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在谈到成功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把它和财富牵扯到一起。而获取财富,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们比较认同的一个观点是,人和人的起跑线是不一样的。网络上也曾有句话:寒门再难出贵子。
虽然可能在我们还没有出生前,命运已经被决定了一大半,但是我并不觉得这很残酷。我认为有句话说得在理:人家三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10年的寒窗苦读。
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如好的教育、成长环境、人脉、事业发展、商业认知等,可能是上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积累下来的成果。如果上一代人没有积累,那么下一代人自然享受不到这些资源。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中了“卵巢彩票”。
那这么说来是不是就意味着“寒门”完全没有机会了呢?显然不是,实际上大多数“豪门”的祖上,曾经也是白手起家。很多成功人士在书中或在演讲中都反复强调成功需要努力。但努力了就能成功吗?我并不这么认为。
在我看来,想要在商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除了具备一定的个人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能牢牢把握住机会。有时候,做出正确的决策比没有方向的努力重要百倍;有时候,只要用对杠杆,就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一个人要想彻底摆脱原生家庭所在的阶层,实现阶层跃升,需要想清楚3个问题:将来在哪儿生活、与谁同行,以及从事什么职业。这个时代其实藏着很多能让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机会,让那些生下来就抓了一把“烂牌”的人找到人生突破口。
去除“思想钢印”,阶段性地否定自己,具备和优秀人才一样的认知和思维,学习榜样身上的优秀品质,在我看来这些是一个人保持“向上生长”的关键。所以如果你问我,出身“寒门”的普通人可以改变命运吗?我的回答则是,可以。
下面,我想和你聊一聊关于我的10年逆袭路。
我一直生活在贵州省清镇市一个叫平原哨的村子里,在外界看来,我是大山里的孩子。由于从小家庭条件不好,和身边同学比起来,我天生就自卑、内向,不敢表达。
在学校,课间休息时,同学们一般都会跑出去玩,而我只会坐在座位上看书,不敢和大家一起玩。有的同学调侃我:“都下课了,你还在这装模作样。”其实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我爱看书,而是我不想融入周围活跃的氛围中,想借用看书这个行为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尴尬。
那些性格外向的小孩大都喜欢体育课,而我这种性格内向的小孩,偏偏很抗拒体育课。因为上体育课意味着需要互动,意味着能和关系好的同学一起玩耍,但是我不敢互动,也没有关系好的同学。那时候由于自卑和内向,我每次都希望体育课能被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这样我就不需要和别人互动了。
好像穷就是一个人的原罪,穿着不如别人,长相也不如别人,连学习成绩也没有别人好。在原生家庭里,我从来没有得到过鼓励。这些都是导致我从小内向、自卑的因素。不知道正在读这些文字的你,是否也有过这种感受。
但是,我们不可能一无是处。上帝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我们开启一扇窗。
虽然不善于表达,但那时候我在写作上显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天赋。我在无意中阅读了韩寒的作品,被韩寒当年那种桀骜不驯的性格所吸引,并在初中时模仿韩寒写作,也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写作比赛。写作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兴趣,一个表达自我的出口。
当大家都在为高考做最后冲刺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无论怎么努力,我都不可能在高三这短短的1年时间内实现逆袭。所以我在博客上写起了文章,并认识了一些同样热爱写作的网友。那时候还没有自媒体,大家出于兴趣,制作了一本合集。
在那段时间里,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也通过上网自学了乐器,并把弹吉他变成了自己的一项技能。
所谓的一鸣惊人,无不是能量在长期积累之后的爆发。只是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这两段经历竟然会成就后来的我。
