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控制他人的不安

有时,不安不仅仅是某人内心产生的情绪,还可能会被当作控制他人的工具。或者说,个体在心生不安时,常常需要有一个“观众”——他是为了给他人看而不安的。例如,独自睡觉的孩子会因夜里醒来时发现父母不在身边而哭泣。此时,父母肯定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在身边,所以孩子没有安全感,真相并非如此。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即使父母冲进房间打开灯,孩子也不会停止哭泣。他想把父母留在身边,想用哭闹“控制”父母。这就是孩子表现出不安的目的,父母成为孩子产生不安的观众。

当然,除了孩子,成年人也会这样。我们无法对倾诉不安的人置之不理,特别是无法对那些表现出厌世情绪的人置之不理。

阿德勒对将他人视为“榨取对象”的人有过如下描述:关心他人的人,在看到有人悲伤或承受苦难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而从来不会给予,习惯于将接受帮助视为理所当然的人,会将愿意施以援手的人视为榨取对象,并且充分利用对方在付出中获得的成就感榨取对方。

他在《性格心理学》里讲道:“ 这些一直在生活中对他人予取予求的人是有问题的。他们看似一旦失去支持就会不安,实则是想要尝试确立一种控制关系,仅此而已。

阿德勒认为擅于倾诉不安、寻求帮助的人和总是想对他人有所付出的人之间,容易形成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其中寻求帮助的一方是控制者。

一个人可以在开始时利用不安将他人拉到自己身边,但是如果永远不肯自己努力,那么曾经给予他帮助的人也会想离开他。每个人在孩童时代都需要父母源源不断的帮助,随着成长,孩子可以凭借自己努力做成的事情越来越多,渐渐地也就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助。

当然,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此时父母的应对方法是关键。如果父母越俎代庖,过分参与,那么本该由孩子自己努力完成的事情就变成了父母的义务。对此,阿德勒在《性格心理学》里说道:“一个孩子在人生之初就会感觉到这些困难,生存的条件也开始对他产生影响。在努力补偿不安全感的过程中,他总是面临失败的风险,从而形成一种悲观的哲学。因此,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就变成了渴望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和关心。”

为了不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而形成悲观的人生观,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至于父母应该如何提供帮助,子女如何主动避免悲观情绪,我会在后面试着提出解决方案。 l925jj0xUo8ZPwgZwOUar1lhSq3KfrkGWhdIomFew1FZP1HrmOU6LHsoYUmJ9d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