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秦始皇嬴政:毁誉参半的千古一帝

“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史记·李斯列传》

秦始皇被一些人称为“千古一帝”,然而两千年来,对他的谩骂之声也不绝于耳。他被另一些人渲染得残暴不仁,声音似豺狼,内心如虎狼。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是这样描述秦始皇的:“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什么意思呢?“蜂准”就是人们常说的塌鼻子(马鞍鼻),“挚鸟膺”指鸡胸,“豺声”表明他有气管炎。据郭沫若推测,秦始皇可能有生理缺陷,是一个软骨病患者。他刻薄寡恩,有着虎狼一样的狠毒心肠。他焚书,坑儒,筑长城,劣迹斑斑,令人发指。

至于秦始皇的身世,更是被描述得不堪入目,被人说成是母亲与情夫吕不韦生的儿子。不仅如此,母亲当了太后还在后宫养男宠,男宠嫪毐是个假太监,最后两人还有了私生子。家庭淫秽,混乱,乌烟瘴气。

至于这些到底是真是假,暂且不做评判,史学家们目前也无法做出定论。那么历史上其他人对于秦始皇是怎么评价的呢?李白曾写道: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

由此可见,大诗人李白还是很欣赏秦始皇的。

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帝,在位三十七年。他是第一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君主。然而,他的丰功伟绩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匹配的赞美,两千多年来一直遭人唾骂,被说成是暴君。焚书、坑儒、修长城这三事件成为后世诟骂秦始皇残暴的直接证据,可历史真的是这样吗?

01焚书

我们先来看,证明秦始皇残暴的第一件事:焚书。

“焚书坑儒”一词出自《史记》,据司马迁记载: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大摆盛筵招待众文武大臣及儒生,不想宴会上大臣之间发生争执。起因是以博士淳于越为首的儒生们主张恢复商周时期的分封制,而丞相李斯等朝中大臣则表示反对,他们赞同郡县制,双方争论不休。

淳于越说:“我听说殷朝、周朝统治天下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辅佐自己。如今陛下拥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却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靠谁来救援呢?”

李斯直接回击道:“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都是凭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国家。况且你所说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里值得取法呢?现在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新法却要效法以前的,以此来诽谤当世,这是惑乱民心啊。”一时之间,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李斯更是怒不可遏地向始皇帝上书。

由《史记》记载我们可以推断:首先,焚书最初并不是由秦始皇提出,而是由李斯提出的。而且即使在当时淳于越重提分封的情况下,始皇也并没有责罚他,而是让大臣讨论。焚书是后来李斯上书建议秦始皇实行的。

其次,李斯上书进行焚书的目的是确保当时“法家”的“一尊”地位。禁止百家私学对法家的非议,同时也确保皇权的威势,禁止人们对皇帝有非议。

任何一个政权,在刚建立的时候都有统一思想的必要,这样便于管理。秦的统一是通过吞并其他六国实现的,而战国时期,六国都有各自的政治思想体系与文化。秦在统一这些拥有不同思想文化的国家后必须要统一思想体制,否则就不能巩固刚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秦国奉行法家思想,因此秦统一六国后必定会在全国推行法家思想,定“法家”于“一尊”是无可厚非的。焚书则是作为统一思想的一种手段,只不过这个方法太过激进了些。

我们再看看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统一思想的手段。

汉朝,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汉武帝的手段实质与秦始皇焚书无异,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方面的控制来巩固统治,只不过武帝的手段高明些。儒家强调对人的教化,法家主张严刑峻法,自然很多人青睐儒家。再加上后来始皇实行焚书,烧毁众多书籍,更让许多其他学派,尤其是儒家学派的人对始皇心存怨恨。

再看看清朝,乾隆在位期间,借编撰《四库全书》之名禁毁图书,采取抽毁或窜改的手段,将不利于其统治的图书彻底毁灭。乾隆的做法,不仅将图书禁毁得彻底,还掩饰了其摧残文化的恶名。从禁书手段说,乾隆比秦始皇“高明”得多。所以乾隆皇帝不仅没被后世诟病,还得到不少赞美。

我们再来看,秦始皇焚的到底是哪些书。实际上,他烧的是被灭六国的史书,以及《诗》《书》百家语等民间私藏之书;而秦国的史书,官方收集的书籍以及医药、卜筮、种植之书不在焚烧之列。所以秦火之后,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还可复见。

纵观整个封建社会,我们可以发现,历朝历代君主都在加强思想控制,其手段与始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后世却将毁灭中华传统文化的这顶大帽子扣在了秦始皇的头上,这不得不让人替秦始皇感到冤屈。

02坑儒

我们再来看罪证二:坑儒。

这里的儒,到底是不是儒生,目前史学界尚有争议。有说是方士,有说是儒生,也有说一半是儒生一半是方士。这诸生到底是些什么人,我们暂且不讨论,先来看看所谓坑儒是怎么回事。

从《史记》记载来看,秦始皇不是无缘无故去坑杀人的,而是因为遭到卢生和侯生的欺骗。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请看太史公的描写。

当时天下刚刚统一,大事小事都要由秦始皇决定,秦始皇批阅的竹简(奏折)每天都有定额,阅读达不到定额,就不能休息。他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建立的政权可以万世不朽,因此派遣侯生和卢生寻找仙药。

大家都知道,这世上哪有什么长生不老之药,那都是骗人的,侯生和卢生只不过是为了敛财。自知找不到仙药无法交差,回来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俩合计了下,赶紧逃跑。秦始皇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以为他们能给他寻回长生不老之药。而他们却把这些钱财据为己有,最后知道事情即将败露,为了逃避惩罚跑路了,并通过诽谤秦始皇来掩饰他们的欺骗行为。

