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讲
《尚书》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关于人性最精彩的解读

《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是最早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著作之一。

《尚书》是上古的书,记载的是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社会政治文献集,记录了政治家和当时领导人进行筹划的事迹,其中大部分是帝王的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文字等。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两三千年前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文化状况和社会生活,就一定要读《尚书》。

《尚书》有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种版本。《尚书》中,记录君主平时讲话的篇目称为“诰”,战时所作的军事誓词称为“誓”,君告臣的叫“命”,臣告君的叫“谟”。“谟”的意思是筹划、运筹、商量,有一篇《大禹谟》非常出名,主要记述的是大禹和臣子们一起谋划事情的经过。那个时候领导者的更迭形式是禅让制,部落首领要在生前选出贤能、公正的人,把部落领袖的位子让给他,同时要把自己毕生的经验与教训传授给他,下一代部落领袖吸取了前一代部落领袖的经验与教训,争取少犯错误,把部落治理得更好。《大禹谟》里记载了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说的话,这些话也是舜一生政治经验的集中概括。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节选自《尚书·大禹谟》)

南宋思想家朱熹把这句话概括为“十六字心传”,简称“危微精一”。这句话成为心心相传的个人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微妙难明的,要精纯专一,公允执守它们的根本和中心。

我们先来看前八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从字面上讲意思是,人心的特点就是危险、可怕,道心的特点就是微细、微妙。

要想把这八个字的秘密揭示出来,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人心,什么是道心。如果不理解人心和道心,就无法参透这八个字,也没有办法真正理解流传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

中国人对人性的看法绝不简单,用善、恶的属性对人性加以概括并不严密。中国先贤把人性分为两种:一种是引人堕落的弱点,就是人性的弱点,包括贪财好色、虚荣攀比、自私狭隘等,叫作人心;另一种是积极向上的力量,包括知耻、善良、正直、勇敢、慈悲等,叫作道心,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良心”。

为什么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惟危”背后的含义是,有的时候不是我们的人生中本来就有苦难,而是我们咎由自取、自作自受。我们这一辈子犯的所有错,栽的所有跟头,除了极个别是天灾外,基本上都是人性的弱点导致的。“道心惟微”的“微”其实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微弱。比如,有一些官员明明知道违法乱纪是不对的,还照做不误,为什么?因为道心和欲望相遇,往往败下阵来的不是欲望,而是道心。良知的光芒有的时候透不过欲望的铜墙铁壁。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八个字,对我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多。

第一,重新认识、定义人性。一般人谈人性时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人性善、人性恶,这是不够严谨的。人性极其复杂,绝不能简单地以善和恶区分。真性情的大英雄也有欲望,为非作歹的恶人身上可能也有人性的闪光点。

第二,要思考面对人性的弱点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正因为人性有弱点,所以我们不能天真、想当然,要用法治为人性的弱点竖起防护墙,让想做坏事的人没有机会做坏事,这就是依法治国。同时要有道心,一定要用文化、信仰、道德培养和发展道心,这就是以德治国。我们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依法治国极其重要,但绝不能只看到法治的作用,而忽视道德的作用。人有了浩然之气,有了明辨是非对错的三观,才能少犯罪。如果说近代以来西方给人类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念,那么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也给人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理念,那就是以德治国。

道德和法律哪一个更为根本呢?比如,两个人结婚了,是对婚姻和家庭的忠诚重要,还是婚姻法重要?如果夫妻俩对婚姻不忠诚,对家庭不忠诚,单纯地用法律去约束对方,是不会幸福的,婚姻法管不住一颗想离婚的心。所以说,婚姻中最重要的不是一纸法律,而是对对方的爱、对家庭的珍视、对爱情的忠诚。

和人心相比,道心更为根本。道心越强大,人心就越弱;反过来,欲望越大,道德的力量就越弱。我们既要重视法律、制度的作用,用法制把人性的弱点看住,也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要用道德、文化和信仰来培养道心,保护道心,做堂堂正正的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第三,要明确提高修养的方向。我们经常说要加强个人修养,那么我们要“修”什么?“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说得非常清楚,就是修道心。提高自己的修养,就是让道心的力量越来越强,让人心的力量越来越弱。修到最后,缺点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优点越来越多,甚至占据了整个生命,就会被人尊为圣贤。有年轻人问我:“老师,我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我的看法是:只有一个方法——培养、发展、保护自己的道心,在这个过程中,人心会慢慢地减弱,道心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等道心完全呈现出来,你就脱离了低级趣味,摆脱了人性弱点的影响,成了一个纯粹的人。

