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改葬枯骨

在姬昌很小的时候,父亲季历就常跟他讲起周人祖辈的故事。他们祖先是黄帝的后裔,在帝喾、后稷时期,他们只是一个小小的部落,居无定所,到公刘、古公亶父时期,周族四处迁徙,最后在渭河流域岐山以南的周原定居下来。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周族借着这块宝地迅速发展起来,逐渐从游牧部落变为农耕部落,建立了周国,成为黄河流域之共主商王朝的臣民。到父亲季历继位时,为了让族人得到更好的发展,父亲主动与强大的商朝联姻,并且成为商朝的牧师,为商朝巩固西方的安定,周国的势力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地增强。到了姬昌手上,周国已经成为商朝西部不容小觑的诸侯国,不仅经济政治实力大增,而且疆域比之以往也不断扩大,经过数代人创下的历史基业,他不敢在自己手中断送。

面对周国百姓那些殷殷期盼的目光,他更觉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重大。因此,他将父辈一贯奉行的“施德布仁”思想用于国家治理之中,做到体恤善待每一位百姓。他自己也认为,对待百姓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不应该动不动就以刑罚威吓他们,使他们感到畏惧;即便是他们犯了小错,也应仁爱包容,如此既能不让他们受到伤害,也能勉励他们自我反省。

在周国内,姬昌施行的举措是“画土为牢,刻木为吏”:凡是犯了错的人,可以不用进牢狱,也不随便对百姓施以刑罚,大路上也没有随意抓人的官吏。百姓中要是有因为财力不足以致过了年龄还没有娶妻、嫁人的男女,姬昌就用公家的钱为他们嫁娶;百姓中要是有年老而无子,年幼而无父母的人,姬昌就让公家给予他们钱帛,周济他们。这样一来,没过多久,周国内所有鸡鸣狗盗、打架斗殴之事都已绝迹,百姓和睦幸福,纷纷歌颂国内太平安泰,对姬昌也更加感恩戴德,敬服不已。姬昌也常常为这样的事感到心满意足。

可是,有的时候,姬昌总觉得好像还缺少点什么。虽然国家内部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乱,但是天灾仍然不可避免。比如洪涝、山崩这些,他无法阻止,每次灾难来临,他能做的也只能是事后给予赈济安慰。因此,他常常为此感到发愁。

有一日,他忽然想到,既然灾难无法避免,如能提前预知,那么也能减少对百姓的损害。因此,他打算在都城的灵囿内建造一座灵台,通过灵台与上天进行“沟通”,或许可以提前预知灾祥。思及此,他迫不及待地找到辛甲,将督造灵台的任务派给了他,让他率领两百士兵,准备修建灵台。

姬昌要修建灵台的事传到了民间后,百姓纷纷赶来报名,并且说:“西伯待我们这样亲厚,就像我们的再生父母一样,既然西伯想要建造灵台,我们就应该赶来帮忙,无论做什么都愿意。即便是像搬运泥土树木这样的小事,我们也都愿意奉献自己的一份心力。”姬昌听说后,心中既为百姓的举动而感动,又觉得不应该让他们如此辛劳,于是派了上大夫太颠,给他们提供酒食,慰劳百姓,并且一再让他们多休息,不必赶工修筑灵台。百姓听说后,反而更加干劲十足,没多久就把灵台筑好了。

清代陈士倌《圣帝明王善端录·周文王》

灵台筑好后,辛甲请姬昌来检视,姬昌带着群臣来到灵台上,扶着栏杆,遥望远处,顿感神清气爽,视野开阔,灵囿内美丽的风景一览无余,甚至能看远处飞翔的锦鸡,跳跃的鹿群。巡视完毕,姬昌总觉得灵台虽高,似乎缺点什么,思索一番,于是对身边的人说:“我还想在这灵台之下挖一个灵池,放养些鱼儿和水禽,供人观赏。可是现在百姓为筑造灵台付出了太多心力,都已疲惫不堪,我哪里忍心让他们帮忙,再开凿灵池啊!”一旁的百姓听说后,纷纷表示还有余力再干,又抖擞起精神,立马开挖起灵池来。

文王改葬枯骨(《春秋五霸七雄通俗演义列国志传》插图)

小古文
《帝鉴图说·泽及枯骨》节选

周史纪:文王尝行于野,见枯骨,命吏瘗(yì)之。吏曰:“此无主矣。”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我固其主矣。”葬之。天下闻之,曰:“西伯之泽及于枯骨,况于人乎?”