高考结束之后,我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省、第一次看电影、第一次吃肯德基、第一次喝咖啡……第一次离开家乡到1000多公里外的湖北上大学。
也许是因为从小家庭条件不好,所以上了大学之后我想努力赚钱养活自己。那时候身边的同学做的都是发传单、当服务员等兼职,而我因一项技能傍身,得以在音乐机构当吉他老师。
有一次,我偶然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书,我非常赞同那本书里说的一句话——普通人永远只会追着钱跑,而富有的人永远都在追着问题跑。
我的时间只能“卖”一次,没有复利效应。大部分人的赚钱模式,都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就是在固定的城市、固定的公司,花一份时间赚一份钱,一旦停下来或离开,就不可能再有收入。所以,我必须跳出原有的赚钱模式,去赚时间和空间之外的钱。
于是我决定在学校附近开一个音乐培训班。首先,我用当了一年吉他老师攒下的钱租了一间下雨天屋顶还会漏雨的屋子,500元一个月,然后用剩下的几千元采购了一批乐器。这样我的培训班算是正式开张了。在大学创业的过程中,我通过教乐器、卖乐器、演出、开淘宝店等方式,慢慢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个阶段,我开始对商业有所理解,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自己赚学费和生活费。
20岁至21岁
大四上半年,在极度迷茫、不知所措的情况下,我开始跟着身边的同学学习编程,幻想着未来能进入互联网这个高收入行业。
在接受了4个月填鸭式的编程培训后,我带着一纸简历来到深圳。一个还没毕业的毛头小子初到大城市,看什么都是新鲜的。当那些过去只出现在电视里的高楼大厦真实地出现在眼前时,我突然觉得自己将来会是一个有未来的年轻人。
但是现实却给了我当头一棒。由于技术不精,加上没有任何职场经验,我所包装的工作经验屡次被面试官识破。我面试了30家互联网公司,都被拒之门外。虽然我成功通过了第31家公司的面试,但因为能力问题,我当时也无法胜任老板安排的工作。
我意识到自己选错了行业:再次开始变得沮丧、迷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辞职回到学校之后,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毕业之后所要从事的职业。那段时间,我无意中因为同学的一句话了解到了公众号,并且慢慢意识到写文章才是我擅长且喜欢做的事情。于是我开始了在新媒体行业的摸索。
大四下半年,我在学校附近应聘了一家影视公司文案编辑的工作,实习工资是每个月800元。说是做文案编辑,实际上就是当老板们外出拍摄的时候,跟着他们,干一些举话筒、打灯光等杂活,顺便帮公司剪辑一些街头采访视频,并发到公众号上。
那段时间,我白天上班,晚上一个人待在出租屋里写公众号文章,无聊了就弹吉他给自己听。在那段日子里,我暗暗地告诉自己:未来5年自己想从事的行业一定是新媒体,我还是一个门外汉,需要不断积累和沉淀,如果我从现在开始刻意练习,等到毕业的时候,就比别人更有经验和优势。
虽然我埋头写了一年的公众号文章,完成了将近200篇原创作品,但只有300多个粉丝。可是我一点儿都不觉得沮丧,反而觉得每天都在进步,写作能力比以前提高了。那时候有人质问我:你写的这些文章谁读呢?写这么久,阅读量寥寥无几,有什么用呢?我从编程行业转到新媒体行业,在最初的一年里,我不被认可,不被理解,不被任何人看好。
但我依然告诉自己:“人生也许必须有一段黑暗的路需要自己一个人走,如果想有点儿成绩,大部分时间就得靠自己熬,也许现在过得很不如意,也许现在穷困潦倒,被事业所困,但是请一定相信自己,这段煎熬的时光一定可以教会自己很多东西。
“在这期间,你不仅要承受无尽的孤独和寂寞,还要受尽各种委屈,经历各种不被认可、各种失望,你的真心不会有人懂,你的付出也不会有回报。
“但是只要能够靠自己走过这段黑暗的路,你就一定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2017年,大学毕业之后,我带着之前积累的行业认知,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成了一名新媒体编辑,月薪6000元。进入职场的我,没日没夜地写作,力争把每一篇稿子打磨至完美。那时候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实现自己在职场上的不可替代性。
当同事准点下班的时候,我依然在公司写文章,以及学习行业前辈的课程。周末的大部分时间,我要么跑到公司加班,要么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想以此多见世面,让自己快速成长。最终在入职的半年内,我纯靠内容运营让公司的新媒体账号粉丝从0增加到了10万人。
所有的卓尔不群,都需要慢慢积累,让自己熬出来。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的强者,是那些夜晚在被窝里哭泣、白天若无其事去工作的人。
