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道德经》

今天的我们还需要读经典吗?这是每一种与国学相关的普及读物都要首先回答的问题。

今天是一个求“短”、求“平”、求“快”的时代,“短视频”“快时尚”每天都携带着无数冲击眼球的信息向我们袭来。我们讨论疾病、讨论战争、讨论股价、讨论潮流……便携式电子设备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极高效率地被动或主动地接收各种各样的资讯。但是,这样的时代氛围也向我们抛出一个问题:我们每天是否留出了足够的时间来回顾和反思?我们虽然可以在一些文章中思考疾病、战争、股价、潮流等等,但除此之外,我们是否也应该去思考一些更根本的问题,思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

经典给我们的,正是它能够带我们去思考人类的根本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给出深刻的、充满智慧的回答。

孔孟老庄、墨荀申韩思想,这些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国智慧,仍然渗透在我们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生活的当代中国,它的文化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乃至所谓的“民族性格”,到处都有着古圣先贤在经典著作中留存的思想的影子。也许在我们面对热点事件时,思维的尽头,那些藏在古老文字里的智慧正在静静地等待着我们。所以,今天的我们,仍然不能不去读古老的经典。

回到今天要讲的《道德经》。曾有人说,不了解《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在古代思想经典中,《道德经》可以说是很独特的一部,它思考根本的问题,它提供的答案非常深邃,它指向的未来非常美好,它让我们的灵魂通向自由。

老子回答了世界本原的问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还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他认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这些看上去对立的观念都是相伴相生的。这是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的辩证思维的代表。

老子也提出了治国理政和人生修养中的“清净”与“无为”。他反对战争:“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有道”的人,不会热衷于战争。他要求抱朴守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外表单纯,内心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可以说,老子的学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但似乎又解决了所有问题,《道德经》里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构成了中国社会性格的一部分。

时光流转千年,今天的我们需要对《道德经》中的思想进行辩证的取用与解读,以便能够求取其中的“大道”。

写这本国学普及性读物的缘起,可以追溯到我在武汉大学为全校本科生开设通识课的一次触动。通识课就是为不同专业的同学开设的公选课。在一次课上,讲到某个主题时,我顺带着问了一个问题:“有哪些同学读过《红楼梦》?请举手!”当时教室里大约有六七十位同学,我猜想可能有一半同学会举手吧。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实际上举手的同学有多少呢?三个!只有三个!我不太敢相信,于是又问了一遍,仍然只有这三位同学举手。我只好换了一个问题:“计划在将来阅读《红楼梦》的同学,请举手。”这次,举手的人多了一点,有十几位。也就是说,剩余的将近五十位同学,过去没读过《红楼梦》,将来也不打算读。这些人占了总数的70%~80%。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我想起了一句俏皮话:在过去,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悄悄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老师看到了,会生气,会没收;而现在,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偷偷读金庸的书,老师知道了,只会欣慰地点点头。

本来,年轻朋友读不读《红楼梦》或者金庸的武侠小说,完全是他们个人的自由。不过,我是学哲学的,哲学嘛,就是喜欢“把简单的问题想复杂”“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于是,我由现在的年轻朋友不再把阅读《红楼梦》,读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当作一个必然的、重要的选项,一步一步地推导,联想到大家对于旧日的所谓“经典”“名著”不再理所当然地接受和崇尚。或许有人会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喜好,这就是“代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然而,我却有一点疑虑,我把它称作当代人的“‘非历史’的错觉”。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过去的历史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人说,“今天已然超出了历史,不再处于历史之中了”。的确,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之迅猛,让“日新月异”这个成语没有了夸张的色彩。“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然成为共识。

从大处讲,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波澜壮阔的创新活跃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已然起航,很多重大的、颠覆性的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资本和信息巨头的影响力空前扩张。

从小处讲,每一秒、每一刻,我们的生活形式、生活内容都被推动着不断更新换代。古代将三十年称作“一世”,大约就是一代人的意思;现代,代际的更迭曾经以十年为单位,如“70后”“80后”“90后”概念;然而,到了今天,一代与一代的更迭周期已经被压缩到五年,甚至三年……

一个很明显的结果就是,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准确预测三年后、五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身处于巨变的时代洪流之中,不少人产生了一种感觉:当今时代太过特殊了,以至于今天和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一样;历史上的经验对当今时代的参考价值越来越小;甚至于,可以说“今天已经不再属于那个我们熟悉的历史”,而是具有了“非历史”的特殊地位。既然今天都不再属于历史,那么“历史”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传统”和“经典”,对今天的人来说,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点缀罢了。

尽管这种“非历史”的感觉很强烈,但我更愿意将它称作“错觉”。其实,身处各个历史时代的人们,对自己时代的特殊性往往感受更强烈。正如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一书的开篇写到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殊不知,很多人都是这样看待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当然,当今时代的变化节奏要远远快于过去的时代;但是,这种差异也许仍然只是量上的,而不是质上的。当拨开纷繁变幻的表面现象,我们会发现,今天这个时代所面对的最基本问题与过去的时代依然是相似的,如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我与他人的关系,我的身体和我的心灵的关系等等。

我们不需要迷信传统和经典。不过,倘若换一个视角,将历史上的圣贤与智者——中外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如老子、孔子、柏拉图、释迦牟尼等,看作只不过比我们先行了一步的一个个同行者,我们和他们面对的其实是相似的问题,是在相近的道路上摸索着,那么,这些杰出的同行者、先行者,他们的感受和思考的结晶,也就是所谓的经典和传统,或许能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

回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话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认为答案是辩证的:一方面,急遽变动的时代,需要我们具备宽广的视野、变化的眼光,不能做守株待兔、抱残守缺的蠢人;另一方面,世事变幻,或许更需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要能守住初心,不能做手忙脚乱、随波逐流的庸人。

说到底,在纷繁变化的时代,“以简驭繁”的智慧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也更加意义重大。我们都知道,一些最复杂、最高深的科学原理,往往与人类早期的古老智慧、古老观念不谋而合。我们能够从那些看上去简陋、质朴的思维模型中获得关键性的启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道德经》正是一部饱含“以简驭繁”智慧的经典。它启发人们,如何用一种独特的眼光看待这个越来越陌生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人心浮动的时代,简单一点,学会做“减法”,学会慢一些,学会静下来。一旦人们这样做了,很多问题的答案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

与此相关的,有这么一个说法:道家是中国文化中的“药店”。提出这个说法的,是文化学者南怀瑾。他在《论语别裁》这本书里归纳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有儒、释、道三家。他还把它们比作三家店铺。

儒家好比是粮食店。粮食是我们天天都要吃的,须臾不能离的。老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儒家思想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食粮。

中国佛教好比百货店,里面商品琳琅满目,样样俱全。你要是家里缺了针头线脑,有钱有时间,可以去逛逛,买点东西。暂时不缺,不去逛也没关系。但是社会需要它。

而道家则是药店,我们不生病的时候当然不去,但万一生了病,自己无法痊愈,就非得去药店开药方、抓药。对于国家、社会来说,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出了大问题;要想拨乱反正,就非得去道家开一些清静的方子(过热)。甚至就个人来说,精神出了问题,也可以去道家这个药店开方子,因为精神的问题往往是想得太多了,而道家教我们怎么样清心寡欲。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生了病,非去道家这个药店不可。

朋友们都知道,当代人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著。那么,道家的《道德经》《庄子》这些经典,或许能给我们开出一剂对症的方子吧。 iTV47QwD3sapO8foHkmEJ0+nNMRreySu14RaToW2XouOBEDMrQP8P4N69qO0Iu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