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广东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广东省是中国的经济先行区和产业密集带,长期以来一直引领中国产业发展。“十三五”时期,广东省产业发展取得诸多成果,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广东省产业发展对外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挑战,对内面临着各省市产业结构趋同、疫情防控常态化等限制。故而,在当前产业发展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国内外相关经验,初步判断下一阶段广东省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进一步制定产业发展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节
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一、制业与服务业融合

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而服务业则是主要就业来源,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伴随数字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流通过程开始出现服务业态,而服务业也开始拓展自己的产业链边界,向制造环节延伸。尤其是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涌现,使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的产业边界日益模糊。目前已产生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柔性化定制等十种典型业态和模式,其中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两业融合”的基本方向与主要依托。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年)》,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增加值0. 95万亿元,带动就业603万人;渗透产业增加值规模2. 62万亿元,带动就业2 126万人。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着力点,“两业融合”成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关键特征与趋势,为新时期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两业融合”带来生产方式的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可促使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推动制造业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催生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同时,“两业融合”可助力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虽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生产效率和产业附加值不断攀升,但是在“两业融合”方面依旧存在较多问题。我国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依然有限,一方面是我国制造业部门高端服务活动(研发、管理)比重较低,导致出口中来自制造业部门的服务活动价值贡献较少;另一方面是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尤其是国内服务化)总体上还较为低端,研发、商务、市场营销等高智能服务占比较低。因此,下一阶段深度促进“两业融合”,是加速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指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202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 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

整体来看,通过“两业融合”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耦合共生,既能顺应全球产业结构变迁与技术变革趋势,又能提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能级,提振产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壮大实体经济的根基。广东省作为我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大省,具备“两业融合”的产业基础,也具备良好的数字化基础,应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链和供应链进行智能化改造,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传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

我国传统工业产业发展面临包括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核心技术尚待突破、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能过剩情况突出和重复建设等挑战。而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高但发展基础薄弱的特征。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使传统产业的主导技术逐渐被高新技术取代,提升传统产业结构的水平,有利于解决传统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和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双重困境,也是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首先,清洁能源、低碳环保、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向传统产业不断渗透,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由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降低传统行业对资源要素的依赖,提升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其次,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显著提升经济效益。最后,二者的融合催生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其创造的新产业、新业态成为承载就业、促进就业的关键力量。

国家层面也出台相关政策助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十三五”规划强调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化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十四五”规划明确数字技术将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此外,为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国家发改委发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落实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和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专项行动等措施。

广东省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方面取得较多成果,新技术、新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佛山、东莞等地积极投身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截至2020年,累计共超过25 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改造。广州大力推动汽车等支柱产业向绿色、智能方向转型,吸引小鹏汽车、睿驰电动汽车、小马智行、景驰科技等一批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领域创新企业入驻。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带围绕母机类制造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业,引进哈工大机器人、中兴智能汽车等项目。深圳推动传统服装制造业与创意设计行业融合,推动当地传统服装制造业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出口加工型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自有品牌型模式转变。

面临当前传统产业规模较大,资源环境约束和劳动力供给约束趋紧的情况,稳步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将传统产业与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相结合,实现传统产业先进化,是实现缓解产业转型升级“阵痛”的可行之道。故而,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是下一阶段广东省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三、农三次产业融合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作为“百业之基”的农业依旧存在发展模式落后、资源消耗过高等情况。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现代化为根基,以产业联动、技术渗透等方式使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收,这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业融合主体形式多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村农业融合主体不断涌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休闲旅游区等产业融合载体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18 年底,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总量超过500万家,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提档升级,各地打造出一批集自然、风情、历史、人文等于一体的“可游、可养、可居、可业”的乡村景观综合体,推出休闲农业示范县、美丽休闲乡村和经典旅游线等地方知名品牌项目,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和新动能的重要来源。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首先,农村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调整优化农村种植和养殖业结构,发展循环、生态、绿色农业。其次,促进三次产业融合能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产业融合创造了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和吸引返乡下乡人员等实现创业就业。最后,促进三次产业融合能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发展是扶贫脱贫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通过有效开发和利用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提高扶贫脱贫的质量。

