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经济学简史与研究方法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以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这4个阶段。

一、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学的产生

大多数自然资源几乎都是稀缺的,人类的产品都要靠消耗自然资源来生产,所以人类的产品也是稀缺的。正是由于资源不是无限的,不能挥霍浪费,才产生了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这个难题。合理配置资源,就是要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因此,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决定的人们要以最少消耗取得最大经济效果的愿望,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经济学要研究如何生产、分配和利用这些资源和产品,以节省资源,达到最佳效用。

(二)古代的经济思想

1.古希腊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

《经济论》论述了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实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的重农学派都有影响。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从人性论、国家组织原理及使用价值的生产3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关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分析与中国古代管仲的“四民分业”论,孟子的农耕与百业、劳心和劳力的“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指出,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供直接使用,另一种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同时分析了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的作用。因此,亚里士多德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

2.古罗马的经济思想

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在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律中,对于财产权、契约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买卖、借贷、债务等关系都有明确的解释。中世纪的经院学派也包含某些经济思想,用来论证某些经济关系或行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

3.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相比,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外,还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主要有“道法自然”的思想、义利思想、富国思想、赋税思想、平价思想、奢俭思想等。

(三)重商主义

产生于15世纪末,以流通领域为研究中心,主张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遵循多卖少买的原则,以保证货币流入国内的目的。

(四)古典经济学

1776年英国亚当·斯蜜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问世,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出现。研究中心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分工应当按照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的商品。

英国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一个国家应当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来参加国际分工,即“两权相遇择其厚,两害相遇择其轻”。

(五)庸俗经济学(传统经济学)

1830年后,资产经济学进入了庸俗经济学阶段。形成了一整套论证如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微观经济理论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

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在英国,门格尔在奥地利,瓦尔拉斯在瑞士,顺次建立了英国学派、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虽然这3个学派的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都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因此,将它们统称为边际效用学派。西方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的发现及由此边际分析方法的兴起称为“边际革命”。

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其他说法,如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等,构成了一个折衷理论体系。以马歇尔的折衷理论体系为基础,再加上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等人提出的新论点,形成了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设为既存的条件,进而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市场价格,以便解决资源在产品生产上的分配、资源的报酬等问题。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被解释为最好的政策。

20世纪30年代,传统经济学先后经历了3次比较重大的修改和补充。第一次修改和补充是关于垄断问题。虽然资本主义已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进入垄断阶段,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传统经济学仍然把垄断当作“例外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张伯伦和罗宾逊于1933年对垄断问题进行了论述。

第二次修改和补充是凯恩斯主义。由于西方国家处于1929年后的大萧条状态,西方国家以解决失业问题为目标来干预经济生活,以便保证政治上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经济学的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为了提供国家以解决失业问题为目标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根据,1936年,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中提出:资本主义的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的使用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以便解决失业问题。这次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改和补充,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程度上都很重要。

第三次修改和补充是序数效用论。传统经济学中马歇尔的价值论被称为基数效用论,有两个不利的假设条件,即:效用量是可以衡量的和边际效用量随着物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把作为主观心理状态的效用说成为可以衡量的很难令人信服。而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货币的边际效用必须也是递减的。因为富人持有的货币收入大于穷人,同样一元钱对穷人的效用要大于对富人的效用,这样,如果将货币从富人“转移支付”给穷人,整个社会的福利就会增加。这种“转移支付”显然不利于资产阶级。1939年,希克斯在其著作《价值与资本》中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可以在形式上避免基数效用论的两个不利的假设条件,同时又能得到马歇尔用基数效用论所得到的需求曲线。因此,序数效用论逐渐代替了基数效用论。

(六)庸俗经济学后(现代经济学)

1936年出版的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使西方经济学体系内部产生了干预和反干预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各种矛盾。鉴于此,新古典综合派逐渐确立。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该学派把包括第一次和第三次修改和补充的传统经济学称为研究个量问题的微观经济学,把第二次修改和补充的凯恩斯主义称为研究总量问题的宏观经济学。该学派认为:前者是以充分就业为分析的前提,后者则着重研究各种不同水平的就业量的情况。因此,两种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被纳入同一体系中,而传统的自由放任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代表同一理论体系所涉及的两种不同的情况。

