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理论、问题、提纲

1.基础理论

关于空间演进与区域发展之间的理论关系,可以上溯到古典经济学,历经古典区位论、现代区位论、新区域发展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方面的探索,已经形成了普遍的共识,兹不详述 ,这里仅简述经济发展过程与空间结构演化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历史研究而言,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们知道,传统经济学大厦的主要基石之一是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观,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都是如此,认为经济的节约,归根到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因而一般的经济平衡也只有抽象的价值量平衡和实物平衡。然而,经济的运行是以物质的运行为基础的,而任何物质实体的存在都有其时间和空间的两种形式,因此,经济运行的条件及其表现既离不开时间,也离不开空间。经济的联系归根到底不仅在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也在于劳动空间的节约和组合的优化;经济运行中的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如果不与空间平衡相结合将是难以实现的

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是空间稀缺性,空间稀缺性是经济活动空间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与空间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空间稀缺性是形成区域空间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政府、企业与民众依据空间稀缺性进行空间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同选择,由此导致了空间聚散行为,引发了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变化。由于空间稀缺性的存在,要求在区域范围内尽可能地优化各种要素的空间组合,在达到总体配置优化的基础上优化区域发展的空间环境,否则就会产生空间不经济,不利于区域的发展。因此,关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优化地域结构的配置,能够促进空间资产配置的最优化。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侧重点是“最佳(经济)发展”,地理学家则潜心于研究最佳(空间)结构。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空间经济政策的目标是追求最佳(空间)结构和最佳(经济)发展。从学科研究的路径依赖来看,地理学家擅长研究“最佳结构”问题,而经济学家则擅长研究“最佳发展”问题。但经济发展的实践则要求把二者结合起来,片面的“最佳结构”和“最佳发展”不可能是最优的。经济地理学家已经在研究“如何通过区域的最佳组织使其达到最佳效果,回答有没有最佳组织及由此形成的最佳空间结构”之类的问题,并提出“判定一种空间组织是不是区域发展必然出现的,是不是可以导致区域的最佳发展,标准是使区域发展中的人流、物流和能量流最为经济,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支出最小化,城乡居民点的关联达到一体化,区域从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等” 。显而易见,地理学家是把空间组织与结构作为切入点的。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最佳结构不可能自动形成,它要通过长期的经济建设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才可能实现,显然,这是地理学和经济学共同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

对一个区域而言,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供给的条件下,生产出最优化的城市化空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其实质是提高稀缺性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

2.问题、宗旨与写作提纲

近一个世纪以来,国际中国经济史学界关注的中心话题之一即为理解“现代中国”的形成,关于它的来源、过程,及其内在外在的机制,聚讼纷纭 。概而言之,有两类研究思路。第一,倾向于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测度近代中国各部门产出的变化,认为随着各类要素的投入促成了经济的增长。由于统计数据的不足与缺失,甚至是基础概念的模糊不清,各相关估值的分歧很大,目前“中间值”虽然更多被认可,但尚缺少有力的证据,鉴于近代中国各经济部门、各地域的明显差异,整体上介于“发展”与“不发展”之间,殊难定论。第二,倾向于从外部或空间的角度出发,从近代中国新经济的发源地着手,认为近代口岸城市引发了东部沿海地区现代工商业的萌芽与发展,并逐渐局部地扩散到其他地区,最终形成近代中国经济的新图景。后一视角的讨论更多从经济空间秩序、经济体系着眼,比较多地依赖于文字分析、数字或图表,尚未进行整体、全面的数值测算或估计,学术成果的数量与影响力相对较弱,甚至没有成为前一视角讨论的中心话题之一,这主要是学科与学术关注点的差异所致。

本书的写作宗旨同样是关注经济地理研究中最一般的问题,其中尽可能回答经济研究中的一些经典主题:生产、流动、地理分布、竞争与市场、经济增长以及技术变化。

因此,本书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也是经济地理中一般最为关注的问题:物品是在哪里生产的?在什么条件下如何生产的?又是怎样从一个地方流动到另一个地方,继而形成新一轮的生产与流动的?关注在这一进程中所形成了的价值回报机制、价值回报空间形态及其表现形式:市场结构、城市形态、区域经济景观,最后总结评论近代中国空间的形成、演化及其内在逻辑。

[1] 可资补充前期海关报告不足的期刊有:《北华捷报》( North China Herald )、《中国丛报》( Chinese Repository ,1832—1851),主要为贸易和商业记录,留存有其间一些广州进出口贸易统计和商业报告。此外还有一些期刊均可资利用。可以和海关报告相参照、补充的是驻华领事商务报告,该报告部分取材于海关的记录,部分来自领事的访谈和报刊文稿的摘录。

[2] W.G.Beasley ed.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Shannon:Irish University Press,1972. dG4oUvLrODUoGcTZZ1/VVyBpnhgbUCWXnFVDI6REUNoKuIdBTpqc0MpqMAxu21P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