我国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2018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对全国各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这意味着三次产业融合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也提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等表述。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和农村电商等产业,并强调要“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支撑实现乡村振兴。

广东省也出台相关措施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2021 年7 月广东省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发展农产品、渔产品、畜牧产品加工制造业,推动农业数字化等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对策;2022年2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促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的认定和用地需求保障和审批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有助于丰富乡村产业类型,构建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又能有效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促进共同富裕。因此,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未来广东省部署产业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第二节
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增长动能转换

一、产数字化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当前,实体经济加速向以数字经济为重要内容的新经济转变。数字经济正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引领新常态、壮大新经济、打造新动能的主要引擎。其中,产业数字化,即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2020 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 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1. 2%,同比名义增长10. 3%,占数字经济比重由2015年的74. 3%提升至2020年的80. 9%。预计未来五年,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的比重将提升至85%左右。

产业数字化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中发挥重要作用。产业数字化将新能源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制造等应用于三次产业,催生数字农业、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形态,帮助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此外,产业数字化将数字技术与各类服务场景结合,诞生电子商务、数字金融、智慧物流、数字公共服务平台等高效便捷的数字化服务,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数字服务,促进数字信息资源的共享。

各国竞相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出台鼓励政策。美国的《数字经济议程》、德国的《数字化战略2025》、日本的数字发展新政和澳大利亚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都反映出数字经济在国际层面受到高度重视。我国也对数字经济的发展作出部署。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2022年初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深化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集群数字化转型,培育转型支撑服务生态。

广东省高度重视产业数字化发展,出台一系列促进产业数字化的重大规划和政策措施。2020年启动广州狮岭镇箱包皮具等六大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项目,通过打通品牌、生产、加工、物料供应等产业链多个环节,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生产和与数据对接。2021年发布的《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通过工业数字化、农业数字化、服务业数字化三章,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同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的意见》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提出以数字化转型重塑广东制造新优势、推进数字赋能现代农业、以数字化推动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等6项举措。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各国促进经济复苏、重塑竞争优势和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力量。广东省在制造业、服务业以及数字产业领域都处于全国领先位置,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破解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数字经济时代构建广东省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

二、数产业化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以大数据、电子信息、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数字产业化重要性日益提升。2020 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7. 5 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的19. 1%,占GDP比重的7. 3%,同比名义增长5. 3%。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当前,我国的数据要素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为我国提升国际地位、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

推动数字产业化对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数字产业化,促进通信、大数据、芯片制造、消费电子等行业的发展,有助于弥补数字化关键技术短板,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框架。此外,推动数字产业化还有利于汇聚各类数据资源,促进数字价值链的形成,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使数据在经济价值创造活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筑牢数字经济的数据基础。

在数字产业化政策支持方面,我国于2015 年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并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作出统筹。2022年初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营造繁荣有序的创新生态。广东省作为数字经济大省,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早有布局。202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广东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率先提出构建省域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同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的意见》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提出打造全球领先的5G产业创新高地、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开放创新体系等6 项举措。

推动全省数字产业化发展,既是顺应新一轮数字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培育构建新发展格局内生动力的战略要求,又是广东省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抓住数字产业化发展契机、构建数字价值链、稳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不二选择。广东省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数字资源最丰富的区域。持续推动数字产业化,是广东省应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三、新建发展提升“双链”数字化水平

当前,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国际市场风险日益增加,“断链”“卡链”情况时有发生。数字化供应网络和数据分析能够有效帮助制造业企业采取更加灵活的多重措施来应对供应链的意外中断。因此,加强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双链”数字化水平,规避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的重要举措。据测算,2020年新基建规模约3. 3万亿,同比增长26%,至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基建投资有望达10. 6万亿元,占全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10%左右;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 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及各行业应用投资将超3. 5万亿元。

