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月

1日,《小说》第3卷第1期发表茅盾的《略谈工人文艺运动》;雪峰的《关于鲁迅和俄罗斯文学关系的研究》;以群的《写什么》、《抓住“时代的剪影”》。

3日,《光明日报》发表荒芜的《〈英雄底童年〉译后记》。

4日,《光明日报》发表赵仲邑的《〈新儿女英雄传〉读后》。

6日,《光明日报》发表王禾的《〈新儿女英雄传〉在部队中》。

9日,《光明日报》发表王朝闻的《再论典型》;白拓方的《华尔街与美国作家——评西蒙诺夫的〈俄罗斯问题〉》。

10日,《文艺报》第1卷第2期发表社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苏]法捷耶夫的《法捷耶夫在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苏]西蒙诺夫的《普式庚底世界意义》;茅盾的《欢迎我们的老大哥,向我们的老大哥看齐》;黄药眠的《欢迎苏联的文化使节们》;丁玲的《西蒙诺夫给我的印象》;曹靖华的《苏联文学在中国》;杨朔的《〈江山村十日〉读后》;“工作通讯”栏发表何公超的《十七种〈白毛女〉连环图画》,司马文森的《我从南方来》,任桂林的《石家庄的旧剧改造工作》,之冉的《天津的影剧批评座谈会》,石池的《对杭州文艺活动的几点意见》。

《光明日报》以“向《新儿女英雄传》学习”为总题,发表刘鹏的《提高政治觉悟——读完了〈新儿女英雄传〉》,杨鹤龄的《记袁静同志的谈话〈新儿女英雄传〉创作经过》,王珂的《读了〈新儿女英雄传〉才引起对新文化的喜爱》,刘惜愚的《向〈新儿女英雄传〉学习》,则因的《〈新儿女英雄传〉给我的启示》。

11日,《光明日报》发表梦庚的《读〈新儿女英雄传〉后》;萧廉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读〈新儿女英雄传〉后的认识》。

12日,《光明日报》发表刘梦华的《〈思想问题〉观后》;言身寸的《看〈思想问题〉》。

13日,《光明日报》发表单复的《坚强的信念——〈祖国炊烟〉读后感》。

16日,《光明日报》发表辛垦的《西蒙诺夫和他的〈祖国炊烟〉》;王朝闻的《论艺术的完整性》;雪生的《诗与生活》。

17日,《光明日报》发表杨犁的《读〈光棍汉〉以后》。

18日,《光明日报》发表刘念渠的《变“守旧的力量”为革命的力量——旧剧改革杂谈之四》;马其的《几个被否定了的人物——看〈大团圆〉后想起的》。

19日,《人民日报》以“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纪念特刊”为总题,发表茅盾的《学习鲁迅与自我改造》,胡风的《不死的青春——在人民祖国的第一年纪念鲁迅先生》,许广平的《在欣慰下纪念》。

《光明日报》以“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纪念特刊”为总题,发表茅盾的《认真研究,认真学习》,宋云彬的《纪念鲁迅的一个建议》,李桦的《鲁迅先生怎样指导我们学习》,李何林的《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革命家》,蒋天佐的《在新时代纪念鲁迅》,端木蕻良的《一切是为了对新的爱——纪念鲁迅先生而作》。

《解放日报》以“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特刊”为总题,发表[苏]法捷耶夫作的《论鲁迅》,徐仑的《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祭》,董秋斯的《学习鲁迅的翻译精神》;同期,发表《贯彻毛主席的文艺思想——李伯钊在上海文艺界欢迎会上的演讲》。

22日,《光明日报》发表傅彬然的《还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

《解放日报》发表伊兵的《进入改造运动中的越剧概貌》;洪荒的《群众拒绝工农兵立场吗?》。

23日,《光明日报》发表严辰的《断想——纪念鲁迅先生》;王朝闻的《接近高潮》;西蒙诺夫的《论鲁迅》;郑文森的《关于“写工人”与“写市民”》。

24日,《光明日报》发表赵仲邑的《〈传家宝〉》。

25日,《人民文学》创刊,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人民文学》编辑委员会编辑,主编茅盾,副主编艾青。创办要旨: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反映新中国的成长,表现和赞扬人民大众在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中的伟大业绩,创造为人民所喜爱的文学。本期发表茅盾的《发刊词》;周扬的《新的人民的文艺》;陈涌的《孔厥创作的道路》;陈汉章译的《在艺术和文学中高举起苏维埃爱国主义底旗帜(柯洛文青柯作)》;周立波的《我们珍爱苏联的文学》;以“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为总题发表巴金的《忆鲁迅先生》,胡风的《鲁迅还在活着》,冯雪峰的《鲁迅创作的独立特色和他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郑振铎的《中国小说史家的鲁迅》。

《文艺报》第1卷第3期以“鲁迅先生十三周年祭”为总题,发表曹靖华的《法捷耶夫眼中的鲁迅》,郭沫若的《继续发扬韧性的战斗精神》,许广平的《从鲁迅的著作看文学》,褚曼的《鲁迅教导我们向苏联学习》,唐因的《访鲁迅先生故居》;“专论”栏发表姚远方的《苏维埃战时文学成了我们无形的军事力量》,王朝闻的《题材与主题》,[苏]萨哈洛夫的《彻底打垮音乐批评中的资产阶级世界主义者》;“工作通讯”栏发表高介云的《农村剧团需要具体的帮助》,安娥的《工人自己的戏剧活动》,刘莲池的《战斗剧社土改宣传队》,柳异的《台湾两年来文艺运动》,孟千的《第一次文艺座谈会的收获》;同期,发表杨犁的《法捷耶夫与中国作家交换文学上的意见》;萧殷的《评〈红石山〉与〈望南山〉——略论主题与主题说服力》;蔡仪、丁进的《谈〈距离说〉与〈移情说〉》。

27日,《光明日报》发表蔡仪的《鲁迅先生思想发展的窥测》;刘念渠的《远方的来信——对于〈为工农兵的演技〉的一点重要补正》。

29日,《光明日报》发表王朝闻的《背景道具与情调》;梦庚的《〈清宫外史〉观后感》;方明的《文艺工作面向群众——文代会后北京市群众性文艺运动概况》。 A0EwhDo5osu4Cc87Gy3BV82ExJIf1wOcD1803kj/xT4wmZ+qmopEGBsq8nM7iXw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