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汉献帝刘协:从傀儡皇帝到济世郎中

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山阳,县名,属河内郡,故城在今修武县西北),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四皇子封王者,皆降为列侯。

——《后汉书·孝献帝纪》

01亡国之君

220年,一个中年男人被魏国的文臣武将逼迫,无奈答应把皇位禅让给曹操的儿子曹丕。这个中年男人就是大汉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谥号汉献帝。

逼宫这种事,哪怕新君主心里是这么想的,明面上也不能由他发起。所以,曹丕的亲信便心领神会,充当起逼宫篡位的急先锋。当汉献帝看到昔日熟悉的面孔目露凶光时,顿时产生变故将至的崩坏感。

在位三十年,汉献帝用尽一切办法阻挡帝国的陨落,最终却落得一个令人扼腕的结局。叹息和同情之外,人们更多的是对他的抨击,认为他是大汉的亡国之君,无能之辈。

千百年来,对汉献帝的评价似乎比那位“此间乐,不思蜀”的安乐公好不了多少。人们在赞颂曹操、刘备、孙坚等人的英雄壮举时,总会顺带嘲讽下这位帝国最后的守护者。

《三国演义》问世后,揶揄和抨击的力度更是变得无以复加。可当我们穿越历史的帷幕,让被偏见蒙蔽的双眼触碰到每一幕悲欢离合时,一切积重难返的偏见都显得有些片面,一切冷若冰霜的旁观者语都显得不辨情由。

汉献帝,真的不是一无是处的亡国之君。

02灵帝的选择

汉献帝名叫刘协,生于181年,他的母亲是王美人。王美人出身名门,姿容俏丽,举止端庄,进宫之后颇受汉灵帝宠爱。当然,这在正宫何皇后眼里是不可容忍的。而且,王美人不仅是她的情敌,还是她的政敌,这就注定王美人的宫廷生活危机四伏。

王美人怀上刘协的时候,何皇后就搞小动作下药让她流产,可惜最后药效并未发作。于是,何皇后就密谋更狠毒的计策。有一天,王美人如往常一样喝下汤药,结果当场身亡。这时候,刘协尚在襁褓之中,世界在他眼里模糊而又新奇,他根本不知道失去母亲意味着什么。

转眼间,刘协和刘辩都长大了。刘辩就是何皇后的儿子,算是刘协同父异母的哥哥,可和弟弟相比,刘辩这个哥哥举止轻浮,言谈乏味,完全没有帝国继承者的气质。这一来,让老爹汉灵帝犯了愁:虽说自古废长立幼都是取祸之道,可这当哥哥的完全烂泥扶不上墙,该如何是好呢?

思来想去,灵帝还是对现实妥协了,把皇位传给了刘辩。这个决定,究竟是否正确呢?

没关系,汉灵帝并不需要为这个抉择担责,因为很快就有人现身搅局。这个人,就是董卓。

03九岁的小皇帝

189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又被宫里十个太监密谋杀害,史称“十常侍之乱”。

何进被杀,他的老部下袁绍、曹操等带着人马进宫问罪,发生了打斗。十常侍残部带着刘辩、刘协等人逃出皇宫。

正当大家在荒野里逃窜时,奉命进京勤王的董卓率领西凉铁骑呼啸而至。别看刘辩已经当了皇帝,但他毕竟年幼,在宫里也没经历过战事。一见西凉军的阵势,顿时双腿发颤,舌头打结。

董卓见状,心里既得意又失望。汉室倾颓,国运衰败,这是他的机会——可这刘辩确实也太没有人君之相了,就算当个傀儡也看着难受。

这时候,刘协不慌不忙地站了出来:“将军勿要多疑,他便是当朝天子,我是他的弟弟。”

董卓一听,继续问道:“既是天子,何故狼狈逃窜至此?”

刘协笑了笑说:“宫中突生变故,敌情难料,故而暂时避祸。”

一番对答后,董卓摸了摸胡须,心想,此子才有帝王之相。

不出一年,董卓就把持了朝政,并且逼迫刘辩退位,改立刘协。坦白来说,如果是天生怯懦无能之辈,不可能在董卓面前如此冷静从容。更何况,刘协还真的只是个孩子。

189年,年仅八岁的刘协登上了皇位。次年,袁绍、曹操等人组建了一支讨董联军,两边开始了一场大战。

作为汉朝的臣子,袁、曹等人当然不是针对刘协,而是看不惯董卓独断专权。董卓自己也知道,纵有二十万铁骑随身,也难以抵挡滔滔不绝的天下民怨。于是,他干脆火烧洛阳,带着刘协和部下人马迁都长安。

192年,董卓被部将吕布和司徒王允联手杀掉。董卓一死,朝廷又陷入新一轮的权力洗牌。王允和吕布无法有效控制局面,不久后,长安又落入董卓旧将李傕、郭汜等人之手。眼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刘协依旧从容不迫,并一步步展现出他的帝王之道。

04“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迁都长安时,纵容部下在洛阳城烧杀抢掠,让昔日的繁华国都变成了灾难的海洋。这一切,刘协都看在眼里,他绝对不想让自己的子民再陷入类似的苦难。