布局新基建对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支撑产业,依赖于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才能从潜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经济活动。其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拉动新经济的发展,带动如新能源汽车、VR/ AR、车联网、无人机等新经济产业消费需求的旺盛。最后,新基建为提高我国经济的强度和韧性提供了新机遇。通过布局新基建,引导创新集聚与需求拉动,实现关键技术与关键产品的自主创新,有助于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我国也出台相应政策规划助推新基建投资发展。《“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升级。《“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全国多地也明确2022年新基建规划,上海市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建设超大规模开放算力平台等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安徽省实施“新基建+”行动,创建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集群;贵州省将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推进“东数西算”。广东省到2022年将累计建成5G基站22万个,加快实现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光网全覆盖,建成5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成5 个以上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20个以上行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超过5万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

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强省和数字化发展领先地区,在率先开展大规模新基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布局新基建、实现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将是广东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双链”数字化水平稳步提升也将更好地规避来自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风险。

第三节
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一、制业压舱石作用持续发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既是实体经济的“压舱石”,又是大国博弈、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目前,制造业国际竞争已经进入到白热化阶段,但我国制造业产业规模与产业附加值不匹配,制造业发展依然面临着规模大而不强、门类全而不优的难题。因此,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立足国际形势与国内环境,做好制度供给,改善发展环境,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做大做强。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令许多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2010年,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意在通过大范围减税降低制造业成本,以促进相关领域的就业并增强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2014 年通过的《振兴美国制造业和创新法案》则明确将纳米技术、光子及光学器件、先进陶瓷、混动技术等领域纳入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关注领域。法国政府则在2013 年推出了“新工业法国”计划,重在解决能源、数字革命和经济生活三大问题,2015 年又做出调整提出“未来工业”计划,将法国工业化战略布局优化为九大领域,包括新型能源、可持续发展城市、未来医疗、未来交通等,旨在通过信息化改造产业模式实现再工业化的目标。为做大做强制造业,中国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统筹规划引导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基地)发展,在长江沿线建设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京九沿线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大湛沿线建设制造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重点促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

2018年以来,广东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支持制造业做大做强、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2021年,广东省公布的《广东省加快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建设若干政策措施》聚焦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以制造业项目为着力点,汇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激发制造业投资推动工业投资增长的牵引带动作用;以项目为抓手,成立了全省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总指挥部,负责制造业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集中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以激励为支点,积极撬动工业企业投资意愿,推动设立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先进制造业投资奖励。

广东作为连通“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也是首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所在地,对做强广东制造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方面,制造业以生产物质产品为依托,本身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对广东省本身而言,做强制造业是稳定经济和保障就业的基础。作为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广东省面临稳增长和保就业压力更大,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冲击下,以制造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将是广东省未来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广东省是中国制造业集中带和示范区,也是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支点,尤其是在面临欧美国家以“经济安全”“国家安全”为由进行制裁的情况下,做大做强广东省制造业必定是广东省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先制造业引领作用不断强化

先进制造业作为制造业中知识密集、创新活跃、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关键领域,近年来,已成为一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支柱,是一国工业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当前,先进制造业已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阵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新材料、新能源、数字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新技术的成熟和大规模产业化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产品,先进制造业正引领着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

机器人、生物医药、微电子、先进材料、纳米技术、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是世界各国正在布局的重点产业。美国实施“再工业化”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特朗普政府发布了《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明确规定由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统筹整个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以国家转移支付和引导社会资本的方法支持小企业创新和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201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制造业的未来:英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又称《英国工业2050战略》)对英国制造业的长期(2050 年)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要保持英国在高技术制造业上的发展优势,扩大在全球高端制造业领域的优势。德国在《高技术战略》中将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 0”纳入十大未来项目,通过支持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研究,促进制造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中国对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转“强”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2015 年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制造业强国的基本方向,而后“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都将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化升级为先进制造业作为重点。在国家战略的引导下,全国各省市都制订了相应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先进制造业成为我国产业体系的关键内容。