第四,阅读好书扩充道心。如果有一本书,让你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大气,越来越宽容,越来越有能力,越来越有德行,它就是好书!因为它开启、培养了你的道心。在读书的问题上,我想提醒家长们,对孩子看的书要适当地把一把关。家长对孩子看什么书不要有太多的限制,如果是能培养孩子的道心的,就是好书,就可以让孩子多读;如果是鼓吹人性的弱点的,就是不好的书,就不应该让孩子读。比如,传世几百年、几千年的经典作品,能够把道心的力量激发出来,给人生赋能,是好书,可以让孩子多读。

同样,什么是好朋友?凡是能引领我们发展自己的道心,往更好的方向成长的朋友,就是好朋友,值得我们珍惜;凡是利用人性的弱点让我们走向堕落,甚至犯罪的,就不是好朋友,我们一定要远离他们。有些朋友格局大、智慧高、德行好,会给我们赋能,是真正值得珍惜的好朋友。他们能够让我们越来越大气,越来越干净,越来越崇高,越来越有能力,甚至能干出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八个字,对我们理解人性、提升修为很有启发。希望每个人都能不断地净化自己的心灵,养护自己的道心,减少苦难,获得丰盛、喜悦的人生。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成大事者的必修课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学习了“十六字心传”的前八个字,这一篇我们学习后八个字:“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惟精惟一”的重点是两个字,一个是“精”,一个是“一”。要明道,必须在道心上下功夫;要安民,必须有公正、平衡和谐的好办法。“精”,代表了一个人的心灵和精神层面的东西。“一”和“多”是对应的。“惟精惟一”,意味着要把心神、精神、念头集中在一个地方。从提高道德修养的角度看,“惟精惟一”就是专注于道心的开启与护养。“允执厥中”讲的是在拿捏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寻找到影响事情的不同力量的平衡点,就是“中道”。“中道”是一种高妙的管理智慧,掌握了“中道”,就能在面对非常复杂的关系时游刃有余,将各种要素驾驭得当。

实际上,“惟精惟一”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要诀或者秘密——精研专一。如何理解呢?举一个例子。我们小时候玩过的凸透镜,中央较厚,边缘较薄,把它放在阳光下,当阳光透过它集中在一个点上时,往这个点上放一根火柴,不用等多久,火柴就着了。但是不依靠凸透镜,把这根火柴直接放在阳光下,即便晒一天,也着不了。其实,“惟精惟一”讲的就是心神要像阳光经过凸透镜集中到一个点一样,这种智慧就叫“一”;如果内心的各种念头和想法非常杂乱,就意味着心神像没有被凸透镜集中过的阳光一样分散。

“惟精惟一”告诉我们,人要想在一生中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学会把心神收在一个点上。

1988年,被誉为“棋圣”的中国围棋界领军人物聂卫平去日本参加世界桥牌锦标赛的选拔赛,得了冠军。他十分得意,在赛后的晚宴上借着酒兴与朋友大聊桥牌。在他眉飞色舞之际,一旁也应邀参加宴会的围棋泰斗吴清源听到后,走过来很认真地对他说了一句话:“搏二兔,不得一兔。”聂卫平当时内心咯噔一震,知道自己在围棋前辈面前表现轻飘了。

走在田野里,遇见两只兔子,一东一西跑了。如果太贪心,东边这只兔子追上200米,西边这只兔子再追200米,希望把两只兔子都抓到手,结果就是兔毛也没抓到。如果盯住一只兔子,沿这只兔子的方向下功夫一直追下去,就算追到筋疲力尽也得逮着它,这样才是没白费精力。这个比喻十分贴切,也很让人警醒。

人这一辈子精力有限,时间有限,机会也有限,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独占鳌头,取得杰出的成就。要想有所得,就必定在某一时段甚至一生之中专注于一个核心目标,还要抵制各种诱惑,克服各种干扰。吴清源就是如此。他自觉地抛弃杂念,专注于围棋。退役后的三十年,他依然夜以继日地打谱摆棋,还定期举办研究会,为大家复盘,从未间断对围棋的研究,因而成就了大师的美名。

