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要学说,先学听

视觉的交流,依靠的是光,而语言的交流,依靠的则是声。

有一点,声和光是相似的——它们都是波。不过,光是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却不能突破真空。这当然不是坏事,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太阳就和雷电一样,在发出强烈闪光的同时,也会形成巨大的噪音,如果这些声音也一同突破真空传递到地球上,恐怕地球上的生命就永无安宁之日了。

声音之所以不能离开物质传播,只因它是一种由物质振动形成的波。

不过在地球表面上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哪怕是在空气稀薄的珠穆朗玛峰上,声音也依然可以传播,不存在盲区。

更重要的是,声波的传递速度虽远不及光波,却永不“落幕”。即使在北极或南极点,极昼可以带来长达半年的连续日照期,并不温暖的阳光普照雪原,然而在太阳落山之后,同一个地点就将迎来暗无天日的另外半年。

对你来说,虽然你在夜晚也能看到一丝亮光,但也不过是迫不得已的一种安慰。你终究不能用眼睛在夜间清晰地成像,分辨各种物体。这个时候,声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声音有别于光的另一个方面,是声音并不能被生命吸收作为能量使用。的确,声波也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比如地震或海啸的时候,会产生一些次声波,其中蕴含的能量大到足以让人窒息。然而,一般的声音携带的能量很低,生命要想吸收这些能量并加以利用,并没有那么容易,能听到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生命对光波的利用,一开始是为了吸收其中热量供自己生存,后来才演化出信号传递功能。然而,生命对声音的利用,则是更纯粹地作为一种信号传递方式。

利用声音传递信号,是很多动物的本能。它们发出来的这些信号,或许是同伴之间通风报信,或许是给猎物的威慑或诱惑,又或许是给捕猎者设下的迷局。

但是,从生命演化的角度来看,生物知道能够通过发出声音传递信号,很可能是因为先产生了听觉。只有从自然界先“听”到各种声音,并借助于这些声音去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才能慢慢地摸索出自己发声的办法。

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你躺在摇篮中,听到电视机里动画片的声音,听着窗外的鸟鸣,听着父母的交谈……而你自己,却只能发出很单调的声音。

但是这不要紧,因为此时的你,听觉正在飞速地发育,很快就会抓住这些声音的细节。总有一天,你能体会到这些声音变化的内涵并尝试描述它们。

耳朵之于听觉,就如同眼睛之于视觉,并且耳朵和眼睛都是人体中为数不多成对出现的器官。你一定已经猜到,和一双眼睛的作用相仿,两只耳朵也是为了让我们对声音的判断更有“立体感”。

当然,还是和眼睛一样,人类的耳朵也可能存在先天缺陷。所以,很遗憾,有些人不能像你一样,天生就拥有一副好耳朵。不过,相比于视觉来说,听觉的恢复似乎并没有那么困难。

这一切,就要从声波的特性说起了。

声波传递的能量在物理学上有个专有的名词,叫作“机械能”。简单来说,机械能就是物质运动时的动能及让物质形成运动趋势的势能。比方说,长江水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因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长江水流动时的动能及它处于高海拔时的势能,都是机械能。

能够传递机械能的波,自然就是“机械波”了。声波便是一种机械波。

当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你的耳朵时,并不充沛的能量,会驱动空气中的分子开始振动。它们此起彼伏,就跟池塘水面上的波浪一样有规律。水波总会传到岸边,而声波也总会传到你的耳朵。

你的耳朵具有非常完整的功能,能够将接收到的声波信号转化为大脑可以识别的电流信号,让你得以分辨出声音的频率、音量乃至音色。根据这些特征,你可以知道刚刚是爸爸还是妈妈在呼唤你,而且还可以辨别他们此时的情绪。

耳朵并不是唯一能够感受声波的器官。声波作为一种机械波,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些物质分子以特定的节奏做机械运动。这些分子可以撞击身体中的任何部位。

如果你将来对音乐艺术感兴趣,一定会听说大音乐家贝多芬的逸事。贝多芬双耳失聪之后,依然坚持创作音乐。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实现起来并没有那么困难。就算我们把耳朵捂得严严实实,也还是可以听得到自己牙齿咬合的声音。这是因为,牙齿互相触碰之时,牙齿中的分子也会振动。通过颅骨,它们同样会把振动的信号传递给大脑。贝多芬便是利用这个原理,用木棒抵住钢琴的发声位置,牙齿咬住木棒,弹奏他钟爱的音乐。

