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正始清谈领袖何晏

何晏(207?—249),字平叔,魏晋玄学的奠基者之一,同时也是正始清谈的实际组织者。正始年间最重要的清谈领袖,非何晏莫属。何晏为何进孙,母尹氏被曹操纳为夫人。晏长于宫省,又尚公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文帝曹丕颇憎“假子”何晏,故黄初时无所事任。及明帝立,颇为冗官。正始初,曹爽辅政,何晏身世与曹氏有涉,且为当时名士,亦有才能,故曹爽重用何晏,起为散骑侍郎,迁侍中,为尚书,主选举,与其有旧谊者,多被拔擢(《三国志·魏志·何晏传》及裴注引《魏略》,页292)。

何晏在正始初年就已经是清谈的领袖人物,这是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皆成熟的结果。

以前者而言,魏明帝崩,曹爽辅政(另一辅政者是司马懿),爽弟羲为中领军、训为武卫将军,其余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都是名士,相互提携,在争夺权势与声名的路上迅跑。明帝厌恶他们,以“浮华”之名统统抑黜之。到了曹爽秉政,欲排挤司马懿,起用何晏、邓飏等名士,以为腹心。何晏为吏部尚书,掌握选举权,邓飏、李胜等昔年旧好,统统委以重任。一个以名士为基本力量,忠于曹魏政权的政治集团得以形成。这是个政治集团,又是一个名士集团,其中有许多清谈人物,有着浓厚的玄学化的特征。《世说·文学》六说:“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刘孝标注引《文章叙录》说:“晏能清言,而当时权势,天下谈士多宗尚之。”可见,何晏吏部尚书的职位,是他成为当时清谈中心人物的关键因素。

以后者而言,何晏是个早慧的文学家、思想家,有资格作为当时清谈领袖。《世说·文学》六注引《魏氏春秋》说:“晏少有异才,善谈《易》《老》。”又《典略》称晏“有奇才”(《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李善注引)。现存的何晏著述目录,足以说明他的学问渊博。《隋书·经籍志》著录《魏尚书何晏集》十一卷,梁十卷,录一卷。又著录何晏《论语集解》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何晏集》十卷,《老子讲疏》四卷,又《道德问》二卷(疑《道德论》二卷)。今存何晏著作《论语集解》十卷(《四库全书》本)、《老子道德经》二卷、《景福殿赋》一卷(见《文选》)、《奏请大臣侍从游幸》《魏明帝谥议》《与夏侯太初难蒋济叔嫂无服论》《韩白论》《白起论》《冀州论》《九州论》《无为论》《无名论》《瑞颂》(见严可均辑校《全三国文》卷三九)。何晏诗,钟嵘《诗品》将其列为中品。他年幼就读兵书,《魏略》说,晏七八岁便慧心大悟,众无愚智,莫不贵异之。“魏武帝读兵书有所未解,试以问晏,晏分散所疑,无不冰释”(《三国志补注》卷二)。何晏学问涉及《论语》、《老子》、礼经、形名学、才性论、兵书、诗赋等众多方面。此外他又服寒食散,“首获神效”,喜欢傅粉,行为举止风流,在士风渐趋通脱、崇尚形体之美的时代,自然会让天下士人仰慕不止,起而仿效。故何晏能成为魏晋玄学的奠基者与正始玄谈的领袖人物,并不是偶然的,同他慧心悟解的天分、学问渊博、俊美风流的个人条件密不可分。

从魏初重视形名之学到魏末贵尚玄远之学,是魏代学术明显的发展轨迹。年辈较长的学者如夏侯玄、何晏、裴徽,大都走着这样的学术道路。何晏论著中的《韩白论》《白起论》《冀州论》《九州论》,校练名理,论人物才性;而《论语集解》《道德论》《无为论》《无名论》等哲学著作,则倡导玄远之学,已开魏晋学术的新风。

《论语》在汉代有专门的经师教授,注解《论语》者不乏其人,最著名者是孔安国、马融、郑玄。魏末,孙邕、郑冲、曹羲、荀顗、何晏等五人“共集《论语》诸家训注之善者,名曰《论语集解》”。 《论语集解义疏》中凡不列诸家姓名的便是何晏集解,与汉儒孔安国等人的训注不同,有以道家贵无哲学解释《论语》的倾向。例如以下几处。

《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何晏集解:“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也。”《论语·公治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何晏集解:“性者,人之所受以生者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也,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何晏集解:“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何晏集解:“言不可穷尽也。”“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何晏集解:“言忽恍不可为形象也。”《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何晏集解:“每能虚中者,唯回怀道深远。”上述几条何晏集解,几乎都把儒家的观念引向道家哲学的体无。孔子赞美舜的无为而治,何晏则称选举人才得人,就是无为而治。子贡说“夫子之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本意是性与天道抽象难言,故孔子不讲;不讲,则不可得而闻。何晏则说性是生命的来源,天道被说成《易》,变化之谓,深微故不可得而闻。性与天道,实质上等同深微难言的无。孔子说“志于道”,意为有志于道,志谓志向。何晏则训“志”为慕,道不可体,即不可描述它的形状。屡空,谓贫穷,何晏说成是虚无的精神之道。如此之类,何晏把具体可知可感的事物、道理,引向形上的道。由此体会到儒家原典,怎样道家化和玄学化。

