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曹爽、曹羲及邓飏等谈士

曹爽是正始时期曹魏政权的实际执政者,自景初三年(239)正月魏明帝崩后辅政,至正始十年正月被司马懿父子诛灭,前后执政十年。这是一个平庸人物,曹魏政权由盛转衰,曹爽要负很大的责任。不过,魏晋玄学的最终确立,正始清谈空前绝后,曹爽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可惜的是,由于曹爽的政治头脑比司马氏父子差得远,生死关头犹豫不决,以致曹氏宗室惨遭杀戮,天下名士也因之减半。众声喧哗的正始之音,从此人亡响绝。真所谓“成也曹爽,败也曹爽”。

如上文所述,魏明帝禁浮华,何晏、邓飏等名士遭罢退,京师的清谈几乎绝迹。明帝崩,齐王曹芳即位,加曹爽侍中,改封武安侯,权高位尊。爽弟曹羲为中领军,其余诸弟也都位居要津,贵宠莫盛。明帝时皆以浮华抑黜的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等,重新得到重用。这些名士人人都是学问家,个个善谈论。曹爽执政,起用清谈之士,是魏晋玄学与正始清谈兴盛的重要原因。魏明帝抑黜“浮华”之士,曹爽反其道而重用之,证明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同高层统治者的喜好有莫大关系。

在曹爽的亲自组织和主持下,正始玄谈轰轰烈烈地开场了。《北堂书钞》卷九八引《何晏别传》说:“曹爽常大集名德,长幼莫不预会。晏清谈雅论,纷纷不竭。曹羲叹曰:‘妙哉!何平叔之论道尽其理矣。’”这段记载,值得注意的有几点。一是曹爽“常大集名儒”。可见曹爽是清谈的组织者,以他尊宠莫比的地位,大集名儒自然是一件易事。“常大集”,说明常常清谈。二是“长幼莫不预会”,参加的人数很多,有长有幼。长者如刘劭、傅嘏、王肃等辈;幼者大概如王弼、钟会之流。三是何晏为清谈的主角,其谈论的特点是“纷纷不竭”——言辞滔滔,辩才极佳。曹羲称赞何晏“论道尽其理”,是说论道尽其妙理。正始初年,王弼十岁多一点,即使预会,也不太会夺长者之席。故何晏清论,得以独步当时。

曹羲是曹爽之弟,为中领军。羲有文才,喜清谈,也有相当的理论造诣,否则不可能有“何平叔之论道尽其理”的赞美性评价。据说曹羲作领军将军时,“慕周公之下士,宾客盈座”(《北堂书钞》卷六四引《傅子》)。正始初,京师清谈正盛,曹羲宾客盈门,十之八九是谈客。可见,曹羲也是正始清谈的组织者。

曹爽经常大集名儒清谈,是对魏文帝曹丕开创的集诸儒讲论文义传统的继承。刘勰《文心·论说篇》说:“迄至正始,务欲守文。”曹爽、曹羲兄弟“大集名儒”清谈,便是守文的一种体现。曹爽为曹氏政权的首辅,是清谈的主要组织者。何晏、邓飏等名士大多忠诚于曹氏政权,又是学问家,善清谈。曹爽重用这些名士,主要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同时,也一定感受到学术的新变化和新气象。可他本人不是学问家,也不是著名的清谈人物。他喜欢文义,与名士关系密切,却说不上对学术有多大的热忱。

天才王弼曾被曹爽轻视,就是很好的例证。王弼于正始中补台郎,觐见曹爽,请间——请求闲暇之时有所陈事。曹爽以为王弼有什么要事须陈述,为之屏左右。可王弼似乎忘记了请间,只管与爽论道,移时不及其他。曹爽以此嗤之。(见《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作《弼别传》)为何嗤之?原因是王弼只晓得论道,而“无所他及”。曹爽毕竟是首辅,终究是政治家,总要注重政治及实际才能吧。可王弼实在太喜欢论道了,完全是书呆子气,结果把有所陈事忘了个一干二净。如果把曹爽对比裴徽,后者听闻民间有异才管辂,立即召见,清论终日,通宵达旦。与辂谈了四次,管辂随之也升迁四次。反观曹爽,王弼跑到他府上清谈不止,他却嗤笑这个年轻人不懂事。诚然,正始清谈的流行,曹爽是作出了贡献的,但他终究不是清谈家,学术上也并无建树。