我们作为普通人,可能没有大师那么有毅力,很难达到无比专注的境界,但我们一定要懂得“惟精惟一”,不要让心神散乱。当一个人的心神凝聚在“一”上时,是最容易在某一个领域做出成就的。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曾报道过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的一名焊工张冬伟,他在焊接精密仪器方面是全国一等一的高手。船上的钢板薄如纸,将一块块钢板焊接起来犹如在钢板上“绣花”,需要极精湛的技艺和超出常人的耐心。张冬伟就喜欢焊接,他的愿望就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做中国最好的焊工之一。

很多年轻人不知道这个“一”意味着什么,总是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虽然天资聪慧,但是心神散在了不同的地方,无法在一个点上长时间去累积、去攻坚,所以很难做成一件事。比如,有的人频繁地换工作,觉得这是能力强的体现。实际上,任何成功都需要累积,在一个点上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能成为佼佼者,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收入等也才随之增加。再比如,每年高考结束,总有不少家长给我打电话,询问给孩子报什么专业好。其实,当我们讨论哪一个专业好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陷入误区了。一方面,哪个专业都能出人才,关键是能不能位列前茅,做到顶尖;另一方面,专业的好与不好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发展,这几年所谓的“好”专业,过几年可能就“不好”了,就业就不那么理想了;或者现在就业形势不被看好的专业,未来几年可能会成为大热门。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中,不是固定不变的。家长应该怎样帮孩子选专业呢?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来选。如果孩子能钻研自己的某个兴趣,能做到“一”,不患得患失,相信都能有所长,甚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惟精惟一”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功课。很多人心里有很多念头,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想那样,非常散乱。有鉴于此,我们更要人为地、主观地努力,争取做到“惟精惟一”。开始的时候会比较困难,心会不断地产生妄念,慢慢地养成把心收回来的习惯,一以贯之、矢志不移、心无旁骛,这样坚持下去,平凡人将不再平凡。

“惟精惟一”和“允执厥中”有什么逻辑关系呢?“惟精惟一”说的是把整个心神放在一个点上,专注在一个点上累积。注意,不能急功近利,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念兹在兹,长期地浸润,深入地钻研,才能有一天云破天开,智慧大增,游刃有余。那么,做到“惟精惟一”后会怎样?就是“允执厥中”,有了把握“中道”的智慧。

有人问,“惟精惟一”与“博学多闻”矛盾吗?不矛盾。人这一辈子需要“博”,也就是说,人需要了解各种知识和其他人的见解,提高自己的眼界和见识,让自己的胸怀更加宽广。但“博”和“专”要结合。在了解各种知识,让自己变得博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找一个点钻研下去。“博”有利于“专”,见识得多,才能找到关键兴趣“点”,才能在一个点上达到一定的深度,开拓出局面,取得成就;“专”也有利于“博”,钻研一个点,才有深刻的体验,才能更好地去观察、分析其他问题。简单来说,在一个点上钻研下去才能成为专家,同时多听多看,令自己见识广博,才能成为大家。既“专”又“博”,心无旁骛又不封闭自己,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从天意到民意的转换

我们读商代历史时,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商代的文化、社会,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重鬼神。商代人奉行“先鬼后礼”,认为神居于天上,具有独占性,不仅有意识,还有主导吉凶的权力;人的魂魄赋予人生命、知识和智慧,肉体消亡后,魂魄能继续存在,便是所谓的“鬼”。《竹书纪年》《尚书》等古书中有明确记载,商代人特别重视天命以及政治的合法性,无事不卜筮,什么事情该做、不该做,都要听天命、鬼神的启示。甲骨文就是主要契刻记载卜辞的。占卜用的主要是兽骨和龟甲,卜官在占卜时,用燃着的紫荆木柱烧灼龟甲或者兽骨,使骨质的正面裂出裂纹,根据裂纹的走向来推断卜问事情的吉凶。

商朝的社会治理,以事鬼敬神为主。鬼神之说的核心思想是“人死有知”,相信人死以后,魂魄生活在一个鬼神的世界,墓葬便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一切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办事。魂魄享用献祭的财物,依然具有意识和权力,能祸福于人。在这种理念认知下,一些掌权者为了死后延续自己相对奢侈的生活,殉葬品也很奢侈,甚至有活人殉葬,他们需要仆从们和他们一起“前往”那个世界,以供其死后奴役驱使。因此,殉葬制度应运而生。

