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近代中国
其时的“商业”、“经济地理”

对其时的中国而言,近代意义上的商业或经济地理的知识是外生的,西方世界中的经验被移植到中国来,用来描述或理解其时中国的经济、社会,以及正在进行的变革。

1868年李希霍芬(F.Richthofen)受命于普鲁士官方,来华勘测东南沿海和台湾,加利福尼亚银行同时资助他4年的旅华经费,考察中国的资源、经济、商业情报 。李希霍芬记录了中国的煤矿分布、开采运输成本、地方政治经济,以及各地的物产、商业、交通情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商镇和商业路线,供欧美商会决策时参考。

1898年以后,日本农商务省等部门开始大规模派遣“清国实业视察员”对中国的经济进行调查,涉及盐业、织物业、蚕丝业、染织业、手工业、农林水产、交通、商况等各个方面,目的在于“精查详查清国实业上的真相,以窥知实业界的盛衰消长” 。1899年的《清国农商工视察报告》,分为商业、农业、养蚕、蚕丝业四部分,非常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东部沿海与汉口等地的情况。1902年的《清国商况视察复命书》,除了对贸易、商人有总体的叙说外,还对从东北、华北、华东到珠三角等整个东部沿海各地的商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1907—1908年出版的《支那经济全书》分作12辑,内容之详细、资料之丰富前所未有,涉及农政、手工业、商政、商业习惯、财政、海关、水运、票号钱庄、铁路、银行、货币、邮政、保险、牙行、公会、商帮、贸易、度量衡、农业、林牧、矿产、手工制造各业

此外,财团法人性质的国家调查机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1909—1915年出版了百余编对南满、北满、满蒙经济的调查资料 。1923年出版的《支那经济地理志》,有交通全编、制度全编、重要商品志等。1917—1920年陆续出版了《支那省别全志》,小川平吉在序言中陈述,该书包括从山川城邑到人情风俗,从物资特产到农牧收成、水陆交通等等,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地志,“然而至近世却无完整的地志著作问世,尤其缺乏现实情况的记录”。该书包括“省总说”、“开市场”、“贸易”、“都会”、“交通及运输”、“邮便及电讯”、“气候”、“主要生产业及工业”、“商业惯习”、“货币金融机关及度量衡”等编。

晚清政府亦仿照东西方各国的成法,尤其是日本的经验,在1906—1911年由民政部主持了全国户口调查;度支部主持了全国财政调查;商部主持了全国商业调查,对各省商埠、城镇、街市大小行业展开调查,采用统一的表格,按年汇编成“农工商综计表”(商部设立调查处,访查进出口货物情形、各地商业滞销情形,编撰工商各业统计表);农工商部主持全国矿物调查,度支部、民政部主持全国洋、土药调查。

如上所陈,虽然从19世纪开始,近代中国新出现了一系列商书,以及大量对于经济物产、交通、农工商等的调查,但这些大抵仍是商业地理学框架下的碎片化知识,并无系统之研究,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经济地理成果,大约是1920年代中期以来的事情。

五四后,留学归来的经济学家们开始在国内传播西方经济学。马寅初、刘大钧、何廉、方显廷等经济学者接受了西方经济学,并结合中国国情,强调将中国实际情况与西方纯粹的理论进行结合,广泛地开展社会调查。1930年代,各地的经济报告、实业调查报告持续推进 。及至1931年,根据野口保市郎的《经济地理学概论》,结合实情,冯达夫等译编了《经济地理学大纲》,作为经济地理学教材,本书分生产、交通、市场三编,讨论了商品的生产与分布、商品的移动与交通、商品的市场与交换,分析了地理条件与生产、交通、商业的关系 。在1930年代国内还翻译了苏联的中国经济地理、世界经济地理著作 。至此,“经济地理学”概念逐渐流传开来。

其时国内地理学界,还是主要致力于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农业分区、边疆勘查、地区性综合考察等方面的调查。例如,谢家荣1935年的《中国之石油》;胡焕庸1935年的《中国人口之分布》、1936年的《中国之农业区域》、1936年的《国内交通与等时线图》、1936年的《中国商业地理大纲》;周淑贞1938年的《山西之农业区域》;任美锷1944年的《工业区位的理论与中国工业区域》;翁文灏1947年的《中国东南部进一步的建设》;沈汝生、孙敏贤1947年的《成都都市地理之研究》;徐益棠1937年的《广西象平间瑶民之经济生活》。在研究方法上,近代地理学研究采用的主要是“以观察实验所获得的事实为基础,加以经验归纳和科学演绎”的方法。

大约到1940年代末,在学科建设方面,全国10多所大学地理系内形成了系统讲授经济地理学的课程:在科学实践方面,所完成的工作主要是进行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农业分区、边疆勘查、地区性综合考察等方面的调查,并开始过渡到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 。不过,其时的经济地理学更多地关注区域经济特征的描述或解释,而非理论方面的发掘与创新,1930—1940年代完成与出版的全国或区域“经济地理学”著作,以及地图测绘,基本上就是这方面成果的展示。

1930—1940年代完成的、冠以“中国经济地理”之名的书目主要有如下数种:张其昀著《中国经济地理》(商务印书馆1930年),按照食、衣、住、行、工业之原动力分类,讨论相关产业部门的情形。王金绂著《中国经济地理》(北平文化学社1930年),分为黄河、长江等流域,每流域下分自然地理、生产地理、分配地理、民生状况。胡焕庸著《中国经济地理》(重庆青年书店1943年),记述地形、气候、农业区域、人口、交通、农业、手工业,以及现代工业等产业部门的资源、生产等问题。陆象贤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交通运输、区域地理四编,辑成一份经济地理教程 ;另著有《新中国经济地理》(一般书店1941年)一书 。葛绥成著《中国经济地理》(上海中华书局1950年),分为四编:(1)经济地理学的概念、特征;(2)经济地理学的要素:如地形、气候、民族、人口、经济联系;(3)经济生活的发展,农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矿业、工业、商业贸易的形态与进展;(4)经济物品的移动与交通。该书大约可以视为近代中国其时经济地理研究的水准 。同时,区域性的经济地理相关的研究著作增多,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此外,葛德石 的《中国的地理基础》在1923—1928年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除了总论中国之外,还将全国分为15个区域,详细提供了各区域的人口、气候、耕地、贸易、矿产等统计数据,并试图解释区域的现状与问题,用地理科学的方法与长期的实地考察来解释中国,提供了一个从经济地理上认识中国的范本。

概而言之,19世纪以来的地理学,一直以解释性的学科为主,主要的范式有三:区域分析、景观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但并未形成通则性的法则。直到20世纪前期,地理学者仍然依赖较为不丰富的技术与主题地图学,但是,经济地理学正在被改变。 gzDsXJfWkpGEBX7UUIv69QeksyD3jfr3IcVb5o1rVaHfs3M6qvV42C5ufkd1zA8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