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拥有全国最全的制造业门类和最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一直高度重视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发展。当前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已经颇具基础,2020年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 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6. 1%,占比同比提高1. 2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计算机工作站、新能源汽车、4K电视等高技术新产品产量增长迅猛,增长率分别为48. 5%、47. 4%、27. 6%和19. 6%。为了更好地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广东省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积极优化实体经济以发展营商环境,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一系列措施,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先进制造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引领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形态。近年来,广东省开展了淘汰落后产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等一系列产业转型升级举措,同时通过引进高端自动化设备承担重复度高但关键性的工作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改进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朝着更高技术水平的产业链与价值链环节攀升将成为广东省的产业发展趋势。

三、关技术攻关力度不断增强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是保障产业安全的关键举措。我国在集成电路、高端生产装备、新材料等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上存在被发达国家实施出口管制的情况,譬如不断热议的芯片产业“卡脖子”问题。因此,我国制造业要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应围绕核心技术这个关键攻克点,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

我国在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202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规划明确,广东省要强化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信息产业整体加速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为目标,重点在芯片设计与制造、新一代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方面,围绕重大产品、核心设备、原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展开攻关。同时,广东税务以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为发力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现代种业和精准农业、现代工程技术、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十大重点领域研发费推出针对性税收政策指引,为推动广东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和培育产业集群提供有力税收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虽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工业化、信息化领域成就显著,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进展明显,但我国制造业仍然呈现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缺乏的局面。广东省作为全国制造业强省,产业发展也面临着“缺芯少核”和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受制于人的瓶颈问题。对于制造业来说,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将是广东省产业发展的趋势。

四、消费驱动型制造迅速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今技术飞速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日新月异。不少制造企业离消费者太远,使得制造企业对于消费者所需的产品和服务难以及时响应。如今,客户对于制造企业的需求越发挑剔,期望制造企业能够提供个性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透明交付流程并及时交付。因此,制造企业要想保持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就必须具备高度敏捷性和灵活性。规模化个性定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的重要趋势。以广州市为例,为了促进广州市家具、汽车、时尚服饰等行业规模化个性定制的积极发展,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州市商务局印发了《广州市推动规模化个性定制产业发展建设“定制之都”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化个性定制龙头骨干企业。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也加速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在消费者驱动型制造的当下,制造企业可以实施如数字化质量控制、资产位置监控和物料自动补给等策略来提高运营效率,提高反应速度,更快地将产品送达消费者的手中。技术可以让用户和利益相关者自主选择数字互动体验。技术在强化制造业企业经营水平的同时,也在改变它们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技术强化后的制造业可以在客户业务环节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采集数据,精准分析采集到的数据,不断提高产品及相关服务的质量。互联服务也为制造企业创造了额外的收入来源和更高的利润率。加快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化定制、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促使制造业向消费驱动型发展将是广东省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产业链集群建设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一、产园区建设夯实产业集聚发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以开发区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承载。作为探索经济发展政策的试验田,开发区为区域经济增长带来资本的流入和积累,吸引先进的技术与人才,并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

