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商鞅变法

商鞅,本不姓商,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后来改姓公孙氏,因为是卫国贵族后裔,又被称为卫鞅。从卫鞅到商鞅,他走过了一段非比寻常的人生路。

卫鞅从小喜欢钻研刑名法术之学,想在政治舞台上大施拳脚,于是学成后他便为地位尊崇的魏国丞相公叔痤工作,职位叫“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卫鞅才能出众,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身患重病还没把他举荐给魏惠王。

魏惠王倚重公叔痤,亲自来探病,问:“要是你出现不测,国家怎么办呢?”公叔痤答道:“府中中庶子卫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我王能重用他,国策方面多多听他的计策。”魏惠王一听,心想,丞相毕竟是老了,小小的中庶子就想登我魏国朝堂!见魏惠王一副不以为意的神色,公叔痤加重语气道:“如果您不打算用他,请一定杀了他,别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敷衍着答应了。

待魏惠王一行走后,公叔痤叫来卫鞅道:“今天大王问我,谁能接替我为相,我推荐了你,但从我王的神情来看他并不赞同。于是我秉着先君后臣的原则,请求他如果不用你,就杀了你。他答应了,现在你快逃吧,晚了就来不及了。”卫鞅却从容说道:“大王既然不采用您的建议任用我,又怎会听您的话来杀我呢?您不用担心,我且安心待着。”

魏惠王从公叔痤家出来后,对身边的人说:“公叔痤病糊涂了吧?居然让我举国都听那个中庶子卫鞅的,简直是荒谬!”当然,魏惠王也不屑于处置卫鞅了。

与此同时,在魏国西边的秦国,国君秦孝公(姓嬴,名渠梁)正广发求贤榜。秦孝公心里有个“复兴图强梦”,祖先秦穆公曾据地千里,基业何等辉煌,如今沦为被其他几个国家轻视的“夷狄”,连盟会都没有资格参与,还差点被山东六国给瓜分了,他为此深感遗憾。求才若渴的他,许诺谁能助力秦国变强,向东收复失地,必定以封地作为回报。

这不正是卫鞅所渴望的机会吗?他策马西去,找到秦孝公的宠臣景监,通过他求见秦孝公。两人第一次见面,卫鞅侃侃而谈,孝公却昏昏欲睡,等卫鞅一走就把景监叫过来骂道:“你推荐的这个人无知妄为,哪能任用?”景监把这话传给卫鞅,卫鞅解释说:“我谈论的是帝道(即以五帝为代表的治国之道),君上既然尚未领悟,且待下次吧。”

五天后,景监又请求孝公召见卫鞅。这次孝公不再呵欠连天,但也没有表示称许。到第三次觐见,秦孝公的脸色和缓多了,他虽然仍不任用卫鞅,但对景监说:“这个人还不错,我可以和他谈谈。”又一次,秦孝公召见卫鞅。两人相谈甚欢,秦孝公的身体带动他所坐的席子,向卫鞅越挪越近,他们甚至连续几天面谈而不厌倦。景监很好奇,问卫鞅说:“你是用什么打动了君上?我看他真是高兴得很哪。”卫鞅解释说:“我献上了强国称霸的策略,君上果然欣喜,不过这么一来,在德行方面就很难与殷、周相比了。”

秦孝公决定重用卫鞅,改革图强,想到要大改法度,又怕会被天下人议论。卫鞅坚决主张改革:“行动犹豫不决,无法取得成功;做事顾虑重重,就难收到功效。何况行事高人一筹的,必定会被世人非议;有独到见解的,必定会被凡俗人等所笑;蠢笨的人待事成之后都还看不明白,而智者早在事情萌芽之前就能做出预判。虽不能在初始阶段和老百姓共同谋划,但可以和他们共享日后成功的欢乐啊!探讨至高道德的,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不和大众共谋。因此,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袭旧法。只要对百姓有利,就不必遵循过去的礼制。”秦孝公听了直点头:“讲得好!”

大臣甘龙则持相反意见:“不是这样的。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是教化百姓,智者不改变已有的法度就能治理好国家。沿袭已有的法度来治理,官员驾轻就熟,老百姓也感到安定。”卫鞅反驳道:“甘龙你说的不过是世俗之言。一般人安于固有的社会习俗,读书人则往往拘泥于自己那点学识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行事可以,但不能讨论成法之外的改革。夏、商、周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成就君王的伟业;春秋五霸采用的法制不一,但也都成就了霸业。可见聪明人制定规则,蠢笨者被条条框框束缚。贤者改变礼制,庸人才被礼制约束呢!”

