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光明日报》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特刊(一)”为总题,发表顾仲彝的《到解放区后我学习到些什么?》,刘念渠的《略谈文代大会的戏曲演出》。
3日,《光明日报》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特刊(二)”为总题,发表林杨的《〈王秀鸾〉观后》,董小吾、杜烽、平原、何捷明、庆胜、顾宝璋、程冰、刘莲池、林杨、严寄洲、胡愈之、巴波等的《部队文艺座谈会》。
4日,《光明日报》发表郭沫若的《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总报告》;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特刊(三)”为总题,发表王朝闻的《概念化与说服力——致友人书第十七》,张白的《访问作家丁玲》。
5日,《光明日报》发表《十年来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区革命文艺运动总报告(初稿)》。
6日,《光明日报》发表钟纪明的《〈反“翻把”斗争〉观后感》;林杨的《向〈反“翻把”斗争〉学习》。
7日,《光明日报》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特刊(四)”为总题,发表王淑明的《旧剧改造问题——略谈新文艺的几个问题之二》,钟纪明的《旧艺人新道路——戏剧课笔记之四》,李蕤的《河南梆剧在蜕变》。
9日,《光明日报》发表钟纪明的《关于〈不要杀他〉的我见》;羽山的《时刻不能脱离人民——〈不要杀他〉观后》。
10日,《光明日报》发表王逸的《粗糙的精致——文代观剧杂谈之一》。
11日,《光明日报》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特刊(五)”为总题,发表陈叔亮的《从群众的意见谈起》,力群的《在实际工作中锻炼》,钟敬文的《关心民间文艺的朋友们集合起来》。
13日,《光明日报》发表钟纪明的《民间艺术应加重视》;黄吾的《再谈〈绞架随笔〉》。
14日,《光明日报》发表钟纪明的《向〈红旗歌〉学习——戏剧课笔记之七》;羽山的《从〈九股山上来的英雄〉谈起》;张明的《〈王秀鸾〉和〈刘胡兰〉两个剧本是怎样写成的——在战斗的生活中取材,接受群众指导的写作典型》。
19日,《光明日报》发表萧殷的《谈诗人的人生观与情绪》;马凡陀的《用各种方言写作》。
20日,《人民日报》发表王仲元的《〈新儿女英雄传〉给了我些什么》。
《光明日报》发表羽山的《从〈四劝〉看旧剧改革》。
21日,《光明日报》发表克平的《创作典型与真人真事——对〈不要杀他〉一点意见》;林杨的《新的喜悦——电影〈回到自己队伍来〉看后》;钟纪明的《更进一步为工农兵服务——戏剧课笔记之九》;张承民的《从歌剧〈立功〉谈到工人剧的创作问题》。
22日,《光明日报》发表王克锦的《对歌剧创作上的意见》;辛垦的《生活的主人与主人的生活态度》。
23日,《光明日报》发表王朝闻的《矛盾的魅力——致友人书第二十》;李蕤的《为“中国丹娘”再加工》。
26日,《光明日报》发表鲁易的《关于〈上战场〉等三个戏的创作》。
27日,《光明日报》发表马少波的《评剧改革工作的初步体验》;钟纪明的《〈祥林嫂〉感动了我——戏剧课笔记之十》。
28日,《光明日报》发表马少波的《评剧改革工作的初步体验(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