我想作为一个普通人,上当受骗之后都会想惩罚骗子,何况是一个皇帝,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所以必然会动用权力去惩治冒犯他的尊严与人格的骗子。但是骗子最后却逃跑了,秦始皇只能把怒火发在所谓的“诸生”身上。诸生为了逃避罪责,相互揭发,其中肯定有无辜者,这也是难以避免的。

据《史记》记载,诸生当时揭发的都是自己身边的人,这又是为什么呢?而且侯生、卢生他们求药,也绝不仅仅是他们两人的事,因此坑杀的四百六十多人到底是不是都是无辜之人我们也不可妄下定论。有关“坑杀”,是不是活埋,目前也还有些不同意见。

古人经常将东汉党锢事件与坑儒事件进行比较。东汉桓、灵二帝之前,宦官、外戚专权,但有名臣陈蕃等人主持朝政大局,士大夫等心向朝廷,局势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境地。但两次党锢之祸后,清正的官员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锢,宦官更加为所欲为,残害百姓,因而激起民变,酿成黄巾之乱。

黄巾之乱以后群雄并起,东汉最终走向了灭亡。据史书记载,党锢事件“或死或刑者数百人”,死亡人数与坑儒人数大体相当,且除了“诸生”还有当时的一些著名学者。东汉的党锢事件与秦始皇的坑儒事件,相比之下,哪个更加残酷?

魏晋之际,“天下多敌,名士少有全者”。清朝的文字狱,就不必说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而这些事件和秦始皇坑杀的四百六十多人相比,又该如何评价?

03筑长城

我们再来看,最能证明秦始皇残暴的一件事:筑长城。

提到长城,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我们在感慨孟姜女悲惨遭遇的同时对秦始皇充满愤恨之情,觉得他太残暴。

可“孟姜女哭长城”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最早记载孟姜女其人的是《左传》,里面是这样说的:孟姜原是春秋时齐国将军杞梁的妻子,前549年杞梁在莒(今山东莒县)战死。齐庄公在郊外见到孟姜女,便开始吊唁杞梁将军。孟姜女觉得郊外不是吊丧之处,对齐庄公进行了劝阻,齐庄公后来特地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

原本是春秋的杞梁妻哭夫,后来逐渐演变成秦朝的孟姜女哭倒长城,成了抨击秦朝暴政的素材。因此“孟姜女哭长城”一说完全不能成立,自然也不能作为抨击秦始皇残暴的证据。

其次,说到长城,百姓只会记得它劳民伤财,却忽略了它当时所起的防御作用。

筑长城并不是秦始皇首创的。早在前7世纪前后,各诸侯为了抵御外敌,就开始在自己的领地上修筑高大的城墙,这些城墙被称之为长城。前4世纪前后,燕、赵、秦等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相继修建长城。秦始皇把赵、秦、燕、韩等国原来的长城连接起来,又增筑扩建了一部分,形成了万里长城。

当然许多人会说,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大动荡,秦朝刚刚统一,民生凋敝、国力孱弱,始皇应该休养生息。而此时秦始皇却举全国之力修筑长城,实在是劳民伤财。秦始皇修筑长城,其实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南侵。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只能是强迫百姓服徭役。

大秦刚刚统一,国家还不是很稳固,还面临周边游牧民族侵犯的危险,尤其是北方的匈奴。匈奴人居无定所,且善于马上作战,在北方边境神出鬼没,战线很长,如果长年和匈奴作战,刚刚完成统一,国内政局尚不稳定的秦王朝有些顾不过来。一旦出现差池,刚刚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必然又要面临分裂与混战的局面,彼时人民将会遭受更大的灾难。

有了长城,我们尚且有防守或者反攻的机会;如果没有长城,一旦匈奴人南下,中原会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长城的存在,减少了匈奴侵犯边境的次数,也有效遏制了匈奴吞并中原的野心。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各项工作主要靠人力,并且是大量的人力,才有可能完成这看上去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人力财力耗费巨大。

始皇之后,历朝历代几乎都在修长城,当然也存在不少大臣还有帝王反对修筑长城,理由自然还是:不仅没能有效阻挡外敌,而且劳民伤财。

如果说修筑长城真的没用,那么为何历代帝王还在修?除非历代帝王还有那些大臣都是傻子,否则,同样的错误不会延续一千多年(清朝没有修)。

在今天看来,在当时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修筑这样一条壮观的万里长城确实不易,每一截城墙下面或许就是一堆白骨,想想真的是很残忍。但在当时,这是无奈之举,并且从长远看,修长城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今天,长城的战略意义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更多的是它所蕴含的精神与文化意义。两千多年来,没有人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此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长城对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更是力量的象征!

04后世的评价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秦始皇:

德国的希特拉(即希特勒)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

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预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

还是鲁迅先生看得明白啊。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度量衡;开灵渠,修驰道,创造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始皇的这些伟大举措都利在千秋,可他却没有得到作为一个伟大帝王应有的公正评判,这到底是为什么?鲁迅先生也给出了答案。

主要原因是秦朝存在时间太短,作为一个短命王朝尤其是只有十几年历史的短命王朝,真正记载秦朝历史事件的史料少之又少,所以它的历史只能由后世来记载。而且正是由于它存在的时间短暂,没有后世为其先祖粉饰美化,再加上当时秦始皇的许多做法不得民心,因此其死后人民才会“有恃无恐”地对其进行“诋毁”。秦是被汉灭亡的,汉朝又怎么可能会为一个自己推翻掉的王朝去写赞歌?

当然历史只能是历史,没有假设,我们也只能为秦王朝的短暂存在而感到惋惜了。 khojE8feZB9tm+fOUfNPnpWuL6co+4I33PqZEhTtWRmIAZTAaLEuHodN1+7AtCK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