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殉葬制度始于商代,如此残暴血腥的殉葬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清代才被康熙废除。《孟子·梁惠王上》借孔子之口谴责殉葬制度:“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俑”是中国古代用来殉葬用的木偶或者土俑。不要说拿活人去陪葬,就是用陶俑,用土烧制的土偶去做陪葬,象征性的陪葬也不应该存在。周礼只能用草人殉葬,略带点人形就可以,后来有人用木偶或者土俑来殉葬,这些东西也太像人了,本质上还是视人命如草芥,以至于有可能又发展到用真人来殉葬,社会风气日益恶化。孔子就诅咒那个首先用木偶或者土俑来殉葬的人,也就是“始作俑者”,他是带坏社会风气的第一人,他的脑子里还是残留着人殉的思想,难道他没有子孙吗?

对鬼神的绝对信仰和崇拜,忽视了对人的关注。“天佑我商”这句话说明统治者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天命和鬼神。商人认为,商王是上天的“元子”。所以,上天赋予商王统治大地的权力,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不可更改的。

商汤有德行,但纣王残暴荒淫、草菅人命,比干直言劝谏却被剖心。尽管如此,纣王对自己的统治也有着绝对的自信:老百姓骂我,别人指责我,大臣劝谏我,我都不必去听,因为我的合法性、我的正当性,我手中的所有权力来自天命和鬼神。据记载,西周灭掉商的附属国黎,纣王的统治岌岌可危,但纣王仍坚信天命:“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武王伐商大会遍告广大诸侯的誓师词,历数了商纣的暴虐:

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遗厥先宗庙弗祀。牺牲粢盛,既于凶盗。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惩其侮。

(节选自《尚书·泰誓上》)

纣王受(纣王的名字)没有改过的心,仍然傲慢无礼,不侍奉天地神灵,舍弃他先人的宗庙不祭祀。祭祀用的牲畜和黍稷也都被恶人盗食了。他却说:“我有老百姓,有天命!”不知道停止自己的傲慢。

商纣王认为他拥有天下的老百姓。谁给他的这个权力?“有天命”,老天给的。如果整个政权的合法性来自天命与鬼神,那么,整个社会治理就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个王当得好不好,一个政权好不好,谁来裁断?错误如何去纠正?

那周武王有什么资格带领当时中国西部的诸侯去讨伐纣王呢?他行动的依据是什么?推翻纣王合法性的理由是什么?按照原来的天命观,纣王代表天命,因此,武王伐纣没有合法性,这样是不会得到社会各界支持的。

武王伐纣的时候,怎么向天下解释伐纣是对的,是应该得到民众支持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人重构了一个天命观: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节选自《尚书·泰誓上》)

重构的天命观以德为核心,以德配天,天命有德,德行高者都有当天子的资格。德行高指的不仅是个人修养高,还指这个人在社会治理方面能实施德政。

“矜”就是怜悯的意思。“天矜于民”,上天怜悯老百姓,在除恶树善方面与民众是一致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老百姓希望办到的事,上天必定顺从。老百姓想做什么事,老天是会支持的。重构的天命观涉及政权转移和主权问题,凸显了天民的一致性。这表达了一个观点:天意是每一个人都不敢妄断的。

对这个观点,武王还有更明确的说法: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节选自《尚书·泰誓中》)

天的意志,天对问题的看法,是通过老百姓的看法表现出来的,老百姓对什么满意,对什么不满意,其实就代表了上天的想法。

武王伐纣做动员的时候,用这些话清晰地表达出了自己的主张,整个商朝重天命、重鬼神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商纣王荒淫无道,残害百姓,诛杀大臣,民怨沸腾,老百姓对他不满意,就代表着上天对他不满意。这样,武王伐纣去建立一个新王朝,就具备了合法性。

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商周之际,是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一个转折时期。武王为了伐纣,巧妙地将天命转换为民意,指出听民众的声音,做顺乎民心的事,就是在顺应天命。

殷鉴不远。周武王提出“人为万物之灵”,周朝以后,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重鬼神的思想逐渐被人本位思想取代。