如果说贝多芬的故事还有些传闻色彩,你还可以去欣赏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现场演奏。在这场盛会中,也有一位耳聋的音乐家,她叫伊芙琳·格兰妮,是现场演奏乐队中的鼓手。幼年时期,她便因病失聪,但她不舍自己对音乐的爱好,借助于触觉去感知声波——她的整个身体都是她的耳朵。

感知声波,只需要能够感知到物质的振动即可,这个原理也推动了助听设备的发展,让很多失聪的人也能恢复听力。不过,更曼妙的声音还是需要通过耳朵去识别,结构精妙的耳朵能够更专业地胜任这项工作。

脑袋外部的耳朵被称为外耳,也叫耳廓,它们的形状有些像饺子,可以拢住声波。长大之后,你会注意到动物的外耳形状各异,像猫那样的三角形耳朵比较普遍。

生物演化的理论还不能对耳朵形状的问题做出完美的解释。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在于,人类外耳的最下方也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有耳垂,一种是无耳垂。人类外耳最下方的形态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而且,最新研究表明,很多个基因共同起作用,最终才形成了这样的分化。但是,耳垂在功能上似乎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部位,它对听力没有任何影响,更不用说其他功能了。到底出于什么原因,需要让我们的身体大费周折,在耳垂上大做文章?这引起了遗传学家们的注意。

不过,撇开这些细节,外耳的形状主要还是有利于将声波反射,直到它们被增强之后进入耳道。

在你漫长的生命里,每隔几天就需要和这对耳道打个交道。它们会用隐隐作痒的方式提醒你注意。你总是会很谦卑地去维护它们的卫生(掏耳朵)。当然,在你刚刚出生还不能独立自理的这些年里,掏耳朵的工作通常会由你的父母代劳。他们把你抱在怀中,示意你不要摇晃脑袋,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挖耳勺或者棉棒清理耳道里的污秽。

通常,我们会用“耳屎”这个不雅的词汇来称呼从耳道里掏出来的一些污垢,但它们其实还有个不俗的名字——耵聍。耵聍是由耵聍腺分泌而来,但是成分并不固定,主要是一些脂肪和蛋白质。通常来说,耵聍会变成蜡状或粉末状,只要稍稍用棉棒擦一擦,便可以被清理掉。

然而现实要复杂得多。脂肪和蛋白质对人类来说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对其他生物而言也是如此。比如:那些体型特别细小的细菌可以盘踞在耳道内,悠然自得地享受着耵聍大餐。经过它们的代谢之后,蛋白质被分解,耵聍就真的成了耳屎了。这时你的耳朵就不只是发痒了,更有可能感染炎症。

即使没有细菌,如果皮肤油脂分泌过于旺盛,耵聍也会被油脂裹挟,从蜡状变成淤泥状,粘在耳道上难以脱除。此外,不饱和的脂肪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氧化,也可能会让耵聍臭不可闻。

少量耵聍的存在,也许对耳朵还是一种保护,比如当很强的声波钻入耳道时,耵聍可以吸收一部分能量,避免对听力系统造成太大压力。不过,要是你没有养成掏耳朵的习惯,那么耵聍就有可能在耳道里不断积累。直到有一天,它们会彻底地堵住耳道,挡住声波的传输路线,让你的听力受损。

医生经常会遇到耳道被堵住的患者,用一种叫耵聍钩的专业工具掏出那些如同化石一般的耳屎。所以,你可不能纵容耵聍在你的耳道里持续“发育”下去。

好在是,对很多人来说,掏耳朵都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这大概是因为在掏耳朵时会刺激到某些敏感的神经,促进多巴胺的分泌。总之,这是对你掏耳朵的一项奖励,让你不会对这项工作太过抵触。

有了这样的机制,你可以保持耳道的畅通,让声波直达鼓膜。 ONo75aHq+nGfAjwZTmC2i7ygVxtY1b7W6vJtBfgvJIw0YSwC2KHkSmTvOlSCag0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