时间记录静态活动者信息。然后把记录下来的行人流数据转化成每小时的人流数据,再通过统计表格的方式或通过图片的方式表达出来。最后在地图上,人流量以箭头的粗细表达出来,十分直观。步行流量图的数字是由抽样调查获取的人流量换算得到的。

行人计数法(观察点计数法),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较为常用的调查方法。调查员单独负责步行者的情况记录,每小时每个观察点一般取样5分钟,在一个取样时间段内,一个调查员就可以负责10多处观察点的观测,高效地利用了时间。

盖尔事务所在伦敦的咨询项目关注了拥挤的问题,其他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每1m宽度的步行道每分钟通过13人是舒适的步行空间的通行能力的上限值,也就是拥挤现象产生的下限值。而牛津圆形广场步行道的行人流,是舒适通行容量的239%,这就说明步行道的宽度过分狭窄,而拥挤会造成低品质的步行体验。

盖尔事务所在阿德莱德的项目中通过行人计数法进行调查,采用数据比较的方法对收集到的步行人流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休息日的行人流量比工作日的人流量减少了大约50%,最主要街道Rundle Mall在上午10点到下午6点行人流量分别是34000人次和60000人次。然而回顾该事务所的国际城市数据库资料却发现,在墨尔本和哥本哈根市的调查中,休息日和工作日的人流量并没有太大差别。这个显著的差异使得设计师做出这样的判断,当周末办公场所关闭时,很多人选择待在家里或者去别的什么地方。那么设计改进的目标就很明确了:要设法改善人行网络和广场,吸引人们在休息日也愿意参与城市中的公共生活。在调查中,同时发现夜晚在城市中行走的男女比例十分不均衡,有80%的行人是男性。这就说明女性群体可能存在安全方面的担忧因而避免出行,成为下一步城市设计的重要目标。

收集到的行人流量资料还有另外一种利用方式。它们可以和空间分析获取的信息一起,用于建立行人流量预测模型。生成的模型可以用于检验设计备选方案,推测基地将来使用的模式。在统计学要求下,用于建立模型的人流量数据至少需要25个观察点。

3.活动注记法

活动注记法是指在实地调查时把对空间实体信息及人的行为信息的种种观察标注记录下来。这种方法的设置十分科学,记录越多的信息就意味着要花费更多时间整理和分析信息。而效率对设计调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这些记录下来的信息对设计有什么帮助(图2-5)。

图2-5 行为信息思维导图

最好在工作日和休息日各随机选取一天进行调查。基于场地的土地使用情况特性,这两类时间的活动情况往往会有所不同。

在英国斯凯默斯代尔新城的调查中发现,工作日夜晚出行的人数本来就不多,而到了休息日的夜晚整个中心都没有人活动。这个令人吃惊的现象指出,该新城的夜间娱乐功能亟待发展。

马库斯等的POE调查中,至少要用4个单独的半小时来观察实际的活动情况,观察时间最好在不同天的不同时段,例如一个工作日和一个周末的下午,再加上一个工作日和一个周末的下午。另外,如果设计中所允许的调查工作时间实在有限,那就要选择活动人数较多的时间段进行观察,但是至少要选取两段不同的时间以减少偶然性的影响。这样尽管记录到的人数不能代表这个空间的普遍状况,但由于样本较多,一般可以反映出活动者分布的模式(图2-6)。

图2-6 时间、年龄分类表

通过活动注记法记录的社会属性,从而推断使用者的人口构成是否合理。日本佐贺市滨水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者记录了游客的年龄和性别。其中年龄层次根据经验目测,分为3档记录:18岁以下(青少年、幼儿),19~60岁(中青年),61岁以上(老年)。在2104个样本的统计分析中发现,老年人所占的比例在70%左右,这种情况符合佐贺市的人口总体情况,说明老年人是亲水活动的主要人群。游客的性别差异在老年段和青少年、幼儿段不明显(男性比例分别为51.8%、46.7%),而在中青年段则是女性占压倒优势(占到80.5%),其原因在于日本就业的性别差异(图2-7)。

图2-7 数据分析柱状图

如果通过活动注记法收集到的样本不够多,对使用者人口构成是否合理进行判断就要比较谨慎一些。盖尔事务所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的调查中,同时进行了活动注记和行人计数的调查。对年龄分布情况分析时采用的是行人计数法统计到的数据,因为后者的采样本比较大,可信度更高。

威廉·怀特曾指出了活动者数量与空间分布模式,依据季节和天气的情况,一个广场上高峰时段的人数会有很大的变化。然而,人们在空间中的分布模式却几乎是恒定的。一些部分被频繁地使用,而另一些地方的使用强度却要小得多。这意味着,与统计活动者数量相比,对使用者的空间分布模式的观察具有更好的可信度。

对空间位置的记录十分关键。将几次观察得到的结果在地图上汇总,可以得到一张“人群密度图解”,即一个人群集结点的鸟瞰图,这比眼睛直接扫视的效果更好,能够显示出我们上文所总结的内容。“过度使用”和“使用率低下”这两种问题类型,为下一步的设计改造提供扎实的依据。

(1)时间信息

由于环境行为学理论普遍认为户外持续时间的长短和空间的品质密切相关,在很多行为观察中,研究者会记录活动者在场的时间。

问题是,这种记录要求调查人员对视线所及范围内的一小块场地进行连续的观察,记录单个使用者进入和离开的时间,非常耗费精力,之后的有效分析也很困难。

(2)行为信息

空间句法公司对活动状况的记录并不十分详细,一般只区分使用者的姿势,行走、就座或者站立。盖尔团队则将静态活动分为8种类型,分别是文化性行为、商业性行为、儿童嬉戏、在正式座位上的坐憩、在辅助座位上的坐憩、坐在露天咖啡馆、躺着休息和站立(图2-8)。

