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一直会有意识地回避哲学,感觉哲学过于深奥,自己悟性不够,担心悟错了方向以致“走火入魔”。因此,当拿到这本书时,我有点儿庆幸它如此深入浅出,同时也有些好奇,这本讲述不安情绪的哲学书,会对哪些人起到抚慰心灵、驱散不安的作用。
但是,就在我着手翻译本书之后,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变化。每一个变化都带给我强烈的不安。虽然自己表面平静,应对也还算周全,但是身体非常诚实地将这种不安表现了出来。以前感觉生活虽然平淡,但终归是在有序地推进,就像每个轨道都会通向它的目的地。这一系列重大变化让我真切地意识到什么叫“未来不可预知”,什么是“生活的不确定性”。
《不安的哲学》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与我的生活发生交集,是一种很玄妙的缘分。当在书中看到自己一时无法认同和理解的观点时,我会格外耐心地去感受,并尝试说服自己接受。以往翻译书稿时我也会这样做,从而确保译文流畅,逻辑清晰。但在翻译本书时,我感觉更多的是确保自己不放过任何一个缓解不安的抓手。
作者岸见一郎著有《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等畅销书,其主旨是帮助人们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幸福。这些书能够畅销,足见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安。特别是在近几年,人们看到了太多无常,目睹了太多无序,体会了太多无力,个体的不安被进一步放大,我想这就是作者要将“不安”定为本书主题的原因吧。
作者和我们身处同一个时代,却在文中援引了阿德勒、三木清以及其他古希腊和近现代欧洲哲学家等大量的观点。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同时代的哲人真的能帮助我们解惑释疑吗?不要说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了,即便是一百多年前的阿德勒和三木清,他们也没有经历过互联网时代,不知道人际关系可以经过数据化形成社交图谱,更不知道什么是用增强现实技术感受镜像世界。他们的不安,会不会比我们的更简单,更容易解决?
直至翻译完全书,我才知道自己的担忧都是细枝末节。虽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不安,但是人生最大的不安不过那么几种——如何面对自身的疾病、衰老和死亡,以及如何与他人交往。不安跨越人类的历史,跨越性别和国界,是我们共同的情绪。
本书先分别剖析了人际关系、工作、疾病、衰老、死亡带来的不安,最后提供了一些消除不安的方法。与一位朋友交流书稿时,她对“疾病的不安”和“死亡的不安”中一些内容充满疑惑:在我们的意识里,一个生病或衰老的人,难道不是理应得到照顾吗?还要说什么“患者做出的贡献”,以此缓解患者心中的不安?我一度也深以为然。
《了不起的盖茨比》第2章第一句话曾让我感觉到有些高高在上,直到中年再读,才知道那是一句箴言:
在我年纪更轻、见识更浅时,父亲曾给我一个忠告,它至今仍在我脑海萦绕。“每当你要批评别人时,”他告诉我,“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
因此,虽然不安是人类共有的情绪,但是不安的起因可以千差万别。如果你拿起《不安的哲学》,却不能对每一个观点都感同身受,那么,恭喜你,说明你还没有经历同样的不安。作为译者,我无法揣测作者的全部意图,但是我由衷地希望,这本书可以成为没有退路的人的一个退路、一个安慰、一个支点。
既然我们迟早会面临不安,就让我们先了解不安。如果运气够好,我们或许可以消除已有的不安,并平静地等候下一次不安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