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阅读提示 [1]

货币。 柏林在它的各个阶段使用过的不同的货币着实令人眼花缭乱,而将它们转化为简洁明了的现代货币更是一项挑战。因此,这里给出一份简要说明,因为想要涵盖所有可能性,只会造成进一步的混乱,也无助于提升本书的阅读乐趣。

在1566年之前,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充斥着大量不同的欧洲货币。1396年,柏林获准铸造自己的硬币,这是它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步;但相比柏林芬尼(Pfennig),德意志北部首选的货币仍是帝国格罗森(Groschen)和古尔登(guilder )。从1566年起,哈布斯堡家族开始铸造帝国塔勒(Reichsthaler),塔勒遂成为德意志北部直到1750年一直通用的货币。也正是在那一年,弗里德里希大王因为迫切需要筹集资金打仗,又不想成为奥地利货币的奴隶,遂发行普鲁士自己的“塔勒”。一个(普鲁士)塔勒值24个格罗森(后来是30个),每个格罗森等于12芬尼,很容易就可以把它们想成英镑、先令和便士,先令和格罗森这两个术语往往还同时使用。我会尝试在本书的不同地方粗略地计算它们的现代价值。

形形色色的塔勒一直存在到1871年德国成立为止。1873年德意志帝国马克(Reichsmark)发行,它通常被简称为马克,一直使用到20世纪20年代早期。但即便当时用被认为帮助德国恢复了一定经济信心的地产抵押马克(Rentenmark)做补充,也并未完全取代帝国马克。地产抵押马克的初始估值为10亿马克,它采取十进制,一马克等于100芬尼。这两种马克都被简写为“RM”,一直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盟军在战后曾短暂发行一种临时货币,1948年6月正式发行新的德国马克(Deutschmark),写作“DM”。作为反制,民主德国也发行了自己的货币,通常被称为东部马克(Ostmark)。1990年重新统一后,德国一直使用德国马克,直到1999年1月1日才改用欧元。老派的柏林人依然喜欢把10芬尼硬币叫成格罗森,虽然芬尼都早已随欧元的使用而消亡了。

[1] “阅读提示”其实由两部分组成:名称和货币。“名称”部分是作者就如何处理本书所涉德语人名、地名及德语特殊字母所做的说明。概括而言,主要按照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处理成约定俗成的英语名称,但仍尽量保留德语形式,如保留德语特殊字母用法如“ ”等。考虑到学界对德语国家的常用人名、地名已有专门的翻译体例,故译者将遵从现有中文规则译出,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纠正其中已被英语化的部分人名、地名,避免中文读者可能因德语、英语的差异产生误解。另外,中文也不牵涉特殊字母保留之类的问题。译者考虑再三,决定删去这部分内容,但仍保留第二部分“货币”,特此说明。——译者注(以下脚注均为译者注,不一一注明) LyWf1hVBhqC4JKpNJ6gY5GcHb2KdwhUKqoIqhY9rH69TjeP5/HvPwLvu7CZBK1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