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即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给新古典综合派以沉重打击。新古典综合派不仅无法解释滞胀的存在,而且也提不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不可能并存,同时据其理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在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时会带来自相矛盾的后果。许多西方经济学中的其他派别纷纷对该学派进行抨击和责难,包括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已经放弃了“新古典综合”的名称,自称为现代经济学或现代主流经济学。他们除了维持原有的基本观点外,还尽量吸纳其他派别的论点,特别是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这样,现代经济学成为缺乏统一理论体系的各派学说的混合物。

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作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一)通货膨胀

说到宏观经济学,不得不提出通货膨胀这一概念。通货膨胀是指货币发行量超过了实际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消费者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指标。提到通货膨胀,就得不提起失业,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

(二)宏观调控

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是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其中最主要的调控手段就是经济手段。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提起宏观调控,就不得不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来调节货币的供给量。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及支出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国民就业与收入。

(四)总需求

总需求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一般都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五)宏观经济政策

而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做出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活动开启有意识的干预。

(六)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失业率用横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用纵轴表示。

三、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因此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

(一)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个体经济单位如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分为3个逐步深入的层次,即:第一个层次,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第二个层次,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第三个层次,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

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至少有3个基本假设条件:

(1)市场出清

市场出清假设是指在资源充分利用的常态下,通过价格自由、充分地波动,自发调节社会资源配置,使市场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在出清的市场上,没有定量配给和资源闲置,也没有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

(2)合乎理性的“经济人”

“经济人”假设被规定为经济生活中的一般的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企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

(3)完全信息

完全信息指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

2.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可参见图1—1。

图1-1 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循环流动图

如图1—1所示,图中的左、右两个方框各表示公众(消费者)和企业(厂商)。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分别以产品的需求者和产品的供给者的身份出现在产品市场上,又分别以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身份出现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图中的上、下两个椭圆各表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图中的实线、虚线各表示需求关系和供给关系。消费者和厂商的经济活动通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消费者的经济行为表现为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生产要素,如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动、土地等,以取得收入。然后,在产品市场上购买所需的商品,进而在消费中得到最大的效用满足。厂商的经济行为表现为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所需的生产要素,如聘用一定数量的工人、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等,以进行生产,进而通过商品的出售获得最大的利润。

(二)经济学研究方法

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提出什么问题进行研究,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突出强调哪些因素,涉及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判断的问题。尽管经济学应该既是实证经济学又是规范经济学,但在当代经济学中,实证经济学是主流,实证方法是经济分析中的最基本方法。经济学以边际分析为主要工具,以均衡状态为分析依托。边际分析在技术上常常体现为数学上的求导数的问题。正是依据边际分析,产生了管理经济学中一系列极为重要的边际概念和边际规则。均衡能够描述经济变量变动的方向,而且作为引导经济变量力图达到的阶段性“理想”状态和作为经济分析中的依托,对经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分析方法。

1.均衡分析

在物理学中,均衡是表示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方向不同的外力作用而合力为零时,该物体所处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把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中,主要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均衡又分为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分析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一般均衡分析是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决定。

2.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分为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现象的方法。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总量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也就是比较一个经济变动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涉及转变期间和具体变动过程本身的情况。动态分析则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总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总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这种分析方法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并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

3.经济模型分析

经济模型就是对经济理论的简明表达,是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现象与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简单地说,把经济理论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就称为经济模型。一个经济模型可用文字说明(叙述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表达(代数法),还可用几何图形表达(几何法、画图法),任何理论构成模型都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舍弃一些影响较小的因素或变量,把复杂的经济现象简化和抽象为数量不多的主要变量,然后按照一定函数关系把这些变量编成单一方程或联立方程组,构成模型。建立模型时,若选取的变量不同或对变量的特点假定不同,则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也可能会建立起多个不同的模型。 zk1ZnIDDoHQI8f6BUc4xbIvHLbW5WZ7OPyFQFHa6L7AtvoxXSn8iI74YLv4MMIN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