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王船山著作的传播和影响

一、王船山著作的刻本

清光绪、宣统三十七年间出了多种刻本,既有汇编本又有单行本。其中,比较全面且有影响力的是清光绪十三年(1887)湖南衡阳船山书院增补刻本《船山遗书》:

衡阳船山书院刻本,是清光绪十三年(1887),湖南衡阳县知事平湖张宪和据清同治四年(1865)南京金陵节署曾刻本板片增补递修重印的。曾刻本《船山遗书》板片自同治四年至光绪初年藏于南京金陵节署,嗣后曾国荃将书板运回长沙上黎家坡遐龄庵(即遐龄精舍),也是后来传忠书局所在地。光绪四年(1878)衡阳船山书院开始筹建,至光绪八年(1882)建成开课讲学,十年(1884)曾国荃将金陵节署曾刻本《船山遗书》刻本雕板捐赠给船山书院,珍藏于衡阳湘江中的东洲船山书院中。光绪四年(1878)至十三年(1887)平湖张宪和莅任衡阳知县,欲振兴衡阳文化,遍访船山佚稿,适于王船山后裔家搜集到《龙源夜话》一卷、《姜斋诗剩稿》一卷、《忆得》一卷,《姜斋诗编年稿》一卷、《姜斋诗分体稿》四卷、《姜斋文集补遗》二卷,计六种十卷,均为未刊的抄稿本。随即设局重新雕板附在曾刻本《船山遗书》后,并清理修补金陵节署曾刻本板片,重新刷印数十部行世。这个重刻本,因补刻重印于衡阳船山书院,故后人称它为‘衡阳船山书院增补递修刻本《船山遗书》’。……后衡阳图书馆于民国十八年(1929)将板片清理冲洗重印数十部行世。书前有何键撰写的《重印船山遗书叙》。

在这一版本中,船山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开始获得了新的生命,逐渐被世人所知,而不再深藏在深山之中。

从数量上来说,这一时期是刊印王船山著作的黄金时期。因为当时朝廷开始废除八股文科举考试制度,改以策论为主,而船山著作中的论证正好符合了考试的需求,于是学子们纷纷效仿。虽然这种需求与船山的创作初衷相违背,但是客观上扩大和加深了王船山著作的传播和研究。

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和内容的变化
(一)传播途径的多样化

早期船山学说的传播途径主要以传统的刊刻为主,但是这一传播方式限制了船山学术思想的传播广度。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引入的报刊成为新的传播媒介,为传播船山思想提供了更快捷和方便的渠道。在上海图书馆的“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 1895年至 1911年间与王船山有关的期刊进行检索,共查到 22篇。“年度分布频率为:1904年 5篇、1905年 2篇、1906年 2篇、1907年 2篇、1908年 6篇、1909年 1篇、1910年 1篇、1911年 2篇;峰值分别出现在 1904年与 1908年。期刊分布频率为:《国粹学报》5篇、《东方杂志》2篇、《国民日日报汇编》2篇、《国粹学报(分类合订本)》3篇、《广益丛报》2篇、《暾社学谭》2篇,其他《民报》《四川学报》《中国白话报》《政艺通报》《国学萃编》各 1篇,共涉及杂志 10余种,峰值为《国粹学报》。这些杂志中,有的是学派发布研究成果、传播学派主张的阵地,如国粹派主编的《国粹学报》《政艺通报》,有的是政党宣传思想主张的机关报,如《民报》,有的则是以普通大众为传播对象的杂志如《东方杂志》,还有旨在开通民智的报纸如《中国白话报》。这些报刊均为清末发行量较大、传播范围较广的重要媒介。”

另外,借助“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展开检索,可以更好地展现船山学术思想在当时的传播现状:

从 1895年至 1911年,王船山(或船山、王夫之、王而农、姜斋)共出现了 117次,分别见于《申报》5次、《湘报》8次、《新民丛报》31次、《民国日日报》28次、《醒狮》1次、《国风报》1次、《东方杂志》18次、《民报》5次、《中国白话报》2次、《国粹学报》14次、《绣像小说》1次、《中国新报》1次等十几种报刊,峰值分别为《新民丛报》《国民日日报》《东方杂志》《国粹学派》《湘报》《申报》。其中,《申报》是面向大众的商业性报纸,它刊载的船山信息,要么是代书商为船山著作发行作广告,要么是对奏请船山从祀文庙一事的报道,要么是对官方公文的转载,有意宣传船山的成份最少;其他各报,则大体上是从自身的政治立场出发,发表有关船山学说的论说。

把其中重要的篇目列举一下,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当时船山研究的现状。

这些篇目主要是论述船山思想的文章,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其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简单的概述上。除了报纸杂志外,还有一些出版刊物,比如陈天华的《革命军》、杨毓麟的《新湖南》、黄藻的《黄帝魂》等,都为船山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媒介和载体,扩大了船山思想的传播范围,为当时的知识分子了解王船山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方便。

(二)传播内容的特征

由于传播媒介发生了变化,船山学说的传播内容也会随之变化。在以刊刻为主要途径的时期,传播内容主要是船山著作自身,虽然也会零星地出现序跋等信息,但基本上还是保留了船山著作本来的样子。但是在报刊作为传播媒介的时代,我们通过梳理上面的篇目,不难发现对船山思想的传播很少直接刊登船山原文,而是通过船山思想中的某些内容来阐发、宣传自我。综合这一时期报刊中对船山思想的介绍,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以梁启超等人刊发的文章为代表,通过结合西方思想文化来理解阐释船山思想。另一种是以《国粹学报》《民报》等为代表刊发的文章,主要提倡船山思想中的民族坚贞、夷夏之辨、爱国情怀的内容。

从传播方式上看,通俗化成为一种主流。船山学说艰涩深奥,报刊媒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其内容变得更为通俗,有的对船山著作进行解释说明,有的则用通俗的语言概述船山的生平,甚至还出现了白话讲解的形式。

传统图书与报刊对船山思想的传播各有优势。报纸杂志的出版和发行周期更短、传播范围更广,有利于尽快有效地扩大船山思想的传播,同时也使得船山思想的传播开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传统书刊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能够更长久地宣传船山思想,让思想的传播更深远。

三、船山书院对船山思想的传播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培养、思想的传播有着重要作用。船山书院从创建到发展,再经历改制,给船山学术思想的传播带来了新的途径。凌飞飞在《衡阳船山书院兴废考》中详细分析了船山书院的历程,并指出船山书院是清末民初研究和传播船山学的大本营,具体表现在:

第一,创立船山书院,为弘扬船山精神,尤其是弘扬船山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为造就安邦治国、匡世济民之才搭建了一个平台,在国家民族濒临危亡的时势下,无疑起到了现实的积极作用。第二,王闿运掌教船山书院 25载,主持补刻《船山遗书》,为船山作传,为船山诞辰撰文,为船山墓撰联,为船山著作作序题跋。王闿运实乃清末民初衡阳,乃至湖南、全国传播船山思想,研究船山学说的先行者,在船山学说研究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第三,船山书院的学子周逸、刘豢龙、蔡人龙、谢彬、谢玉立、马宗霍等都是船山学术研究的大家,为研究和传播船山学做出了杰出贡献。……第四,船山书院是清末民初刊刻书籍最多的书院之一,其刊刻的船山遗书、湘绮楼全集不仅对传播船山学说,促进学术交流发挥积极作用,也为当时和后来的学者研究船山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船山书院俨然成为传播船山学术思想的重要场所和基地,同时也说明了这一时期船山思想传播逐渐开放、明朗。 70fFtr+JiF1ihPGDfpY6Y74IaJmN4q3gKYVmMy/heLPNiiDMvyX/fkDOL5Q13DO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