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了解真实的内在自我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曾经在网上看到蒋勋老师讲诗的视频,诗名叫《玉台体》。里面讲一个女子的故事,她的丈夫经常不在家,所以她从来不梳妆打扮。有一天,她家里出现了一只喜蛛,她知道是丈夫要回来了,于是开始认真梳妆打扮,等待丈夫回家。诗中有一句“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铅华”是抹在脸上的粉,“藁砧”,则代指丈夫。此句便是女子为了迎接丈夫归来而盛装打扮的意思。

这让我联想到“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它背后代表的就是对他人评价的在意,要让别人喜欢自己,就需要精心妆扮。我还看过一种相反的说法——“女为己悦者容”,意思是说,我在意是因为我喜欢,别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从“悦己”到“己悦”,两个字颠倒了顺序,代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

你有觉察过自己的心理状态吗?你有了解过自己做某件事背后的动机或动力吗?如果你的答案是有,那么恭喜你,你对自己是好奇的。一个对自己好奇的人,人生是不会无聊的。如果你的答案是没有,也没有关系,因为你能打开这本书,看到这句话,就代表在你身上“对自己好奇”这件事情已经在发生了,可能你还没有意识到。我很喜欢曾奇峰老师对精神分析的一个解释,他说:“精神分析是把一个人重新介绍给自己的过程。”所以这一篇,我们从“如何了解自己”开始。

你了解自己吗?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了解自己的身体

你了解自己的身体吗?有人说,当然了解,我每年都体检。也有人说,肯定了解,我对自己可好了,只要身体不舒服,哪怕打了个喷嚏,都会马上去看医生。但事实上,这些照顾身体的行为,并不等同于对自己身体的了解。精神病学的诊断中有一个精神病性症状叫作“疑病妄想”,患者会怀疑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四处求医做检查,即使医学验证其没有疾病,患者也会认为是检查出错,而不是自己没病。不难发现,这种怀疑自己生病而反复检查的状态,应该不算是爱护自己的身体;还有一些人稍微有点儿不舒服就去看医生,哪怕医生每次都说“没有大碍,不用过度担心,注意休息”,但他们依然不放心,不去就很不舒服,这种对身体的爱护,更像是一种“假性爱护”,他们忽略自身的免疫系统,忽略医生给的建议,对就医有近乎执着的“依赖”。

什么叫依赖?很多老年人有吃保健品的习惯,但一些虚假宣传的保健品对身体不仅没有好处,有的甚至有害。近几年,保健品诈骗屡见不鲜,老年人被哄得团团转,口袋里的钱流水一般花出去,但毫无成效。即使是这样,很多老年人还是喜欢购买,还是喜欢吃。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这些老人太孤独了,在他们生命的最后阶段,只要有人能够陪伴他们,他们就会充分信任对方。但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购买保健品源于他们对外界、对他人有一种依赖感。就像我们小时候去医院一样,可能更多的不是依赖药品或医生,而是喜欢被医生照顾的感觉;等到我们成年,对自己的身体有一定了解,感冒时我们可能会吃感冒药,多喝水,观察两天,如果不见好再去就医。对大多数成年人来说,被医生照顾这件事,是发生在自我照顾之后的。

而这些老年人又是什么情况呢?这些老年人年轻的时候,很少照顾过自己或被别人照顾过,而更多是去照顾别人。所以,越是这样的老年人,就越渴望被别人照顾。看病的医生就扮演了这样一个照顾者的角色,吃药就是被照顾的需要。过度频繁地看医生,是将自己爱护身体的责任交给了医生,希望医生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虽然经常做检查,注重养生,但这绝对不是了解和爱护自己身体的表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了解自己的身体呢?试着问问自己:

我是否知道自己的身体喜欢什么味道,什么食物?当舌尖触碰到酸甜苦辣咸等味道时,我的身体是什么感觉?哪种味道能让身体拥有美好的感受,哪种味道会让身体感到不适?哪种食物能缓解思乡之情,哪种食物能减轻我当前的焦虑?吃多少食物肚子会感觉撑?每天睡多少小时可以让我精神饱满?感冒前期身体会有哪些症状?怎么做会好受一些?家中会储备哪些常用药?生病时身体处在怎样的姿势感觉最舒适?……这些关于自己身体的知识,都是需要我们日常去觉察和收集的。

