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认识我们是谁

我们是谁?是什么定义了我们?是我们的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精神内核。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这里需要先回答一个问题:我们的文化是如何传承的?许多人会说,是通过一代人与一代人的接力来传承的。泛泛而言,自然没有错。具体又是如何传承的呢?有人会说,言传身教。当然,这是传承的重要方式,但是我们常常忘记了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物质世界。物是生产生活的载体,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不断赋予物文化意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文化意义,我们就生活在由物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组成的世界中,被它熏陶,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水草木尚且如此,更何况人造之物!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真实的物,人们在不断阐释并发扬其意义,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

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金石学,人们把玩古物,乐在其中,正所谓“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矣”,人们不知不觉受到古物所蕴含意义的熏陶。反过来说,人们之所以欣赏这些古物,就是因为这些古物更符合他们所在时代的需要。好古的宋代学者喜欢三代时期的古物,尤其是周代的古物,因为三代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时代。后来古物的内容不断扩展,秦砖汉瓦、魏晋碑刻、隋唐雕塑,等等。好古者欣赏的往往是一个时代最优秀或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我自己就特别喜欢魏晋时期的碑刻,那是个极其看重书法的时代,也是中国楷书的形成时期,但还没有固化,每个人的书写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从中可以看到风骨、个性、浪漫、刚健。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书法中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从容与中庸——这可能是我们所在的时代最缺乏的。简言之,金石学是一门以文化的形式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学问。追根溯源,我们可以说考古学源于生活。

阅读考古学史,我们可能受布鲁斯·特里格(Bruce Trigger)的影响最大,他说近代考古学有两个源头:北欧的史前考古与英法的旧石器考古。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他居然忽略了一个更早的源头,那就是西方的古典考古,也就是由温克尔曼(Winkelman)开创的艺术史研究。艺术史在西方的地位有点像金石学在中国的地位,也是源远流长,古希腊罗马的古物是西方人钦慕欣赏的对象。我们不妨对比一下现代西方所谓美好的生活与古希腊的生活,会发现两者很相似:葡萄酒、橄榄油、全麦面包、奶酪、蔬菜水果沙拉……然后在充满阳光的户外(草地上或树荫下)休闲。其基本的审美标准,如匀称的身材、结实的肌肉等,都与古希腊的雕塑十分相似。18、19世纪之间的英国有钱人会送子女去欧洲大陆进行一次“大旅行”,从巴黎出发,穿越阿尔卑斯山,然后到意大利,观赏西方的古典文化。在浸入式地欣赏西方古典文化的过程中,西方人完成了成为西方人的文化洗礼。

在文化身份的构建上,西方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化过程中把古希腊文明塑造成了西方文明的根源。实际上,古希腊文明与古埃及文明、西亚文明交往密切,其农业基础来自西亚,其农业人群来自西亚,其科学来自古埃及,在文化上与西欧、北欧即所谓欧洲的中心有比较大的区别。但是,通过文化身份的构建,西方世界产生了共同的文化传统认同。

近代考古学在民族国家甚至文化身份的构建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民族国家的构建上,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日耳曼德国的形成,300多个小国形成了日耳曼民族认同,成为现代德国立国的基础。没有民族认同,就没有现代国家。而考古学提供的正是民族认同的历史证明,以实物形式加以体现。

反过来问:中国人何以成为中国人呢?最近这些年,经常听说国内有“精神外国人”,心里很是难受。我深切地感到,我们的文化教育有非常大的欠缺,它偏重于书本,而缺少浸入式的体验。考古学本可以提供丰富而具体的文化资源,但很显然,考古学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缺位了,间接导致了部分人的文化认同发生错位。我们之所以成为中国人,必定是因为我们接受了蕴含在物质生活中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难被西方同化的民族之一,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胃。中国拥有极为丰富的饮食文化,有些人虽然移民西方多年,但还是很难适应西方的饮食。在饮食中我们接受五味各有所喜的观念,不会强迫别人跟自己保持一致。在饮食中我们接受平衡的观念,“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偏素食为主的中国饮食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在饮食中我们学会了分享,习得了社会伦理。

作为中国人,我们生活在充满文化意义的景观中,这里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国园林,中国园林以“画境文心”著称,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文化底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湾浅水,稀疏的倒影,都饱含诗意。从中我们学会含蓄,学会欣赏精微的美感。我们的文化蕴藏在物质遗存中,这些古代物质遗存也被称为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中国的文化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旦将文化遗产破坏殆尽,我们的文化传统就无所依附。研究与保护文化遗产,是考古学的职责所在、意义所系。考古学不是一门直接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的学科,它的着眼点是遥远的过去,好像严重脱离现实,好像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其实不然,它关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命脉,是建设当代中国文化的生力军,是我们真正确立文化自信的基础。

以上的探讨贯穿着一个中心主题,那就是考古学通过研究物来研究人,物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是社会生产生活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人赋予物文化意义,物承载着我们的文化,失去了它,我们就失去了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我们就会迷失人的本质,迷失自己的身份,迷失生活的意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考古学让人成为人,让人了解自身,让人把握社会与时代,让人理解并欣赏自身的文化。考古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itCTpUyitvWuphkIpP/WSTw9cRQOGdmoDaXHEnS0MXaYWxEG3CvRnkE8UVi41Zr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