图2-8 盖尔团队将静态活动分为8种类型

(3)用图纸记录

仅仅使用表格记录活动者的信息,这样就丢失了具体的空间信息。对于设计调查而言,只有记录了具体空间位置的活动者信息才可以显示出场地的内部差异。因此,设计调查的活动注记最好要采用地图作为介质,并使用能够反映建筑的外轮廓、围墙、道路以及街道位置的高精度地形图。对于比较小型的场所,可以使用地图、表格结合的方式记录使用者的空间位置、社会属性和活动状况等多种信息(图2-9、图2-10)。

图2-9 大厅的观众分布

图2-10 活动注记的调查方法及缺陷的避免

盖尔团队对伦敦公共空间就座人数和座椅数量进行了分析,其中37%的坐憩行为是发生在辅助座位上、17%的坐憩行为是发生在正式座位上、46%的坐憩行为是发生在室外咖啡座上。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还有空闲的正式座位的情况下,有非常多的人依然选择辅助座位休息。这就说明了正式座位的供应情况不够理想,所以对公共座椅的安放位置的考察证实了猜想,很多座椅被安放在没有景色可欣赏,没有遮阳,可达性不高的地方,这就成为下一步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4.动线观察法

动线观察法是在平面图上记录个体的运动轨迹。实际操作方法有如下几种。

a.调查者持有一张地图,从选定的地点跟踪行人记录其步行轨迹(图2-11)。

图2-11 动线观察法

b.要求受访人在基地地图上画出或指出他们的行动轨迹,细查叠加单条路线形成的轨迹总图(图2-12)。

图2-12 观河住宅区公共绿地使用后评价

5.运用运动轨迹法

把观察区域分为若干个凸空间,依次记录每个凸空间内的动态行为,用线条表示人们穿过空间的精确路径,在结束点使用一个箭头表示这个活动者离开了被观察区域。记录的时间可以设定为3~5分钟,每次记录的是整个空间的一个片段,把资料整理输入电脑之后,就可以显示出一张完整的运动轨迹画面(图2-13)。

图2-13 维多利亚地铁站空间研究

由于某些行人可能一直行走,不会停留,最好设置一个时间的限定,例如10分钟以后就不再“跟踪”。该方法的一个主要操作难点在于,调查者不太容易准备用于记录轨迹的地图。由于在自然状态下,个体活动的轨迹可长可短,十分发散。如果使用精度较高的小比例的基地图,使用者可能会走到地图外去;而如果使用大比例的基地图,那么空间精度又不够,会在记录时失去宝贵的信息细节,例如使用者寻路的犹疑点、停留的地点,从而难以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工作。针对这个难题,最好在使用者活动范围能够被预见的场地采用这种方法做调查,例如公园、广场或者一个特定的功能片区。

纳泽和费希尔(1993)在关于校园犯罪案件与实质环境关系的研究中,对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卫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周边的学生运动轨迹进行了调研,他对比了学生们白天和夜晚的通行方向、路径与密度,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得出了晚上在建筑右边行走的学生与白天相比要远离大楼,晚上穿越建筑的人明显减少(图2-14)。

图2-14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卫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周边的学生运动轨迹

6.借用电子设备自动记录使用者运动轨迹

日本新宿御苑使用GPS进行关于使用者行为模式的研究,研究人员在公园主入口向游人发放GPS,并同时对他们的年龄、来园频率、来园同伴构成等属性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游人拿着GPS在园内自由活动,游览完毕在公园出口处交回GPS。通过GPS可以获得这些使用者关于出发地、到达地、游园轨迹、停留时间等调查项目的数据。获取的资料经过分析,有效地反映了不同社会属性使用者对各类型公园空间的喜好差异。

7.行为迹象法

行为迹象指的是过去活动所留下的各种线索,在它的提示下可以靠推理判断曾发生的事件。观察的对象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在物质空间留下的痕迹(阿尔伯特)。既可以在非结构性观察中用到,也可以有条理地进行(图2-15)。

图2-15 行为迹象法思维导图

(1)磨损度

以某些物质的耗蚀程度为我们提供判断依据。如果野餐桌下和座位旁有茂盛的青草,这就证明这些设施几乎无人使用。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对负面行为的调查。由于负面行为发生的概率与正面行为相比要低一些,直接观察它们的时间成本太高。因此,采用间接观察行为迹象的方法记录它们发生的地点比较可行,例如,观察乱丢垃圾的情况、乱涂乱画的情况等。

(2)积厚度

以某些积留物质为我们提供判断依据。对调查人员的经验和想象力要求较高,要避免误读的陷阱。比方说,一个用来玩耍的沙地中没有脚印,并不一定是因为没有人玩耍,而可能是由于工作人员刚好在观察之前清理了沙地。通过这种观察方法建立的关于使用情况的假设,一定要采用其他方法(例如访谈)去验证真伪。

行为迹象法在城市设计中最好的运用形式,是建筑师在设计了建筑群之后,将剩余的空间全部铺上草皮,让使用者在上面自由活动。慢慢地,一些小径被踩踏出来。一年之后,再根据自然踩踏出来的路径铺砌,形成了人行步道系统。

拉特利奇说,如果发现草地上的草不断地被人踏平,并且积满了许多香烟头,那么这种行为迹象就暗示出这个地方频繁地接待着群体的社交活动。如果设置一组座椅,无疑就可以提高这个地方的使用价值。 3UqvCzOB1HzEWPBDKhR7t87PidpmjbNd2a9d04yf4ICuw4MoRQs7318Ue93P4T6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