此外,了解自己的身体还包括对身体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掌握自己身体发展的规律,会让我们更有掌控感。我很喜欢健身,经常练器械,有一段时间,我的一位同事也想健身,所以我每天都带着他去健身房锻炼,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不但没有减脂减重,反而变得很疲惫,长期没有效果让他变得非常自责。后来,他放弃器械,改去游泳,结果不到一周效果就非常明显。这让我发现,原来器械对我是轻松而有效的方式,而游泳这种有氧运动则是更适合他的方式。找到自己身体更适合的运动方式,能够让减脂这件事不再痛苦,而且事半功倍。所以,你了解你的身体更喜欢哪种运动吗?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锻炼身体,为什么要运动?我的健身教练也曾经问过我这句话,我当时的回答是“我希望在我老年的时候能少一点儿身体上的病痛”。而随着健身习惯的培养,我越来越觉得,运动其实就是在培养自己照顾身体的能力。

你在多大程度上照顾自己的身体,你就有多大能力改变自己的身体。

我很敬佩钟南山教授,他已经80多岁了,依然能够在抗疫一线贡献自己的巨大力量。他热爱运动,每天都打篮球、跑步、做单双杠……从他每天的日常中,我们能感受到他整个人积极的生命状态。

依赖就医、依赖药物、依赖他人等依赖行为,会让我们变得被动。比如我想减脂,可以选择运动,也可以选择吃减肥药。为什么很多减肥药没有效果,也可以卖得很好?就是因为我们都渴望被他人照顾,所以放弃了主动健康的方式,而选择被动依赖的方式。过度地依赖会让我们失去爱护自己的能力。

了解自己的情绪

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扳机点,我们称之为“Trigger”,心理学说它是激发原始创伤的点。比如孩子从小就被父母说丑,那么“丑”就成了孩子的扳机点。但凡有人说他丑,他就很不开心,甚至愤怒。正如白雪公主的继母经常问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如果魔镜回答“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她就很开心。如果魔镜回答“白雪公主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她马上就崩溃。

所以,了解自己的情绪,就要去分辨和觉察自己的“主要矛盾”。也就是说,我们要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极为在意的、不容半点妥协退让的。当其他人有所越界时,就要立刻向对方表示拒绝,告诉对方自己很在意这件事情;同时要知道哪些事情是能够商量的,多付出一些或多退一步都是可以的。另外,还要知道哪些事情自己做起来更得心应手,更有效率,更有成就感,等等。对自己的情绪多一些敏感,了解在不同情绪下,为自己做些什么会感觉更自在。比如当你感觉愤怒时,有哪些方式能够快速地平复情绪?是深呼吸还是给自己一个独立的空间静一静?或者是让自己坐下来,把愤怒的感觉写下来?

|自我探索练习|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是觉察情绪,当你能够觉察情绪的存在时,才有可能更好地应对它,每个人觉察情绪的方式不尽相同,在这里,我提供一种通过身体感觉来觉察的方式,你可以根据我的描述试试看。

请找一个让自己相对舒服的姿势,然后观察自己的呼吸。想象你吸进鼻腔的空气可以到达你身体的各个地方。

首先到达的是你的头顶,感觉一下你的头皮、头骨、后脑勺,还有整个面部、耳朵、下巴、脖颈……当气流经过时,它们都是什么感觉?

再次感受你的呼吸,这次到达了你的肩膀、大臂、胳膊肘、小臂、手腕、手掌、手指、指尖……同样去感受当气流经过时,它们是否有变化?

继续保持深呼吸,这次到达了你的喉咙、锁骨、胸部、腰部、腹部、背部、臀部、生殖系统……当气流流向它们时,它们是什么感觉?

再次感受呼吸,这次到达了你的大腿、膝盖、小腿、脚腕、脚背、脚跟、脚掌、脚心、脚趾、脚趾尖……它们是什么感觉?

身体是我们觉察情绪的很好的通道,当我们感觉身体有不适时,可能是身体在告诉我们一些关于我们自己的秘密。比如背部的问题通常与压力有关,后背代表我们的支持系统,他人的不理解、情感支持的缺乏、个人的过度承担等,可能会让我们感觉到背部不适;肠胃通常与情绪处理有关,胃消化食物并将其转化成人体所需的能量,同样地,胃也帮助我们消化新的思想和新的体验,胃出现问题通常意味着我们不知道如何吸收新的体验,这里可能包含恐惧、害怕、自卑等情绪;皮肤通常代表我们的个性、边界,出现皮肤问题有可能是我们的边界受到了威胁,领地受到了侵犯……

