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小说》第3卷第2期发表唐弢的《怎样写》;以群的《表现新事物》;许杰的《论〈桑干河上〉》。
《光明日报》发表辛垦的《一部接触的艺术电影——推荐〈青年近卫军〉》;唐达的《评〈远方未婚妻〉》。
2日,《光明日报》发表杨林的《学习〈青年近卫军〉的英雄们》;姜瑞的《看〈远方未婚妻〉》。
3日,《光明日报》发表金丁的《一部宏大瑰丽的英雄史诗——介绍〈青年近卫军〉》。
6日,《人民日报》发表彭明的《评“清宫外史”》。
《光明日报》发表王朝闻的《间接描写》。
7日,《光明日报》发表[苏]里修乞夫斯基作、袁水拍译的《文学与政治(上)》;刘念渠的《看苏联电影》。
8日,《光明日报》发表[苏]里修乞夫斯基作、袁水拍译的《文学与政治(下)》;刘华的《革命英雄》;唐达的《童话影片〈金钥匙〉》。
9日,《光明日报》发表黄秉的《影片〈米邱林〉介绍》;世麟的《看〈青年近卫军〉后》;李龄的《向〈青年近卫军〉学习》。
10日,《文艺报》第1卷第4期发表何其芳的《一个文艺创作问题的争论》;罗果夫的《鲁迅与俄罗斯文学》;茅盾、张忠江的《略谈革命的现实主义》;何庄的《从电影广告谈起》;[苏]安妮西莫夫作、隐名译的《美国文学——为反动派服务》(专论);张今译的《他们失去了理性》;王亚平的《大众文艺工作的推进》;安波、张凡的《帮助蒙古同学创造民族艺术》;司马文森的《华南的文艺通讯员运动》;卞之琳的《开讲英国诗想到的一些体验》;邵嘉陵、韩彤的《辽西省文艺工作》;张铭的《我们需要戏和电影》;岑风的《浙东的民间文艺》;以“纪念十月革命”为总题,发表[苏]基尔沙诺夫作、石健、蔡毅译的《苏联的生活方式》,[苏]席基作、陈汉章译的《苏维埃电影的胜利》,康濯的《说说肖洛霍夫的一本书》,荒芜的《略谈吉洪诺夫的作品》。
12日,《光明日报》发表王朝闻的《表情的现实根据》。
13日,《光明日报》发表丁柳译的《真理报》社论《苏联人民的文艺》。
14日,《光明日报》发表辛垦的《向苏联作家学习爱国主义的精神》;刘远的《谈旧影响》。
16日,《光明日报》发表金丁的《我爱谢廖士卡——〈青年近卫军〉中的一个典型人物的剪影》。
25日,《文艺报》第1卷第5期发表王朝闻的《谈谈如何学习〈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白艾整理的《〈胜利渡长江〉的创作总结》;江华的《“问题在于要善于学习”》;杨朔的《〈宁死不屈〉》;丹波的《“鞍钢”职工的文艺活动》;洛雨的《关于上海的诗运》;石池的《闸口机务工人怎样创造自己的戏》;沈巴人的《秧歌剧在闽北》;凤子的《漫谈苏联电影及其他》;“文艺信箱”栏发表杜子劲等的《关于学习旧文学的话》,舒强等的《关于歌剧的问题》;“短论”栏发表欧阳予倩的《略谈唱工》,耕耘的《连环图画的改造问题》,沙立德的《谈“花旦”与“丑”的改造》。
26日,《光明日报》发表于是之的《向工人作家学习——谈〈生产长一寸〉的剧本成就》。
27日,《光明日报》发表[日]宫本显治作、陈秋帆译的《新的政治和文学》;李微含的《谈陕北的“信天游”》。
28日,《光明日报》发表宁固的《看完〈九尾狐〉的几点意见》。
29日,《光明日报》发表辛垦的《伟大的爱和深情的恨——略谈爱伦堡的短篇作品》。
30日,《光明日报》发表张桦的《〈三毛流浪记〉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