194年,长安爆发饥荒,饿死许多人。刘协闻讯,下令开仓放粮赈灾,然而还是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对此,刘协十分气愤,他怀疑是御史侯汶从中作梗,便亲自调查此事。果不其然,侯汶一直在克扣朝廷赈灾的粮食,于是刘协下令对其廷杖五十,长安粮食危机才得以化解。

在此期间,李傕和郭汜两个人渐生嫌隙,武装斗争的势头愈演愈烈。刘协派人从中调停,结果两边都不买账。

刘协心里清楚,李傕、郭汜都是行伍出身的大老粗,没什么政治素养和文化修为。但是,他也借此明白一个痛彻心扉的事实:在没有武装的支撑下,他的皇帝权威永远不会得到确立。在他心里,时刻梦想着一个能在武装上给予他无限支持的人。

196年,这个人出现了,他就是曹操。当刘协和大臣们无可奈何地前往曹操驻地许昌时,汉朝的权柄其实已经落入了曹家的掌控。

刚十五岁,刘协就失去了作为国家统治者的几乎所有权力。在此之前,尽管风云变幻,但他至少还保留了绝地反击的可能。无论董卓、王允,还是李傕、郭汜,都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掌控刘协。但是,后来居上的曹操似乎做到了,于是便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现实。

难道就这样了吗?当然不会,刘协从不主动屈从于任何人,他有着天子与生俱来的倔强。

05无力的抗争

200年,车骑将军董承跟王服、种辑等人受衣带诏,密谋推翻曹操的统治。此事的发起者是董承,但幕后推动者正是刘协。

这几位候选人都是政治认同和军事实力兼备的人选。可惜天不遂人愿,受衣带诏的计划最终暴露。董承、王服、种辑皆被处死。

失败一次,刘协就垂头丧气了吗?当然不会,他又开始等待第二个机会。这一次,发起者变成了他的夫人伏皇后。

对于曹操的残暴专权,伏皇后很是担忧,便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希望他仿效董承,带头推翻曹操。很不巧,这事情也很快败露,伏皇后还因此赔上了性命。但很有意思的是,这次曹操也没向刘协讨要说法。

第一次事变,完全是刘协幕后策划。第二次事变虽然看上去是伏皇后的个人作为,但如果没有刘协的默许,这件事肯定不会发生。常言道,事不过三。如果再出现类似的事件,曹操对天子的态度会不会发生改变?会不会废黜天子,代汉自立?

不管怎么说,刘协可能预感到了:历史就是要让他见证汉朝的谢幕。

06体面退出

曾经有人问过曹操:何不取汉代之?曹操回答: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

显然,曹操不是不想做皇帝,而是天不假年,一旦他做了皇帝,各地诸侯都会群起效仿,世道会变得更加混乱,北方来之不易的安定统一也会面临威胁,人民将再度陷入战乱。这些都是曹操不愿看到的,虽然他统辖的大汉疆土最为辽阔,天下三分有其二,但他只想做个周文王那样的角色。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很快,刘协便接收到各种明里暗里的提醒,告诉他汉祚至今,天数将终,希望陛下上承天意,下顺民心,效仿尧舜禅让。说直白点,就是让他识趣点,别赖在皇帝位置上不动。

青年时期,刘协风华正茂,豪气冲天。在扑朔迷离的局势面前,他还希望自己大展拳脚,翻云覆雨。中年时期,刘协几经抗争,都惨遭挫败。在曹魏势力把持了大半个中国的前提下,无论政治军事,还是世道民心,他都没有任何翻盘的资本。

也许,一场体面的退出,是各方势力博弈的最佳选择。当曹丕君临天下的时候,他还笑吟吟地对刘协说:好东西,咱们今后要一起享受。但在刘协心里,这一切都已经无所谓了。

07皇帝变医师

被册封为山阳公后,刘协和皇后曹节一起迁居河南。在那里,夫妻俩开起了医馆,要么上山采药,要么就免费给当地百姓看病。

皇帝化身郎中,这个转变有些突然,但也完全符合刘协的内心轨迹。无论是早年杖责侯汶,赈济灾民,还是后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刘协始终都是知行合一,践行内心的仁厚之道。

他也很聪明。蛰伏之时,他观察各种势力的博弈,从中为自己寻找翻身的机会。受困之际,他徘徊在忠良和权臣之间,最大限度地延长汉帝国的寿命。哪怕后来流落民间,他依然是内圣外王的汉献帝。

234年,刘协逝世。同年离去的,还有蜀汉丞相诸葛亮。当后世把“亡国之君”的帽子狠狠地扣在刘协头上时,我们不妨理性审视他的过往和遭际,设身处地考虑一下他的无奈与忧愁。

他没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悲壮,也没有李煜的词句、赵佶的画笔,以至后人都没有为他奋笔疾书的欲望。

可是,如风一般吹过,如水一样流走,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

刘协身陷牢笼,几度抗争,却依然洗刷不掉无尽的谩骂和责难。作为帝王,他迷恋的不是权力,而是心中的道义。哪怕后来远离了权力中心,他也襟怀坦荡,心无挂碍。

“知质有圣曰献。”纵观刘协的一生,完全不负“知质有圣”的评价。 R2bFf/HBR/9oh9Q5sOOFvoeOJIk2uF5bC2dXt3ADmjWaXoWmOO2BQ/6jtF8X6fR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