“向用五福,威用六极”:洪范九畴中的人生哲理

周武王在主政之后,向当时商代的贵族遗臣箕子求教治理国家的一些基本方法,箕子对周武王讲述了从大禹一直到西周,治理社会所遵循的九条大法,也就是“洪范九畴”的内容: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节选自《尚书·洪范》)

解读“洪范九畴”,一方面,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先人治理社会的基本状况,了解他们用了哪些方法,治国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照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和社会治理状况,看看当时人们的想法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来说有什么意义。

第一,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讲的是大自然的规律。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节选自《尚书·洪范》)

五行的关键就在“行”这个字上,它是个动词。五行讲的不仅是元素,而且是宇宙中五种能量的运行和变化。能量具有和平、存实、承载的性质,称之为土;生发的状态称之为木;生发到一定程度,向上燃烧的称之为火;能量收敛的是金;收敛到寒凉的程度,能够滋润万物的就是水。

有一个哲学概念叫“朴素唯物主义”,它指的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人类把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物质基础,是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本原的学说。而中国文化所强调的“五行”,不是指五种自然元素,而是指自然宇宙演化的动态过程。金、木、水、火、土不是静止的。那么怎么描述它们呢?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节选自《尚书·洪范》)

“水曰润下”,“润”指湿润,说明水是向下流淌的,而且可以滋润万物;“火曰炎上”,火向上燃烧,而且会让人感到炎热;“木曰曲直”,木可曲可直;“金曰从革”,“革”意为变革,金能够顺从人意,变成各种器物;“土爰稼穑”,土可以用来种植百谷。

《尚书》对五种元素的味道也进行了描述:“润下作咸”,向下流淌的、润湿的水生咸味;“炎上作苦”,向上燃烧的火生苦味;“曲直作酸”,可曲可直的木生酸味;“从革作辛”,顺从人的意愿、能够改变形状的金属生辛味;“稼穑作甘”,能够种植百谷的土生甘味,就是甜味。

五行讲的是整个自然界能量的运行状态,它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医主要是根据五行的特性、五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阐释它们在人生病时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

五行运用在人的五脏六腑上指的是器官的功能。心属火,心阳,有温煦的功能;肝属木,有疏泄的功能;脾属土,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的功能,而且是气血生化之源;肺属金,有宣发、肃降的功能;肾属水,有代谢、排泄及藏精的功能。举个例子,“火曰炎上”,人上火的时候,表现为嗓子发炎,眼睛红肿,症状都在人体上半部分。“炎上作苦”,烧焦的东西有苦味,中医在用药的时候,很多降火的药都有苦味,像黄连、栀子、连翘、蒲公英,等等。“水曰润下”,比如,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四肢也会呈现出病态,尤其是腿,会浮肿。如果用药,药里有点咸味的话,可以滋阴补肾。“土爰稼穑”,土具有包容、储藏、融合、承载、生化、受纳等功能。我们整个身体的器官中,具有承载性力量的就是脾胃消化系统,吃了东西,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将能量送到身体各部位,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很多补脾胃的药都有点甜味,比如,甘草,就是甜草,能够补脾益气、滋阴补肺。

第二,“敬用五事”,这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言行准则。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节选自《尚书·洪范》)

第一个“貌”,就是容貌、容仪。做事时要让自己表现得恭敬一些,不能让人感觉到轻薄猥琐,恭敬能心生肃敬。第二个“言”,就是言论、辞章。言论要正当合理,说话不能不负责任。第三个“视”,就是观察,观察要明白,要能辨别是非。第四个“听”,就是听闻、察是非。听闻要广远,在听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听全各种信息,有选择和辨别的能力。第五个“思”,就是思考,心虑所行,能够通达地思考问题,人就能圣明。

第三,“农用八政”。

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节选自《尚书·洪范》)

民以食为天,一个政府管理国家的时候,最基本的就是让老百姓有饭吃,所以“农用八政”第一个说的就是管民食,第二个是管财货,第三个是管祭祀。再往下就是管工程;管教育,教民众礼仪;管盗贼(司法);管朝觐,以礼接待宾客;管军事,士卒必练,建立军队提防盗匪敌寇,安全保民。

第四,“协用五纪”,实际上讲的是天文历法。

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节选自《尚书·洪范》)

推算日月运行所经历的周天、度数,老百姓到了什么季节要干什么事,和日月星辰的运行要保持一致。我们的农业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息,就是因为种植、播种、收获都建立在对天象、季节变化的准确把握上。