何晏玄学理论的代表作,是《老子讲疏》《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老子讲疏》《道德论》今不传。何晏作《道德论》的情况,从《世说·文学》七能知其大略:“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又《文学》一〇说:“何晏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据《世说》所说,何晏注《老子》,自以为不及王弼注精奇,故不复再注,将己注的内容改作《道德论》。何晏注《老子》固然不如王弼,但《道德论》还是不错的,刘勰《文心·论说篇》给以很高的评价,将“平叔之二论”列为魏晋最佳论文之一。所谓“平叔之二论”,即《道德》二论。余嘉锡说:“河上公及王弼《老子注》,皆以上卷为《道经》,下卷为《德经》。盖汉魏旧本如此。平叔此论亦上篇言道,下篇言德,故为《二论》。” 其说是也。

何晏《道德论》的写作时间,大概在正始中期。此由何晏与王弼的交往可以考见。《世说·文学》六记王弼未弱冠时往见正在主持清谈的何晏,“晏闻弼名”,邀请弼问难。王弼生于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卒于魏废帝齐王曹芳嘉平元年(249),年仅二十四。年二十冠,在正始六年。未弱冠,则在正始五年之前。何晏注《老子》未毕,诣王辅嗣,可知此时何晏与弼已有交往,可能弼将及冠或已及冠,当在正始中期。

何晏《道德二论》大概亡于唐末,内容难知其详。《列子·天瑞篇》张湛注引何晏《道论》 一段:

何晏《道论》曰:“有之为有,待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故能昭音响而出气物,包形神而章光影。玄以之黑,素以之白,矩以之方,规以之圆,圆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无名也。”

这一段论道之无名无形。其中比较深刻的观点是有待无生,事由无成。道即是无,无语、无名、无形、无声。音响、气物、形神、光影,乃是有。有皆待无以生,故以无为本,以无为贵。

何晏《无名论》保存在张湛《列子·仲尼篇》注中, 旨在论证道是无名无誉的:

为民所誉,则有名者也。无誉,无名者也。若夫圣人名无名,誉无誉,谓无名为道,无誉为大。则夫无名者,可以言有名矣;无誉者,可以言有誉矣。然与夫可誉可名者,岂同用哉。此比于无所有,故皆有所有矣。而于有所有之中,当与无所有相从,而与夫有所有者不同。同类无远而相应,异类无近而不相违,譬如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各以物类自相求从。夏日为阳,而夕夜远与冬日共为阴。冬日为阴,而朝昼远与夏日同为阳,皆异于近而同于远也。详此异同,而后无名之论可知矣。凡所以至于此者,何哉?夫道者惟无所有者也,自天地已来皆有所有矣。然犹谓之道者,以其能复用无所有也。故虽处有名之域,而没其无名之象,由以在阳之远体,而忘其自有阴之远类也。

何晏说“圣人名无名,誉无誉,谓无名为道,无誉为大”,意思是圣人之名乃民所誉,其实无名;圣人有誉,其实无誉。盖无名无誉即是道。道无形,不可名也。圣人体道,故无名。无名为道,无誉为大。大与道同义。道生万物,无名为母,有名乃生。故曰“无名者,可以言有名矣”。接着用譬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说明“同类无远而相应,异类无近而不相违”之理,似乎肤浅而不确切。

何晏《无名论》可能与《列子·仲尼篇》有些关联,但溯其源,还是来自老子哲学。《道德经·体道》第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河上公注:“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象元》第二十五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河上公注:“我不见道形容,不知当何以名之,见万物皆从道所生,故字之曰道也。”《圣德》第三十二说:“道常无名。”……何晏《无名论》对建立魏晋玄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提出形下的哲学范畴“有”,并解释“有”与形上的哲学范畴“无”二者之间的对立与统一。这一理论创建,显然受到《老子》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论的启示。《老子》讲无名、有名的对立,但尚未精细论证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何晏《无名论》说:“夫道者惟无所有者也,自天地已来皆有所有矣。然犹谓之道者,以其能复用无所有也。故虽处有名之域,而没其无名之象。”“无所有”即谓“无”,“有所有”即谓“有”。夫道者唯“无”,而自有天地以来万物无不表现为“有”。既是“有”而仍名之曰道,因道能回复为“无所有”,亦即“无”也。意思是说,道虽然表现为有,但终归为“无”也。故说,道虽处于有名的畛域,但终究无形无名。何晏以有无二者,论证道为无名、无有、无形,这对于玄学的建立是有价值的。当然,何晏的论证比较含混,意义指向不清晰,不如《道论》深刻。刘勰《文心·明诗篇》说:“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文心》以“浮浅”论何晏诗,其实何晏《无名论》尽管“有”“无”并论,其实他的议论也是“浮浅”的,可能是他较早的作品。

