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人民戏剧》第1卷第5期发表杨绍萱的《论〈水浒传〉与水浒戏》;光未然的《方言剧与地方形式》;阿甲的《谈〈将相和〉的人物思想与表演艺术》;欧阳予倩的《克服缺点,发挥创造》;老舍的《暑中写剧记》;陈白尘的《习剧随笔》;曹禺的《关于工厂戏剧辅导工作》;陈嘉平的《坚持工厂文艺辅导工作》;叶子的《我们在工厂排戏中的收获》;乃刚的《宣传什么?表演什么?》;丁帆的《向苏联演员学习》。
《人民文学》第2卷第4期发表曹靖华的《“铁流”的解放》;[苏]G·布罗甫曼作、吴道平译的《列宁主义与艺术》;朱曦的《〈家〉在我们部队中的作用》。
《文艺学习》第2卷第1期发表方纪的《略谈帮助工人创作》;邢公畹的《谈方言文学》。
《贵州文艺》(月刊)创刊,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会、《贵州文艺》编辑委员会编辑,本期发表陈廷瓒的《大众文艺底语言问题》;萧家驹的《略论“土嗓子”与“洋嗓子”》。
5日,《戏曲报》2卷12期发表社论《把上海市第一届文代大会的决定和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苏蓬庐的《关于〈皇帝与妓女〉问题的再商榷》;王子辉的《我们怎样排演了〈皇帝与妓女〉》。
10日,《文艺报》第2卷第10期发表江华的《试谈作品的思想性》;刘金的《读〈春节〉》;达之的《关于〈我的儿子〉》;[俄]杜布洛留勃夫作、邵人黎译的《论艺术家和他的世界观》;[苏]V·普罗左金作、闻博译的《高尔基作品中的劳动》;王克浪的《出版事业与普及问题》;吴倩的《文艺刊物自我检讨的综合报道》;孙望等的《南京市第一届诗歌展览》;张庆田的《发展新文艺与改革旧文艺》;“工厂文艺工作”栏发表黄仁晓的《副刊怎样帮助工人创作》,方松的《努力培养工厂文娱骨干》,刘亚的《培养工人文艺干部的一点经验》,钱小惠的《一个工人文艺小组的经验》,凤子的《更好的做好工厂文艺工作》,屠岸译的《苏联底工厂文学团体》(介绍);“读者中来”栏发表高昂等的《怎样提高呢?》,白苏林等的《关于编写历史剧》。
《光明日报》发表李耀的《电影〈花街〉观后》。
《甘肃文学》(月刊)创刊,《甘肃文学》编辑委员会编辑,本期发表孙明的《组织起来,多多创作》。
13日,《人民日报》发表王朝闻的《〈水浒传〉里的一个两面性的典型——何九叔》。
《光明日报》发表成文英的《评〈柳堡的故事〉》;萧枫的《〈柳堡的故事〉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刘秉彦的《〈柳堡的故事〉读后》。
15日,《大众电影》第1卷第5期发表《电影工作者与观众第二次座谈会——影片〈影迷传〉的检讨》;佐临、夏衍、陈白尘、石挥、梅朵、丁力、金欣、陈西禾的《电影工作者座谈〈影迷传〉》;石榛的《〈妇女春秋〉评价》。
《文艺》第2卷第2期发表艾明的《南京工人写作讲习班总结》;萧方的《怎样帮助文化水平低的工人搞文艺》。
《山东文艺》1卷3期发表臧云远的《写作杂谈》;李微冬的《紧张的行动起来开展创作运动》。
17日,《光明日报》发表史米的《田永泰毫无缺点吗?——谈〈光荣人家〉的创作方法》。
19日,《光明日报》发表端木蕻良的《使创作和学习结合在一起》。
20日,《戏曲报》3卷1期发表蔚新的《论〈一捧雪〉的两种改编本》;本报的《再谈旧艺人应否演新歌剧》。本期始,《戏曲报》改为半月刊。
25日,《文艺报》第2卷第11期发表丁玲的《跨到新的时代来》;记者的《表现技术人员和真人真事》;陶萍的《谈作品中工人与技术人员的关系》;英乔的《工人如何学写作》;方联的《要正视现实中的矛盾》;劳辛的《谈诗歌的主题与表现》;李枫的《记上海首届文代大会》;因的《读〈合伙〉与〈纠纷〉》;“征文选载”栏发表《编辑部的话》,山西军区文工团文艺组《整顿剧团的几点经验》,铁矛的《培养事业心及其他》,夏余的《苏北文工团目前存在的问题》,江蔓的《两点意见》;“文艺信箱”栏发表芦玲等的《“生动”与“严肃”》,吉星等的《“真实”与“现实”》。
27日,《光明日报》发表竹可羽的《关于〈柳堡的故事〉》;刘恩启的《也谈〈柳堡的故事〉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刘金的《读〈我的儿子〉》;李耀的《评〈水上姻缘〉》。
本月,西北新华书店出版钟纪明的《向民间文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