高科技园区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园区带动了世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崛起。发达国家把发展高科技园区作为促进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美国硅谷被誉为创新能力最强、科技服务业发展最为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其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如生物技术、半导体、通信等,集聚了英特尔、苹果、谷歌等世界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硅谷地区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1%,却创造了美国13%的专利,拥有40%的美国100 强企业。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以高科技跨国公司为核心,主要发展领域为高端制造、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是德国电子、微电子和机电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中心,也是世界十大著名高科技工业园之一。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一度聚集着600多家生产电子元件和电子系统的公司,为2 400家公司提供产品,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2019年,我国21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 8万亿元,同比增长5. 88%;实现财政收入2. 1万亿元,同比增长10. 53%;实现税收收入1. 9万亿元,同比增长11. 76%;实现进口总额6. 3万亿元,同比增长1. 78%。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城市的GDP总量大,对我国财政收入贡献较大。2019 年,我国财政收入为19. 04万亿元,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的财政收入占比为11. 03%。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2019 年5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提出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从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对内对外合作平台功能、加强要素保障和资源集约利用等方面加快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也高度重视借助开发区等大平台促进经济发展。2020 年6 月,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 年)》提出“到2025 年、2035 年,全省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超过4万亿元、8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 3万亿元、5. 2万亿元”。广东省开发区既有国家级开发区,也有更为微观的以某一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园区,走专业化之路。以广州开发区为例,该开发区聚焦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区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超过3 0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25家;上市企业15家,占全市75%;大分子生物制药规划产能近60万升,已建成10万升,其中百济神州产能将超过20万升,单厂产能亚洲第一。2020年,全区获新药临床试验批件42张,创新能力突出;营收规模突破1 400亿元,发展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第一梯队,被评为中国生物医药最佳园区、中国生物医药园区创新药物潜力指数十强园。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我国重大战略之一,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 年版),中国开发区总数为2 699个,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共计639家,省级开发区2 060家。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鼓励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等各类平台大胆创新,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因此,产业园区建设的发展将是广东省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产链分工深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国际环境方面,自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外部需求收缩,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在西方国家泛滥。疫情等外部冲击也使我们认识到我国过去区域化、碎片化、分散化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变成了风险和隐患。与此同时,制造业内部也发生着一系列本质性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产业体系内部的资源重组与整合。数字技术的出现引发传统产业的巨大变革,如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制造化等颠覆以往生产组织形式,引起世界贸易格局和产业分工模式的重大调整。在此背景下,我国产业基础薄弱、核心关键技术受限、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现代化水平较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卡脖子”事件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综上,在疫情等事件的冲击下,保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强大实体经济成为应对系统性冲击的重要手段。提升本国产业链的韧性、柔性与抗风险能力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日渐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作为全球唯一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所有门类的国家,以产业链为单位在全球市场上竞争是我国独有的竞争优势。作为后发国家,我国在全球分工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以欧美为代表的先行国家在研发、知识产权、标准输出等方面占据着优势地位,构建了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由此形成了以欧美巨头企业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发展模式。欧美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引领者地位,通过标准输出从源头控制了技术的扩散和产品的生产,把控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而在新兴国家的崛起、全球经济疲软和疫情冲击等因素的联合影响下,欧美国家“引领者”地位不再稳固,新兴国家在这一背景下积极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尤其是中国作为唯一可以发展全产业链的国家,竞争优势日渐明显。积极开展以产业链为基础的竞争,重视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避免“断链”风险,是后发国家突破欧美国家基于技术领先和规则制定权形成的产业链控制,重新定义全球价值链剩余分配的应然要求。中国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国家,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已将产业链竞争作为参与国家竞争的重点。“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上海、苏州、浙江、广东等制造业强省都将强化产业链建设、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并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

产业链“链长制”是由地方政府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为应对环境重大不确定性所发明的、具有中国体制特色的地方产业管理制度的突破性创新。“链长制”是选定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通过地方政府主要官员甚至省政府一把手担任“链长”,以“补链”“强链”为目标的一系列制度设计。“链长制”体现了以产业链为单位的竞争思维,在同一条产业链上有“链长”和“链主”等各司其职,“链长”以产业政策为抓手引导整个产业发展,“链主”作为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通过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话语权带动其他成员企业的发展。当前“链长制”已经是我国广为施行的一项制度,湖南、浙江等省市在近几年大范围推广“链长制”,以规避可能的断链风险,更合理地开展“强链”“补链”“延链”工作。从广东省“链长制”实施情况来看,2020年7月深圳市发布了《深圳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施“链长制”;2021 年1 月,广东省两会上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链长制”;2021年4月,广东省正式宣布全省建立实施“链长制”,全面推进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当前,广东省各地市都将“链长制”这一重要制度创新作为稳定产业发展尤其是稳定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链长制”的实施发端于广东省制造业强市的战略需求,同时“链长制”也只是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体现的还是当前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是以产业链为单位的,甚至随着各个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相互合作,形成产业链网络乃至产业生态圈,以产业链网络为单位的竞争也将成为主流形式。

