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既很别致,又很迷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寓意精妙,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易于传播,而为人们所喜欢。《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老子在经中所表达的思想玄妙精深,一直为探索智慧者所青睐。学习经典时,通过成语这种方式进入圣人智慧的思想,是一个妙法。

《道德经》中隐藏着许多成语。有一位朋友转发给我一个文件,是他在网上发现的“《道德经》中的成语”,有四五十个。那位朋友说:“你看,网上传播的这些成语,解读几乎全是错的,完全是望文生义,把老子的思想真意全丢了,而将其矮化或者浅薄地理解成了世俗中的一般性道理。”我看了后也感觉问题有点严重。朋友问我:“你为何不来匡正一下呢?否则,这样传下去,上对不起祖宗,下会误导很多人。”我深以为然。这就是我想要出版这本书的起因。

一般而言,成语是指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语。成语的意思精辟,真意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背后,一般不是其字词本义的简单加合。成语的形式往往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更多字的,甚至可能是小短句。简单地说,成语所代表的就是广泛流传性,多数有明确的经典出处或者历史典故。

老子的思想珍贵无比,但转化成成语的确实很少。《道德经》是圣人的著作,虽然也在不断地传播,但毕竟有些艰深,故而难以像日常生活的道理那样流行。人们所熟悉的流行的成语,往往更多是基于民间的生活感受而成,或者较多是民间的类似感受慢慢地约定俗成。因此,若是能够将老子深奥的思想转化成成语形式,每个成语又能不丢老子大道真意,将会对其传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按照现在常规的成语形成过程,那就要等大多数人领悟了老子的思想,并且有人概括成成语或者直接抽取具备成语式样的内容,才可能进入流行的状态。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局面并没有形成。若是我们借用成语“易记、朗朗上口和易传播”的属性,主动做点工作,让人们通过成语这种较为简洁的形式学习并掌握《道德经》中的成体系的思想内容,也未必不是弘扬老子文化的一条道路。

于是,我试着将《道德经》中的思想精粹,以类似成语的形式提炼出来,重新进行解读,一方面是作为自己多方位、多角度学习的一种演练,另一方面也是在看到相关资料提及《道德经》中的成语时,为那些解读的偏差或者错误而难以释怀,尤其是对可能误导人们对《道德经》思想的理解而惴惴不安,故而起心试着做些相应的补充和校正。

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真正读懂《道德经》,理解老子的智慧,就离不开这些成语形式的词语、短句。很多国人都知道一些与《道德经》有关的词语,如“上善若水”“大智若愚”“虚怀若谷”“道法自然”,等等。当然,这些词语有的是出自《道德经》原文,也有的是根据道家思想演绎出来的,是体现道家思想的典型表达方式。只是这些词语在现实中往往被错误地解读了,丢掉了《道德经》思想智慧的精髓,这是需要我们进行纠正的。

此次借用成语形式,是考虑大家的学习需要,也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老子思想,更是为了推动一些内容引发流行而做的一种新的尝试。也就是说,不是基于民间流行的标准收集和重解现有成语,而是整理和阐释《道德经》中一些成语和类成语词。因此,这次工作的出发点不是整理道家已经形成流行的成语,而是借用成语形式推动传播《道德经》思想。

《道德经》的思想,处处法门,也就是说,几乎可以从任何一句话进入到道家思想的独到智慧中,这就变得很有意思。这也就意味着,每理解一个《道德经》中的词语或短句,就找到一个进入道家智慧的门径,如果能够把道家智慧的词句全部理解了,那也就相当于在道家智慧的门庭出入了许多次。

道家智慧成语,在《庄子》里也十分丰富,有些也是我们生活中常会用到的,如“庖丁解牛”“越俎代庖”“无中生有”“望洋兴叹”“朝三暮四”“呆若木鸡”……只不过,《庄子》中的智慧成语,在很多时候也往往在现实中被误解和曲解。以后有机会,我再专门给大家介绍。

随着中国的重新崛起,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作为中国人,正确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我们自己的本分,更是中国人自身精神建设的基本功课。 jLdL8ovgvwzygcPjkNsshCfCMTAbyxxiDjVd9000qbZ6ASdm0uOqpyvSfcZZEMP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