另一位大臣杜挚站在甘龙这边:“如果没有百倍的收益,就不能去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去更换所用之人。效仿成法可以避免过失,遵循旧礼制不容易出现偏差。”卫鞅又反驳道:“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遵循旧法度。你没看到吗?汤武不沿袭成法而能王天下,夏、殷没有改换礼制还是灭亡了。反对旧法的人不应遭到非议,沿袭旧礼的人也不值得赞赏。”

商鞅舌战群臣(何颖绘)

两个阵营唇枪舌剑,秦孝公用行动表明了他的态度——任命卫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卫鞅终于如愿晋升为手握实权的重臣,开启了一场空前大胆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商鞅变法”,目的是早日成就秦孝王的霸业,为他的雄心配备更充足的粮草、更具战斗力的军队和更配合国君意志的百姓。

新法规定,老百姓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互相监督举报。如果有人发现犯法行为而不报告,会被施以酷刑“腰斩”。那些告发犯法者的人能得到和斩下敌人首级相同的奖赏。藏匿奸恶,则罪同向敌人投降;家中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都要分家,否则就对他们加倍收税;凡建立军功的人都可以按照相应的标准升爵受赏,斩一首赐爵一级。但如果是因为私事斗殴,则要按情节轻重来分别处刑;无论你是耕种,还是纺织,只要把本业干好,多打粮食多织布,都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至于那些因从事工商业或因懒惰致贫的人,他们的妻子都要被没为官奴;至于曾经世代享受荣华富贵的宗室子弟,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录。尊卑、爵位,决定了他们所拥有的土地,乃至臣子、妻妾的服饰等级。有军功的人显赫,反之,即使有钱也不能彰显荣华。

新法的影响上至宗室世家,下至贫寒百姓。它就是要让秦国这个“国家机器”强有力地运转起来,恩威并施,让所有人都不得不全力以赴,以成就秦孝王的霸业。这样一套颠覆性的法令,能够顺利推行下去吗?且看卫鞅是怎么做的。

为了宣示变法的决心,卫鞅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宣布谁将它移到北门可得十金作为奖赏。一开始,老百姓都不相信这桩“怪事”,无人响应。接着,新的布告出来了,说能把木头移到北门的,可得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搬木头,果然得到了五十金。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这下相信了——上面言出必行,自己只要照办就能得利。

有了这样的民意基础,新法可以正式推出施行了。

但新法确实十分严苛,施行一年后,仍有数以千计的老百姓很有意见,认为太不方便,更不用说那些素来锦衣玉食、享有特权的贵族阶层了。这时候,卫鞅遇到一件棘手的事——太子犯了法。太子是未来的国君,自然不能对他动刑。卫鞅深知,新法之所以推行不顺,是因为身处上层的人会首先去触犯。他必须让天下人看到,即便贵为天子,也要受到新法令的约束。于是他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把太子的老师公子虔抓来受刑,又对另一个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即在他的面上刺字)。打那以后,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行事了。

商鞅徙木立信(何颖绘)

新法实施一段时间后,老百姓的心里还是喜悦的,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社会治安前所未有的好,而且家家粮食富足。这时候的秦国人不敢为私利斗殴,但勇于为国家征战厮杀。当初说新法不便的那些人中,有的又出来夸赞新法,卫鞅不但不买账,还痛斥说:“这都是扰乱教化的!”说完,就下令把这些人都赶到边疆去。如此一来,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新法——他们已经明白,卫鞅只想要百姓顺从,并不需要百姓思考和讨论。

卫鞅变法效果显著,秦孝公十分满意,给了他最高官职——大良造(相当于丞相之位),掌握军政大权。志得意满的卫鞅带兵攻魏,拿下了魏国都城安邑,吓得魏惠王仓皇出逃,不得不迁都大梁,直喊:“我真是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除掉卫鞅啊!”三年后,秦孝公迁都咸阳。

给孩子的话

本篇故事根据《史记·商君列传》改写。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以富国强民为目的而进行的改革,是历时时间最长并且最为彻底的改革。这次变法彻底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壮大了秦国国力,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这次变法改革的成功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同一时期,战国七雄都有不同程度的变法,如魏国的李悝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但都因变革者的死亡而夭折,不如秦国那样彻底而持续。 E89Vp7Ohr0gVzYUw59ZDbR8AB302J+j7vlYC0dhGg+QzkmpiMXSrxDaRz2Rg7Iq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