想要取得成绩,你就去做那些“反人性”的事。想要与众不同,你就得克服本能,选择延迟满足,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到能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我负责的项目小有所成,我的月薪涨到1.5万元,同时我也意识到:要想爆发式成长,要想不依赖公司独立赚钱,我就必须积累自己的生产资料,如果没有目标,那么我只能一辈子为实现他人的目标而努力。于是我开始有计划地确定自己的公众号定位,并有计划地布局其内容。
后来,我的公众号靠着内容涨粉40余万人,我收到读者打赏的金额累计超过10万元,也写过很多篇阅读量破10万人次、100万人次的文章,而且我在24岁的时候接受过央视媒体及深圳卫视的采访。
我靠着一篇又一篇高质量的文章,成为一个拥有几十万名读者的自媒体博主。同时,我积攒下了自己的生产资料,具备了独立赚钱的能力和资源。
带着积累的资源和对行业的认知,我离职开始创业,组建团队。此后,我做出了百万级粉丝量的公众号矩阵,同时也做出了百万级粉丝量的短视频账号。
在变现产品上,我不光为甲方的广告做策划和推广服务,还组建了几个互联网社群,开发了几门关于如何做自媒体的线上课程,2年时间付费学员超过1万人。
我的文章所传递的思考、价值观、项目实战经验,以及精心打造的课程,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不仅让很多学员得以开眼界和成长,还让他们在实操中真真切切地赚到了钱。我深刻意识到,做自媒体,就是要先为他人创造价值,至于赚钱,只不过是创造价值之后顺其自然的一种反馈。
这一年,我实现了个人年收入破百万元。我从一个自卑又内向的农村小孩,一路升级“打怪”,专注于一个正在增长的赛道,逐渐走上了人生逆袭的快车道。
在这个阶段,我更加清晰自己未来5年的职业规划,我发现人生其实是可以分为很多个阶段的。
第一个阶段需要自己朝着选定的目标努力且勇敢地拼,要亲力亲为,要开疆扩土。第二个阶段要开始学会识人、选人和用人,要学会组建团队。到了第三个阶段,就要构建一个体系,营造一个游戏环境,吸引一群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进来;在这个游戏里让大家找到各自生态位,一起玩上瘾,并赚到钱。
我开始一边做自己IP,一边挖掘和培养新人。截至2023年,我积累了全网100万名粉丝,开了3家自媒体公司,旗下孵化了数位年入百万的自媒体达人,并且每家公司的业务都在快速发展。这一年我实现了个人年收入破千万,多位项目合伙人也跟着我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时间回到十年前,彼时我还只是贵州大山里一个没见过世面、自卑又内向的小孩,没有背景、没有人脉、没有资源,更不是名校毕业,身上没有任何光环。就连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笔创业启动资金还是找别人借的,也没有靠过父母和任何一个亲戚朋友。
但是十年之后,我成为一个能照亮别人,能给别人带来价值和能量的自媒体博主,成为3家自媒体公司的创始人,成为越来越多普通人的榜样。2013年至2023年,这十年来,我可以说是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很多人认为我这些年成长得很快,过得顺风顺水,全是靠运气。其实不然,所有的运气都需要建立在足够的实力和正确的决策上。
从刚毕业打工那一刻开始,我脑子里的想法就和很多普通职场人不同。改变命运靠的是自己,靠的是灵活的大脑做出的正确决策,以及超强的自我驱动力。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怎么样才能得到,以及积累什么资源才能实现目标。
作为一个从贵州大山里走出来、花10年时间完成人生逆袭的普通人,我早已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逆袭模式。我把这套人生逆袭模式总结成这本书,希望能帮助那些和我一样出身平凡却不甘于平凡的普通人。我认为书中的经验和思考值得所有渴望成长的普通人参考。
当然,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所写的这些经验和思考或许对于你来说都是错的。
任何人的成功都无法复制,他人的经验和思考也仅有借鉴意义。每个人因为身处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擅长点、不同的能力和认知,所以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永远正确的教条。
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多经验和思考一旦被总结成册,或者被公开表达,就会变成一个个教条。但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把这类内容当成教条本身就是不对的。
大家一定不要把这本书里的内容当作教条,更不要把任何人的经验和思考当作教条,只需要选择性、批判性地吸收即可。
这本书的内容,是我10年逆袭的经验和思考,里面只要有一句话对你有所启发,且你能理解透彻,就是我写这本书最大的意义。
祝你阅读愉快。
郭拽拽
2023年7月7日晚8点08分
于中国深圳
你扫我,还是我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