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为大学,必有大师。
2022年五四青年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殷殷期待,谆谆嘱托。
从陕北公学到华北联大,从华北大学到中国人民大学,85年来,一批又一批大先生汇聚这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共同奏出与共和国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时代交响乐。
这里名师辈出,俊彦云集。已故名师大家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庞景仁、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吴大琨、萧前、林文益、阎达五、阎金锷、方生、高鸿业、钟契夫、吴宝康、彭明、彦奇、曾宪义、宋涛、萨师煊、王传纶、李文海、许崇德、刘佩弦、周诚、王思治、方立天、郑杭生、夏甄陶、周升业、罗国杰、蓝鸿文、甘惜分、黄顺基、庄福龄、孙国华、李占祥、高放、卫兴华、周新城、胡乃武、陈共、赵中孚等,尽管他们的身影已经渐渐远去,但人大人会永远铭记他们在各自学科领域中的卓著成就,会永远铭记他们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的坚实基础。
岁月更迭,光阴荏苒,任书卷泛黄、年华老去,却道“未染是初心”。85年,我们“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底气未尝更改,“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决心不敢稍怠,一代又一代的大先生,为“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这是一群大先生传道授业的崇高追求,这是一所大学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如今的人大校园,仍有如邬沧萍、黄达、戴逸、方汉奇、李震中、许征帆、何沁、高铭暄、胡钧、严瑞珍、赵履宽、陈先达等一批心系教育、情牵学子的老一辈学术大师,以旺盛的学术生命力、永不停歇的创新精神和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引领学科建设屹立于学术高原之巅。
“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这是百岁老人,我国人口学、老年学的学科开拓者邬沧萍教授“治学报国”的不懈追求。
“教育乃我之事业,科学乃我之生命。”这是“人民教育家”、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高铭暄教授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的坚定志向。
“有限的人生,溶入力的洪流会化作永恒!”这是“全国最美教师”陈先达教授“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勇毅担当。
…………
举办一级岗位教授聘任及荣退仪式,开展“吴玉章师德师风大讲堂”“优秀教师教学经验分享”,组织学校师德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评选,一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致力于塑造培育新时代大先生的良好氛围,持续加强榜样选树宣传力度,讲好“人师”故事,传播“人师”声音。
旗帜高展,使命高悬。
今年,我们在《中国人民大学》报历史文稿的基础上,兼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中国高等教育》等国内主流媒体的相关稿件,选取其中部分作品结集成册,出版《大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大家访谈录》一书,回顾大先生们负笈求学、追求真理、勤于治学、教书育人的人生历程,以期弘扬老一辈人大学人的治学品格和道德风范,展现这所以“人民”为名的大学85载传承不绝的精神薪火。
我们坚信,有大先生们甘为人梯、循循善诱,有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教师成为育人事业的中流砥柱,我们一定能建成扎根中国大地、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世界顶尖大学,为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愿学术之火永恒,愿思想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