有一本书叫《生命的重建》,作者露易丝·海在里面列举了大量关于倾听身体的内容,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了解这些以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会更加清晰,也会更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

了解自己希望过怎样的生活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对我们很重要。有的人会因为一束玫瑰花而改变整个房子的布局。这个整理对于他来说,或许就代表爱护自己。还有些人会把自己的房间弄得很乱,不是他没有能力收拾,而是他内心可能在对抗某个东西,也可能是他觉得自己只适合生活在那样的地方。相由心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有机会到印度去,你会感到一种非常强烈的差异。印度有些地方环境很脏很乱,因对气味比较敏感,所以我去了两天就走了,而且再也不想去了。当然,我去的地方是印度的贫民区。实际上,印度的富人区和贫民区的环境差别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说天差地别,但是这两类人却可以心安理得地待在各自的环境里。他们当中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只能待在那样的地方。

一个让自己感觉舒适滋养的生存空间,会让我们的身心愉悦,它会成为我们生活中微小而确定的幸福。

除了了解生存空间,我们还要了解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追求。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的一本书中写到一对夫妻去做咨询,心理医生知道丈夫是一个特别喜欢拈花惹草的人,于是问他:“如果有一天你死了,你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什么?”丈夫没有回答,心理医生接着说:“刻上‘这是一个特别喜欢拈花惹草的男人’这句话怎么样?”当时,丈夫就潸然泪下,说自己不要做那样的人。

很多时候,当我们给自己的生命、人生附上一个自己能接受的意义时,我们的生活态度就会大不一样。否则,我们也许会每天浑浑噩噩,过一天是一天,不知道未来走向哪里。

当我们了解自己之后,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爱护自己的身体,可以选择照顾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选择创造自己喜欢的生存空间,还可以选择自己生命的意义。

了解自己是一生的课题

关系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在与他人交流、互动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但是,我们要学会分辨对方是平面镜还是哈哈镜。也就是说,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不一定准确,我们也不需要被他人的评价左右,更不需要让他人给我们贴标签,因为这些评价带着他们自身的主观感受和目的。一个心怀嫉妒的人对我们的评价可能会很糟糕,而一个心怀友好的人可能会认为我们完美无缺。别人说我们简单粗暴,我们就给自己贴上“野蛮”的标签;别人说我们说话少,我们就给自己贴上“内向”的标签,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我们要经常反思。所谓反思,就是讲自己的故事。当我们能够讲好自己的故事,就会越来越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常常会给自己的故事做注解和评判,把自己困在自己设定的剧情里走不出来。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的反思是给自己下定义、评判自己。

心理学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合理化,所谓合理化就是我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和对事物的看法,重新定义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到更多理由让事情听上去更加合理。这说明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将自己置身于关系之中去看待事物,了解到的也仅仅是我们想象中或合理化以后的自己,有点儿像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因此,我们要避免在反思的时候,深陷于自己的想象之中,从而模糊对自己的认知。

清楚地认知自己,是我们与自己和解的开始。很多人经常把自己成年后的行为、思想,归因于原生家庭和幼年的创伤性体验。比如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受到指责和打骂,如果这种体验未经处理,那么在成年后他可能会对一些非肯定性的评价特别敏感。他会不断地猜测对方话语下的意图,而且大概率会认为对方在暗暗批评自己,并且武断地判定对方是伤害自己的敌人。或者,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得不到父母的关注,这种创伤体验如果未经处理,那么成年后他可能患得患失,这也会影响他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追溯现在的困境与自己的哪些成长经历有关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它是为了处理它,而不是抱怨过去,抱怨他人。抱怨会让我们沉溺在过去的困境中止步不前,并不会让我们拥有现在和未来。人生还有大把的时间,我们完全可以去做一个新的选择。

村上春树曾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说道:“Pain is inevitable,suffering is optional。”意思是,痛苦无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是否受苦。虽然很多经历给予我们不好的体验,但这并不是我们怨天尤人、自我责怪的借口。

如果我们更了解自己,更理解自己,我们将会对自己更温柔、更包容,给自己更多的肯定和认同。不非黑即白地评价自己或是抱怨他人,而是去发展自己的心智能力,去慢慢理解一件事情的发生,我们将会明白所有发生的事情并非只有一种原因,所有事情的解决也不止一种方法。

面对生命,我们总有很多种不同的选择。 6ngopM+iEVYlqRbIpb2/SSTxkFnB0Sbl9f5Ut1LN0DezMmdoun2RMFStY16h/E8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