以产业链为单位的竞争主要是为应对先行国家在技术和规则上的封锁,抓住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的机遇,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和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面临的来自国际市场技术封锁等“卡脖子”风险更高。要保障广东省产业安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序展开,要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优势,但也要积极应对可能的风险与挑战。持续推动“链长制”等制度创新,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是广东省发挥战略支点作用和做大做强自身产业体系的应然方向。

三、集化发展模式助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

2010年,中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比重20%以上。然而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环境、资源问题。尤其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要素价格上升、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过多等各种约束,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发展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逐渐形成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家具制造、家用电器、金属制品、轻工造纸及中成药制造等8个劳动密集行业为支柱的优势传统产业体系。广东省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和品牌优势。但同时,广东省传统产业发展仍较为粗放。具体表现在:一是增速相对低迷,传统产业下行压力较大。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近年来广东传统优势产业呈现下行趋势,产业增加值及增加值增长率呈现“阶梯式”下滑态势。二是创新能力薄弱,质量效益水平有待提升。广东省传统制造业中,除了各行业中少数规模大、实力强的上市公司外,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比例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三是要素成本上升,传统产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当前市场需求多变,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成本上升,节能减排约束趋紧,传统优势企业普遍面临用地、用工、用能、融资等要素供应保障不力的问题。自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而生育率持续下降。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对中国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1950—2050 年,中国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而65 岁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预测到2050 年将达到3. 31亿,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为22. 26%,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2019年,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达12. 57%,超过老龄化标准的7%。老龄化将导致未来劳动力供给减少,在此前提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不再符合资源比较优势。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最大的挑战是能源,最关键是优化能源结构。只有优化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完成清洁能源替代,同时提高生产生活中能源的利用效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才能实现。换言之,高耗能、低效率的粗放发展方式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通过创新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利用效率,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同时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才是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广东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应坚定走集约化发展路线,推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增长的目标。

第五节
节能降碳改造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一、循经济和绿色经济全面发展

以碳达峰为牵引,持续深化产业、能源、交通等方面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国制造2025》将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列入九大战略任务,确定绿色发展的基本方针。在广东省层面,《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2021年,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用全生命周期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争取在2025年基本建成绿色低碳发展经济体系,到2035 年总体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美丽广东基本建成。

广东省始终将绿色循环发展作为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动力,主要有以下两点理由:第一,产业结构呈现绿色低碳化趋势。广东省2010—2020 年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服务业成为经济第一大产业。并且2020 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达到4. 3∶39. 2∶56. 5,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 0个百分点,较“十三五”初期提升6. 2个百分点。另外,2020 年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完成增加值(含研发) 9 724. 28亿元,同比增长2. 7%,占GDP比重为8. 8%。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均比去年同期上升0. 1 个百分点。第二,清洁能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广东省大力发展先进核能、海上风电等优势产业,在风电、太阳能、核电、氢能产业方面产生了一批优势特色企业,形成了骨干企业带动、重大项目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的态势。另外,广东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新能源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水平,打造沿海新能源产业带和省内差异化布局的产业集群区。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碳达峰研究工作,分地区、分步骤、分行业开展碳达峰行动,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为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广东新的增长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目前来看,广东省高质量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一方面,广东省不断优化能源结构,绿色能源消费模式基本形成。2010—2019年煤炭消费量占比由45. 3%降至34. 7%,石油消费量由28. 5%降至26. 1%,天然气消费量由4. 9%增加至8. 0%(见图4 -1)。由此可见,近年来广东省能源结构已逐步向绿色清洁能源调整。2020年,广东省全额消纳省内清洁能源,全省清洁能源占比达48%,相当于每2度电就有1度来自清洁能源。

