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针灸穴名解》,于1982年10月第一次出版。1985 年3月第二次出版。当时的发行量,并没有满足广大针灸爱好者和中医从业人员的需求。日本及韩国均有人前来洽谈在国外翻译、出版事宜。但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再次出版及在国外出版一事被搁置下来。另一原因:著者对于《针灸穴名解》第一稿并不太满意,出版后,一直在对原稿进行修改。除了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外,并设想加入十四经穴位图和经脉循行示意图,这样能使读者更方便阅读和理解。包括该书的封面,著者亲自做画,进行设计。在最终定稿时,他已90高龄以上,直至去世一直未实现再一次出版的愿望。

著者一生努力勤奋,治学严谨。在临床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甚至最后在病床的几年,直到临终,每日都手不释笔。行医几十年,对于中医及针灸的临床施治和理论研究,在各方面都卓有建树,是国内少有的中医“内经派”传人,《内经》专家。他知识渊博,博览古籍,精研医典。他花费几十年时间写成《黄帝内经补正》。如无高深学术造诣,岂敢为“古医圣典”挑错?他在撰写《黄帝内经补正》之余,撰写了这本《针灸穴名解》。这是他长期研究中医古籍所积累知识的沉淀。透过本书可以看出他对《内经》一书的研究具有相当高的水准。而本书作为研究针灸的专著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研究针灸,不可脱离《内经》,研究《内经》,务须逐字推敲。”

《针灸穴名解》主要将十四经及所属腧穴的命名进行了解释,并对各腧穴的作用和治症也做了说明。为了使解释合理详尽,本书综合了古代的哲学、文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多方面知识,涉及儒家、道家关于养生方面的思想,历史追溯到中医尚未成为独立学科之前。揣古人之心,度先贤之意。由于经穴的发现和命名多数在晋代以前,古典文献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传抄至今,存在着一些由于笔误造成的错误。作者对于这些错误造成的以讹传讹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释,例如“络却”穴的命名。

针灸学发源于古代中国,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针灸穴位的命名及名字的含义及来历,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和争议。而研究针灸经穴穴名的专著少有问世。《针灸穴名解》的出版,对于促进针灸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虽然是著者的一家之言,但书中的主要学术思想、观点得到了各方同行的肯定和认可。阅读该书,对于广大针灸从业人员对穴位的认识和使用,能够起到很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对针灸医术的学术研究工作也能够提供参考作用。

目前,针灸已走出国门,逐渐被其他国家的人们所认识和利用。“中医针灸”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今天重新整理出版《高式国针灸穴名解》,对针灸学在中国和世界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为小小银针能为人们解除更多疾痛而贡献微薄之力。

我们这次在《高式国针灸穴名解》整理过程中,加入了十四经经脉循行图及穴位图。图的绘制主要依据著者的创作思想及原始手稿完成。

在图中著者对传统的经络循行图提出了五点不同的意见:①足少阳胆经穴位图中“辙筋”穴的位置;②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示意图中“附分”穴是由“大杼”穴分布旁支;③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示意图中“合阳”穴,是足太阳两支线相合之处;④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示意图补述“其支者,出膀胱,循腹里,上抵膈”;⑤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其中一段为“由‘阴谷’穴横过足太阳经之下,而入‘委中’穴,由‘委中’穴至‘肾俞’穴一段经线伏行于足太阳经之下层”。著者对《内经》原文经络循行图的个别文字表述也做了修改。这些是著者的独家看法,如有不尽之处及纰漏,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百家争鸣,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不断地推进我国传统医学健康发展。

宁宽 高家艾
2017年3月 xo3KqSVhHQX2ixaVuKNTH1Rpme4y9UeSLI1tEJ3xExoeNNiYvTN8hDtlx3wffc+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