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秦国经常袭扰周围的诸侯国。为了给秦国一些教训,晋国联合齐、鲁等十二个诸侯国讨伐秦国,由晋国的将军荀偃(yǎn)做联军统帅。
联军浩浩荡荡渡过泾水,向秦国腹地行进。荀偃求胜心切,想速战速决,就向联军发布命令说:“天亮鸡一叫,我们就出发,各军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阵。作战时,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行动,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冲向哪里。”
但是,晋军有一位叫栾黡(luán yǎn)的将领,他认为荀偃行事专断,不满地说:“什么?看你的马头行事?我们晋国从来就没有这种规矩,也没有谁下过这样的命令。你要向西去打秦国,你自己去吧,我的马头还向着东方呢。”说罢,他就带着自己的部下回晋国去了。
其他诸侯国的将领一看晋国的将领都带兵走了,也纷纷带着自己的军队回国去了。联军顿时不战自乱,荀偃眼看无法挽回,也只好撤军。
从这个故事演变出的成语“马首是瞻”,原指作战时将士看主将的马头行事,后比喻服从指挥或跟随别人行动。
在中国各大旅游景点常常能看到铜奔马的雕像,这是中国旅游的标志。
铜奔马的原型又叫“马超龙雀”“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青铜器,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的一座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匹铜奔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它马头高仰,嘴巴大张,像是在高声鸣叫;三只马蹄腾空跃起,一只马蹄踏在一只飞鸟上,飞鸟惊慌回顾;马尾向上飞扬,体现出马儿快速奔跑的动作。远远看去,它就像一匹凌空飞翔的天马,轻盈而神骏。奔马全身的着力点,都集中在那只踏飞鸟的马蹄上,但整体却能保持平稳,显示出卓越的工艺水平。
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这匹马左侧的两条腿向后,右侧的两条腿向前,这种同侧两条腿一致的步伐,被称为对侧步,马以对侧步前进,速度迅捷,而且人骑在上面不会觉得颠簸。
1983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2002年,铜奔马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 铜奔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