第五,“建用皇极”。

皇极:皇建其有极。

就是用中道建立君权,这句话为每一个官员,包括执政者指出了规范。

第六,“乂用三德”,讲的是执政者在管理社会、与老百姓打交道的时候必须具备的德行。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节选自《尚书·洪范》)

第一个是“正直”,正直的君主要中正平和,不刚不柔,公正才能得到别人信服。第二个是“刚克”,“刚”指的不是过分刚强、倔强,不能亲近人,而是说刚能立事,为政者要刚强、果断。第三个是“柔克”,柔和也能成事。世强御不顺,以刚能治之。世和顺,以柔能治之。为政者应当远离刚强不能接近的人,推崇和顺可亲的人,及时补正社会治理过程中不够公正、中庸之处。

第七,“明用稽疑”,讲的是明用稽考疑难的方法。

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

(节选自《尚书·洪范》)

古代卜筮会有卦象,推演是吉是凶。古人虽然重视卜筮,但还要综合考量。如果为政者有重大疑难,先要自己考虑,再与大臣商量,再听听百姓的心声,最后卜筮。这样在做决策的时候就综合了几种力量和几种因素,比较全面。

第八,“念用庶征”,讲的是用五种天气变化的征兆思考农业收成与国家治理的问题。

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

(节选自《尚书·洪范》)

有五种天气变化的征兆:雨天、晴天、温暖、寒冷、刮风。这个治理大法是针对农业的。农业的收成直接关乎国运,水稻种下能不能丰收?在管理水稻田的时候,有经验的人能根据天上的征兆做出预判。如果说一年中五种天气齐备,根据正常的次序发生,天气的运转是有规律的,百草就会茂盛。反过来讲,如果五种征候中某一种天气过多或过少,气候走向极端,比如,总是晴天不下雨,或者总是下雨,没有晴天,粮食产量就会大受影响。

管理国家也是如此,为政者主政,就像一年四季;高级官员就像月份,统属于年;普通官员就像一天,统属于月。为政者肃敬,就像及时降雨;为政者为政安定太平,就像天及时放晴;为政者明智,就像天气及时变暖;为政者善谋,就像天气及时变冷;为政者明理,就像及时刮风。为政者狂妄,就像总是下雨;为政者办事错乱,就像一直晴天;为政者贪图安乐,就像天气一直炎热;为政者严酷急促,就像天气总是寒冷;为政者昏庸愚昧,就像总是刮风。

第九,“向用五福,威用六极”,讲的是用五福和六极劝勉臣民。那么,五福和六极分别指什么呢?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节选自《尚书·洪范》)

“五福”指的是人生五种幸福,比较好理解,它包括长寿、富贵、健康安宁、修养德行、寿终正寝。

“六极”指人生的六种困厄,就是人生不好的六个方面。第一个是“凶短折”,就是短命、夭折,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对自己、对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灾难;第二个是“疾”,就是疾病,谁都不希望疾病缠身;第三个是“忧”,指患得患失,内心恐慌;第四个是“贫”,指生活困顿;第五个是“恶”,它与善相反,人无德行就是邪恶;第六个是“弱”,表现为愚懦不壮毅,志气弱,而非身体弱。

“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实际上就是引导老百姓,让老百姓有明晰的核心价值观,这样社会才能井然有序,风清气正。

与先人相比,现在很多人对幸福的理解真的是太浅薄了。比如,祝福别人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恭喜发财”,好像幸福就是发财。实际上五福人生的富,指的是财丰备,不贫乏,而没有暴富的意思。有的人有钱却不长寿,人生也有巨大的遗憾;有的人富贵,但是健康出了大问题,极端痛苦,要花费大量的钱去维持生命;有的人有钱了,但不遵行美德;有的人有钱了,但喜欢瞎折腾,甚至没事找事,不懂得珍惜,最终可能不得善终。所以,五福人生应该是圆满的人生。“洪范九畴”的第九条大法,明确地指出人生在世,有幸福、困厄,为善就会获得幸福,为恶就会导致困厄,劝勉为政者行善,追求五福人生,避免困厄的六极。 CfuBqRcB1GUTHYNP0fl7HaPdjoymUoLOrm0jVTMP1aoRc5jdiU1UkXsZMHHRmdU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