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如果说第一章是打开《道德经》之门的一把钥匙,那么,第二章就是我们进门后看到的第一道景致。我们先来看看第二章的文本: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河上公给这一章起的标题,叫“养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子女”。这个标题只能间接地解释后半段的意思,不是很贴切。

至于文字,这一章的第一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历史上有些版本没有“天下”这两个字,开头就是“皆知美之为美”。

这一章的大概意思是说:天下的人,如果都知道了怎样才算美,就表明已经有了丑了。文中的“恶”,就是“丑恶”“丑陋”的意思。如果都知道怎样才算善,就肯定是有了“不善”,也就是有了“恶”了。恰恰是有了“丑”的衬托,有了“丑”的对比,才能显示出“美”的特点、“美”的价值。同样,正因为有了不好的行为、邪恶的行为,才让我们对那些善良的行为有了更深的体会,明白什么是善意、善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有”和“无”相对立而生;“难”和“易”相对立而成;“长”和“短”相对立而体现,“形”就是“体现”的意思;“高”和“下”相对立而存在,“倾”,就是倾斜、不平的意思,“高”和“下”是错落不平的。“音声相和”稍微要难理解一点,“声”是简单的声响或者发音,“音”则是多种声响的有序排列,也就是“声”的组合。单一的声响与复杂组合的“乐音”,是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的。“前”与“后”同样也是相互对立而出现的。我们都知道,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是相互对比、参照才有意义的。所以说,“体道”“得道”的圣人,他会顺其自然,采用“无为”的方式来对待事物,采用“不言”的方式来教导民众。他任凭万物自然地生长变化,而不加干预;尽管生养了万物,却不将它们据为己有;尽管助推了万物的变化,却不会居功自傲;尽管成就了伟大的功业,却不会贪图名位。正是因为圣人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名位,他的伟业才会永不磨灭。

仔细推究,我们发现这一章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世间存在的种种现象、种种价值,都是相对的,是两两相对存在的。第二层意思,则是讲:如果执着于这种相对的价值,就会陷入循环的怪圈。所以,圣人,也就是能够体认“道”,能够遵循“道”的,有大智慧的人,他们不愿意陷进这个没什么意义的怪圈里,他们要跳出相对的价值。第三层意思是接着第二层而来的,告诉我们:一旦能够遵循“大道”,跳出美丑、善恶等相对价值的怪圈,它的效果、它的表现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三层意思。

从开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直到“前后相随”,是谈第一层意思。这一大段话都在强调世间的很多事物是相互依存的,很多价值是相互对应的,例如美丑、善恶、高矮、长短、胖瘦等,都是相对的。人们之所以知道什么是美,是因为有丑的东西做对比。我发现了一个现象,我把它叫作“电梯效应”。假设一个小伙子进了一部电梯,电梯里有一些陌生男女。如果电梯运行的时间足够长的话,这个小伙子可以充分地观察电梯里的女性,他在心里就会偷偷地评价一下,哪个女孩子漂亮一些,哪一个稍差一点。女孩子可能也一样,会对这个封闭空间里的男士有一个自己的评价,哪一个帅一些,哪一个很普通。首先,我们发现这里的“漂亮”“不漂亮”“帅”“不帅”,都是通过对比得来的。这还没完,等大家都出了电梯,进入更广阔的环境,看到更多的异性,可能原来的这个评价就没有意义了,原先觉得还有点美的或帅的,现在发现也不过如此。这是因为有了更多的参照物作对比,“美”和“不美”以及“帅”和“不帅”的标准,也会相应有变化。通过这个所谓的“电梯效应”—当然也可以是“教室效应”或别的提法,我们能够感受到,很多时候,我们的评价标准是相对的,换一个环境,换一个场合,评价的结果可能就不太一样。因此,很多价值都是相对的。

再拿个头高矮举例子。当年我读书的时候,NBA(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赛场上,有一个球星叫艾弗森,球打得很好。大家看比赛的时候,都觉得他很矮。其实他的身高有178厘米,不算矮了,只不过在NBA的一群大高个儿里面,他显得很矮而已。所以这个高矮也是相对的。

老子很敏锐,发现人世间的很多价值、很多属性都是相对的:美丑善恶、长短难易……也有学者把老子的这个认识,看作是朴素的辩证法。

读者朋友们可能对唯物辩证法有些了解,里面有个对立统一规律,它提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组合而成,就好像,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失。这一对对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老子也有一些类似的看法,如在本章,他指出,事物的种种属性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彼此相对的,也是相互依存的。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丑人,那“美人”的说法就没有意义了;缺少了丑人或者普通人的衬托,“美人”也美不到哪里去了。另外,他还注意到,事物会向它的反面转化,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在第五十八章。他指出,祸与福是互相依存的,而且还会互相转化。坏的事情,也可能引出好的结果;相反,好的事情,也可能引出坏的结果。比如朋友们熟悉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老子的这些说法,的确有辩证法的色彩。这是我们要承认的。

不过,我们发现,老子思想的落脚点,并不在辩证法上面。他尽管看到了事物的辩证性,但是并没有停留在事物是相对的,或者说事物一定要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这一点上。

他接着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既然美丑、善恶、高矮、胖瘦等这样一些价值都是相对的,那么它们就没有绝对的价值。可见体悟了“道”之精髓的圣人,他不执着于美丑、善恶等这些相对的名声。他不会执着于这是美的,这是善的,所以我要喜欢;那是丑的,那是恶的,我就不喜欢。既然这些价值标准都是相对的,那么就没有必要执着于刻意区别对待它们了。所以,老子的结论是:跳出这样一个是非,跳出这样一个价值相对的循环,以一种无为、不言的方式来对待它。所谓无为、不言,就是不再执着于这些相对价值。“无为”,意思是不再去片面地追求“美”“善”,追求更“高”、更“前”;“不言”,意思是不再去分辨那些前前后后、长长短短,不再迷恋这么做。只有当我们对“永恒之道”有了真切的体认,并且能够自觉地遵循“大道”的自然本性,我们才可以做到“无为”和“不言”。因而老子说,“圣人”才可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是第二层意思。

第三层意思,是进一步展开,描述“无为”和“不言”的表现,以及效果。“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执着地为”“无私欲地为”,是以顺应大道自然的方式去作为。由于他能够顺应道,顺应自然,他就可以分享“大道”的成就,做到“无所不为”,也就是获得真正的成功。同样因为“无为”“不言”,他也不会把这个成功看作自己的功劳,去占有,去骄傲,而是淡然处之,飘然而去。如此,他的功劳、他的伟业,反而可以永久地长存于世。这是讲圣人的态度和表现的效果。

从整体上看,第二章先讲人世间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等,都是两两相对、彼此依存,对立存在的,都是相对的。接着,老子话锋一转:圣人,那些体道的高人,他们不会局限在这些相对的价值之中,而是努力跳出来,用“无为”“不言”的方式对待这些东西,超脱出来。最后,达到成就万事、辅助万物的效果。不过,圣人不会居功自傲,他们会以非常低调、非常从容平淡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 fEkxTruLo2vW8mYpY0W5FWHTATxZdHUkhJx0wvINSuXJJQrvWW2oFfEy+T5kbKV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