图4 -1 2010—2019年广东省主要能源消费量及其消费占比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另一方面,广东省已实现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应用。广东省大手笔投资布局包括核电、海上风电、光伏在内的非化石能源,截至2019 年底,广东省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2 903万千瓦,其中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1 289万千瓦,核电装机1 614万千瓦,较“十二五”末增长约133. 9%,并且建成充电站约2 350座、充电桩约12万个、加氢站34座;全省天然气供应能力约470 亿立方米/年,天然气主干管道约2 780公里,通达17个地市。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海上风电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成为加快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广东电网不仅积极发挥海上风电产业优势,专门成立了海上风电服务中心,而且加快配套电网接入工程建设。2020年广东海上风电在建装机达800多万千瓦,位居全国之首,打造了粤东千万千瓦级基地,加快8 兆瓦及以上大容量机组规模应用化,促进海上风电实现平价上网。

企业层面,以广州市为例,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1 年度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广州成功入围绿色工厂7家、绿色设计产品68 项、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 家,截至2022年2月,累计入围220项,数量居全国第一。广州市级绿色工厂46 家、绿色园区1家、绿色设计产品180 项、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 家。全市狠抓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2021年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方案3 113 个,带动投资5. 6 亿元,可实现节能2 万吨标准煤,节水65万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当量8 万吨。广州市将继续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鼓励使用绿色清洁能源,力争在重点领域中创建一批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示范项目,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绿色制造骨干企业。

二、产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我国的产业能源结构逐渐由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低碳能源为主转型。首先,产业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符合世界能源消费的发展趋势。目前,世界能源消费体系已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四分天下”的格局,其中新能源的消费量及占比稳步提升,能源低碳化、去碳化趋势明显。其次,推动产业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承诺,我国能源系统需要更早实现零碳,其中电力系统预计在2040—2045 年实现零碳,产业能源结构转型势在必行。最后,推动产业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高耗能、高排放的重点行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碳减排的产业结构,对实现产业体系的全面绿色转型至关重要。

近年来,国家层面与省层面不断加码产业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指出,加快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工业用能结构,持续提升能源消费低碳化水平。《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指出,“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与窗口期,我省应围绕加快转变能源生产消费方式、优化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任务,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

在低碳政策的持续引导下,广东省的产业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2020 年,全省原煤、油品、电力及其他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为6. 3%、20. 1%、58. 0%和15. 6%,与2015年相比,原煤、油品、其他能源消费分别下降3. 7%、0. 9%、0. 4%,电力消费提高5. 8%(见图4 -2)。二是产业能耗结构持续改善。以能耗占比最高的制造业为例,2015—2020年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保持相对稳定,原煤消费量有所降低,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消费量相对提升(见图4 -3)。从不同行业来看,传统制造业能耗降低明显。2020年,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中有21个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实现下降。其中,纺织服装、服饰业降幅最大,同比下降39. 6%,其他制造业和纺织业分别同比下降27. 4%和23. 9%(见表4 -1)。三是能耗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5—2020年,我省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单位GDP电耗在2020年之前持续降低,2020年有所回升(见图4 -4)。

图4 -2 广东省2020年相对2015年能源结构变化

注:课题组按各类能源与标准煤的参考折标系数统一折算为标准煤消费量。内圈为2020 年数据,外圈为2015年数据。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图4 -3 广东省2015—2020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要能源消费量及增速

注:课题组按各类能源与标准煤的参考折标系数统一折算为标准煤消费量。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表4 -1 2020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不同行业主要能源消费量(万吨)降幅前五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

图4 -4 广东省2015—2020年单位GDP能耗、电耗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

当前,国内外能源发展形势日趋复杂,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呈现新局面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格局已定,低碳化、智能化的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以主要耗能行业为重点,推进能源智慧化管理,实施能源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持续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是实现产业绿色化转型的不二之举。广东省作为能源消费大省,应当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速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并通过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能源监测与管理,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综上所述,产业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是广东产业升级的重要趋势之一。 Wf/RumKzALSOMq3VI3SAYrnC4Tv3yTbxhvlt0GT/0TI62ggZxavE0nb3GZndiE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