邓飏年轻时就得名于京师。明帝时,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诸葛诞、邓飏等,共相题表,修浮华,合虚誉,被明帝废黜(见上文)。曹爽专权,邓飏与何晏为之辅翼,是曹爽政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何晏主持的清谈活动中重要人物。正始九年,管辂举为秀才,前往洛阳。临行,冀州刺史裴徽告诫辂:何晏、邓飏二尚书,有经国才略,于物理无不精也。管辂到了京师,何晏请辂谈《易》,论《易》之九事,邓飏也在坐。管辂为何晏作卦后,邓飏说:“此老生之常谭。”管辂论九事皆明,何晏称赞管辂论阴阳,此世无双。邓飏却说:“此君善《易》,而语初不论《易》中辞义,何邪?”邓飏能提出管辂不论《易》中辞义的疑问,说明他熟悉《易》学。管辂曾说,与五君谈使人“精神清发”,其余不足数,而邓飏在五君之列。管辂才能卓杰,自负甚高,邓飏能入其法眼,说明邓飏确实是清谈高手。

正始时清谈最盛,谈士必多。可惜史料散佚,后世知之者极少。卫瓘是亲历正始玄谈者之一。大概在晋武帝咸宁初,卫瓘见乐广与名士清谈,大为欣赏之,说:“自昔诸人没已来,常恐微言将绝,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世说·赏誉》二三)诸人,主要指王、何。卫瓘如此向往王、何的微言,并非仅是耳闻,而是他本人昔年与何晏等人清谈过。刘孝标注引王隐《晋书》说:“卫瓘有名理,及与何晏、邓飏等数共谈讲,见广,奇之曰:‘每见此人则莹然,犹廓云雾而睹青天。’”所谓“卫瓘有名理”,当指他善论才性。《晋书》卷三六《卫瓘传》说:“……时权臣专政,瓘优游其间,无所亲疏,甚为傅嘏所重,谓之宁武子。”权臣专政指曹爽专权。卫瓘优游两党之间,时在正始中。傅嘏是论才性的顶级专家,卫瓘为嘏所重,大概是卫瓘亦善才性论的缘故。

其余清谈者,勉强可考的是袁涣的几个儿子。袁涣出身于陈郡阳夏袁氏,是东汉著名望族。袁涣父滂,伯父安,皆为汉司徒。袁涣本人为魏御史大夫。涣有四子:侃、寓、奥、准。《魏志·袁涣传》裴松之注引《袁氏世纪》说:侃“论议清当”;寓“精辩有机理,好道家之言”;奥“言约而理当”;准“著书十余万言,论治世之务,为《易》《周官》《诗传》及论五经滞义、圣人之微言,以传于世”。所谓“精辩”“言约而理当”,都是指善于论辩。《魏志·袁涣传》说,涣从弟霸子亮,与涣子侃“齐声友善”,“亮贞固有学行,疾何晏、邓飏等,著论以讥切之”。这是袁侃活动时代在正始年间的证据,其“论议清当”,可能也在此时。

王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几乎无人知道他也是正始年间的清谈人物。《世说·德行》一九:“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王戎意思说,王祥在正始时,不在善谈之流,但与之谈,言理得中,恐怕不能因其道德高尚而掩其能言的德性。“能言之流”,指王弼、何晏等善玄谈的人物。“理中”,是当时评论清谈的一个好词,指理旨不偏而得当。“清远”,是魏晋品藻习语,所指比较宽泛,可以指人之秉性,也可以指理旨,或指言辞的风格。理中清远,指言理得当,见识清彻而玄远。

王祥不在正始能言之流,却谈理得当清远,说明正始时除何晏、王弼、裴徽等著名的玄学家、清言家之外,能谈理者很多。这些一流的清谈家与能言却不入流的清谈者,共同创造了正始清谈的鼎盛场面。正始清谈无论规模还是理论水平,后世都难以企及。 k962pbrJARnT8l68DXGQcnXC4r35A6EZ0GluOKj4wbMFenb5s7neh2sn2b7btx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