正开挖间,不知何处人群中传来一声惊呼:“这里好像有东西!”人群纷纷往那边拥去。原来是有一个人在地里挖出了一具骸骨。这该如何是好呢?百姓们也拿不定主意。姬昌在灵台上注意到了人群的骚动,派人过去询问,了解缘由后,便问:“是什么人的骸骨呢?”管理灵囿的虞人答道:“那具骸骨年代太久远了,也辨认不出是谁家的了。”姬昌令虞人好生将它安葬,虞人却发愁道:“这具骸骨都不知道是谁家的,如何给它安葬呢?”姬昌叹道:“天子拥有天下,是天下的主;诸侯拥有一国,是一国的主。如今这具骸骨出现在我国,那么我就是它的主人了。既然是它的主人,我又哪里忍心让它散落荒野,经受风吹日晒、虫啃雨淋呢?快快将它安葬好吧。”虞人得令后,马上张罗改葬这具骸骨。

百姓知道后,纷纷赶到灵台下拜谢说:“西伯您对百姓的厚爱,不仅仅是对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而言,就连枯骨也受到您的恩泽。我们无以为报,愿意以身为您效力,任您驱使!”姬昌听后,大为感动。

就这样,在姬昌仁与德的感召下,没过几日,百姓便将灵池建好了。虞人找来些鸿雁、鸭子、鱼儿之类放养于池沼中。姬昌十分高兴,在台下宴请群臣,又赏给百姓很多财物钱帛。百姓们也感到十分欢喜,指着灵台和灵池说:“西伯,这已经不是一座普普通通的高台池沼了,这是您的灵台、灵池呀!”姬昌顺着百姓的手势看向灵台、灵池,心中对周国未来的希冀与信心又更添一层。当然,这不完全是因为灵台、灵池,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修筑台、池之事,他看到了百姓对自己的信任与爱戴之心,这大概才是他身为西伯最大的骄傲吧!

读点古诗
《诗经·大雅·灵台》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①庶民攻②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③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④麀鹿濯濯,白鸟翯翯。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⑥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⑦於论鼓钟,於乐辟雍。⑧

於论鼓钟,於乐辟 。鼍鼓逢逢,矇瞍奏公。⑨

注:

①经始,“始经”之倒文;经,度量,指度量地基。灵,同“令”,善、美之意。灵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营,建作。②攻,建造。③亟,同“急”。子来,像儿子为父亲做事般一起赶来。④灵囿(yòu),美丽的园林,或谓灵台之下的园囿,借以指代古代帝王畜养禽兽以供游玩的园林。麀(yōu)鹿,母鹿。⑤濯濯,肥壮貌。翯(hè)翯,洁白貌。⑥灵沼,池沼名。於(wū),叹词,下同。牣(rèn),满。⑦虡(jù),钟磬架的立木。业,装在虡上的横板。枞(cōng),崇牙,即虡上的载钉,用以悬钟。贲(fén),大。镛,大钟。⑧论,同“伦”,有条不紊。辟(bì)雍,天子为贵族子弟所设之学校;一说离宫名。⑨鼍(tuó),即扬子鳄,其皮制鼓甚佳。逢(péng)逢,鼓声。蒙,有眸子而不能视物。瞍,无眸子。矇瞍,古代对盲人的两种称呼,乐官、乐工常由盲人担任。公,读为“颂”,歌;一说功也。 744ZrLHInXFekpMxD5Uyx0W27Ad+qWXwmDdjPbGy0idgWGCE0yHaHndcpz2inA0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