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产生不安的目的

阿德勒思考的重点并非产生不安的原因,而是其目的。阿德勒将我们在生活中必须面对的诸如工作、人际交往等问题定义为“人生课题”,并认为, 所谓不安,就是人们为了逃避此类人生课题而被激发出来的情绪。 换言之, 人们产生不安情绪的目的是逃避“人生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不安并不是因为遭遇了某件事情或有过某种经历等具体事件所引发的情绪,因此很难找到明确的因果关系和对应的解决方法。所以,如果不安的情绪过于强烈,就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困扰,进而产生逃避的想法。

阿德勒在《性格心理学》中指出:“一个人,只要产生了从人生困境中挣脱出来的想法,这种想法就会因为不安的加持而不断强化,最终成为一个切实的想法。”

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面临人生课题。无论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在寻求一个结果。只要有结果,势必就要接受评判。有人害怕结果无法如自己所愿,也有人担心结果会辜负他人的期望,因此选择逃避人生课题。因为 只要逃避,就不会有结果,也就不用接受评判。尽管接受评判的并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结果。

这样的话,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产生好结果。 一次逃避会带来更多次逃避。人在每次遇到课题感到不安时,都会把不安当作逃避的借口。

事实上,与人打交道就是一个难度系数很高的人生课题。阿德勒认为“所有的烦恼皆是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和人际关系相关。

因为只要与人相处,就难免产生摩擦。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背叛、仇恨、伤害。即使自己不被伤害,也有可能因为有口无心,而引发他人的暴怒。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从一开始宁可选择逃避,也不愿意与他人发生纠葛或卷入矛盾。

当然,人在主动逃避人际关系时,总会找一个他人和自己都能接受的理由。例如,当孩子不想上学时,他可以选择在家休息。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父母和老师势必不会同意。他们一定会问为什么不去上学,所以很多孩子会觉得毫无理由地请假是一件错误的事情。为了摆脱这种罪恶感,孩子会告诉父母自己肚子疼或头疼。其实,父母也怀疑孩子在假装生病,但即便心里怀疑,也不会拆穿他们。

孩子们心知肚明,只要表现出肚子疼或头疼,没有哪个父母能狠心说出“肚子疼/头疼不至于不能上学”之类的话。所以他们总是在父母询问理由之前,就先主动说明:“我今天头太疼了,没法上课。”同时,这句话也是孩子说给自己听的,“我其实是想上学的,但是疼成这个样子,就算想去也去不了啊。”他们只要这么想,哪怕身体有些疼痛,至少心里是放松的。

父母虽然拿不准孩子说的是真是假,但是多半会向老师请假。老师自然会询问原因,如果没有合理的理由,父母也会感到为难。这时说孩子肚子疼或头疼,老师也会欣然接受。有趣的是,一旦老师准假,孩子的不适感就会减轻,甚至消失。

在阿德勒看来,将“因为A(或因为不是A)所以做不到B”这一公式大量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可被视为“自卑感的表现”。此处的A,可以被看作一个理由。只要有这个理由,无论对他人而言还是对自己而言,这就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这里的A也可以代入不安,因为不安是人想要逃避时拿来做掩护的理由。不过,单纯说不安,可能没有头疼或肚子疼那么容易被人接受。试想一下,如果孩子说“因为今天我有些不安,所以不能去上学”,哪个家长能接受呢?

归根结底, 不安是对未来投射的情感。 阿德勒认为,产生不安的原因,并不是曾经在工作或人际关系中经历“人生困境”,担心会重蹈覆辙。也就是说,在阿德勒看来,负面的经历不会导致不安。

将人生课题视为困难,才会产生“从人生困境中挣脱出来”的想法,而一心想要“从人生困境中挣脱出来”的人,必然会心生不安,而这种不安又强化了逃避的决心,这就是一个不断强化的循环。其实,对这些人而言,即使没有不安的情绪,他们也可能选择逃避,不安只是让逃避的行为显得合情合理。

诚然,工作和人际关系都是很艰难的人生课题,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想要逃避,况且也逃不掉。尽管如此, 在人际关系中有过痛苦经历的人, 还是 会下意识地想要避免再次体验同样的痛苦,而这些人很容易将不安当作挡箭牌。 Cd7WeU9QorkJI6m18VTQMkswWaNfZnRalKtz7o0LK0leq/PEdbqIXm+5HgXQEvh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