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缘起
迷雾重重的传奇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逝世,享年95岁。那是不可磨灭的一刻,当时梁钦宁就在梁漱溟身边。他听到祖父说:“我很累,我需要休息。”梁钦宁没有想到,这是他祖父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的,梁漱溟累了,他需要休息!哲学家张岱年由此感喟道:“大哉死乎!君子息焉。”他道出了这个人的生之庄严与死之从容!当然,张岱年的这种感受与正见是极其个人化和稀有的,对于梁漱溟的大多数知者与识者而言,以及对于更后来的人而言,梁漱溟不过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性人物,他的人生即使堪为传奇,也不过是满足了我们活在当下的消费欲与好奇心。我们惊异于他不畏强权的刚正,奇怪于他不顺随时势的怪诞,叹息一番,感慨一番,而后不知所谓地摇摇头,依旧投入世俗的洪流,做我们的“圣之时者”。我们很少有人思考追索过梁漱溟言与行的连续性,更无意与无能把他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深入我们的人生,从而完善我们的生活。

梁漱溟之死似乎成了他传奇的开始。1988年6月23日,也就是他逝世当晚,中央电视台作了报道。次日,《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央盟讯》均有专门报道。1988年7月7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遗体告别仪式,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鞠躬致敬。当时全国党政要人和学界宿老都送了花圈。1988年7月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人民政协报》都报道了“梁漱溟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称其“一代宗师,诲人不倦;一生磊落,宁折不弯”。各大报刊发表了相关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播出了《梁漱溟先生生平》。海外一时之间也同悲同叹,悼念频传。梁漱溟死后的备极哀荣,就其特殊的政治身份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异数。此后,关于梁漱溟的传记不断涌现,他一生中的许多言行广为流传。

事实上,梁漱溟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成了传奇。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人生有许多瞬间的确太过火爆,非平常人有胆有量有识所能为,也的确无君子大人精英敢为,且在我等后生晚辈对那个时代的粗浅了解中,他的每一次作为,重则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轻则可能永远被打入另册不得翻身。

另一方面,梁漱溟本人对他人生的自我解读也增加了他人生的传奇色彩。比如他多次撰文或演讲,提到他由实用主义转至佛家出世思想,再转至儒家思想的三次思想转变和人生的“四不料”——一不料由厌恶哲学而到大学讲哲学,终被人视为哲学家;二不料自幼未读四书五经,而后来变为一个拥护儒家思想、赞扬孔子的人;三不料自己几代人都生长在都市,而成为从事乡下工作、倡导乡村建设运动的人;四不料乡村建设运动竟然与民众教育,或说是与社会教育为一回事。这种思想转变与人生遭际自然有着充分的时代因缘与人生业报,然而,对于习惯了咀嚼稀奇的人们来说,这只能用传奇来说明了。

是的,梁漱溟的人生的确堪称传奇。然而,传奇并非不可解释,他的骨气,他的不随大流,他的特立独行,他复杂的人生遭际,无不其来有自,那种视之为天赋异禀或怪哉奇也的说法虽然方便,那种仅仅把这丰富繁复的人生简化为道德楷模的做法虽然省事,却既非梁漱溟所愿,也不能给我们的人生以正当正大的教化。我们这个种族从来都习惯于俯视弱者、仰望强者,不知圣贤败类、英雄盗匪,其实无不出自我们之中。我们无能以平等平常的眼光看待我们之中的异类,不知他们从我们之中走出也终将返归我们,我们因此无能理解他们从我们之中的出走也无能接纳他们面向我们的返回,我们于是变得越来越平庸。试以梁漱溟为例,他从我们之中走出来,似乎有着太多的不可思议,如他以中学学历而跻身当时大师如林的思想文化中心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弃北大优裕教职去山东辛苦办学,年不及二十却几度自杀而后转眼之间信了佛法,终身信仰佛法却又追求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梁漱溟一生这样出人意料、看起来不大合乎日常逻辑的行迹,数不胜数,即使是他自己也有过人生意外的表述,但传奇实在是最好的定论,他解释了一切又什么都无须解释。因此,笔者试图拨开这传奇表面的伪饰与油彩,走进梁漱溟的人生,也愿笔者的这份努力能使梁漱溟非凡独异的人生融入我们久已世故的骨血。

附:本书将会大量引用梁漱溟的言论与文章,特别是关于乡村建设的分析。因引述较多,不再一一注明,特兹声明。引文均来自《梁漱溟全集》(八卷,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 ii4ThX3XOP5nbALJYyiEnxusxZzsU/P6pEVSL4RBQHR4qU/Lkguhg7ynsN0ZmM4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