何晏《无为论》,见于《晋书》卷四三《王衍传》: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

由于何晏年长,名列于王弼之前,严可均就把这段议论归之于何晏名下。王葆玹也以为上面一段话“应出于何晏著作”。 其实,《晋书》说是“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将其看作是正始玄学家的普遍性的立论,不是何晏一家之言而他人所无。而且,这段著名的立论与何晏“圣人无喜怒哀乐”说毫无关系。它的精要有三。一是“祖述老庄”,指出正始清谈与玄学源于老庄。二是以“无为为本”,无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无处不在。三是无之为用,无用为大用。相比《无名论》,《无为论》明确指出魏晋玄学的理论核心是以无为本,无用为贵。以此判断,《无为论》标志着魏晋玄学的成熟,很有可能来自王弼的哲学观。

研究魏晋玄学者多以为援儒入道是玄学形成的关键。然则,这种援儒入道,或融合儒道的工作始于何人?成熟于何时?现在一般的意见认为儒道融合完成于王弼,魏晋玄学的成熟有待于王弼的出世。这种看法是成立的。不过,玄学家开始援儒入道,何晏要早于王弼,可靠的证据是《世说·文学》一〇刘孝标注引《文章叙录》:

自儒者论以老子非圣人,绝礼弃学,晏说与圣人同,著论行于世也。

这条文献资料之所以重要,在于证明自何晏开始一反“老子非圣人”的旧说,提出了老子与圣人同的新说。“著论”,当指何晏的《道德论》。“自儒者论以老子非圣人,绝礼弃学”二句,是历来的儒者对老子的批评。儒者所说的圣人,即是孔子。圣人不可学、不可至,乃是汉儒的通识,至魏晋仍持这种观念。老子不能比孔子,不是圣人,理由是“绝礼弃学”。儒者的指责是有依据的。比如《老子》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三十八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以上所言,与孔子最为看重的好学及仁义礼乐相背,故儒者以为老子非圣人。可是,何晏以为老子与圣人同。他没有说老子也是圣人,只是说老子所言,与圣人之教相同。可见,何晏一方面并不颠覆历来儒者称孔子是圣人的通识,深知孔子的崇高地位不能动摇;另一方面抬高老子的地位,说老子与圣人同。不是圣人却与圣人同,则老子起码是大贤亚圣。明里尊崇孔子,暗里推崇老子,这是玄学家综合儒道,创立玄学的策略。可惜何晏《道德论》早佚,我们只知此文的主题,不知具体内容。

贬损孔子圣人的耀眼光环,提升老子的地位,这是道家常用的策略。例如《列子·仲尼篇》,把老子的地位提到与孔子相齐甚至更高了。此文虚构陈大夫聘鲁,私见叔孙氏,两人讨论何谓圣人问题。叔孙氏说:“吾国有圣人。”陈大夫问:“非孔丘耶?”叔孙氏答:“是也。”陈大夫问:“何以知其圣乎?”叔孙氏答:“吾常闻之颜回曰:‘孔丘能废心而用形。’”陈大夫说:“吾国亦有圣人,子弗知乎?”叔孙氏问:“圣人孰谓?”陈大夫答:“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陈大夫与叔孙氏的对话,旨在说明孔子是圣人,老聃也是圣人。后文写商太宰与孔子的对话。商太宰见孔子,问:“丘圣者欤?”孔子说:“圣者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孔子不敢领受圣者的名誉。商太宰又问孔子:三皇五帝是不是圣人?孔子都答丘不知。实际上这是不承认三皇五帝是圣人。商太宰大骇,问:“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仲尼篇》虚构孔子称赞“西方之人”这一段,其实是改写了孔子对尧德的赞语。

《论语·泰伯》说:“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孔安国注:“美尧能法天而行化。”包咸注:“荡荡,广远之称,言其布德广远,民无能识其名。”据孔、包二人注,孔子赞美尧法天行事,德被四方,无远弗届,以致人民不能认识尧名誉的广大。“荡荡乎”一句,乃突出尧功德广被,难以名状。《列子·仲尼篇》借孔子之口所说的“西方之人”,目的是强调“西方之人”无为无名。儒家的大圣人尧,已被道家化了。

何晏说老子与圣人同,是否受到《列子·仲尼篇》的影响呢?张湛注《列子·仲尼篇》,在“西方之人”之下引何晏《无名论》。再者,《列子·仲尼篇》不说“西方之人”就是老子,就是圣人;而何晏也未曾明言老子是圣人,只是说老子与圣人同,其推崇老子的手法与《列子·仲尼篇》如出一辙。这不能不让人思考:何晏《道德论》与《列子·仲尼篇》,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由于今本《列子》的真伪及成书时间都成问题, 故很难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有一点似可确定,在何晏的时代,讨论老子是否圣人,以及抬高老子的地位,是一种明显的思潮。如果说,《论语集解》是孔子的道家化,那么,何晏的《道德论》则是老子的圣人化。可惜,由于《道德论》不传,后人无法确知其融合儒道的详情。 zmqhO7+v13VP0sROtcIJzKHtJJUL9PB2ThZTZuP5frG2BTrkLa5im3yDuA5x5r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