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国现代设计的困局:民族文化身份的模糊

一、中国现代设计中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民族文化指的是某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其民族特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将其思想和精神延续传承的灵魂所在。民族文化不仅能够反映该民族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风气建设水平,也是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的重要动因,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民族文化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是该民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深刻体现,囊括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诸多内容,其中物质层面的内容包括饮食、服饰、建筑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包括信仰、节日、习俗等。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这些民族文化的差异正是塑造每个国家和地区各具特色的设计体系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历时久、范围广、层次深等特点,因此其能够深刻地嵌入设计体系构建的全过程之中,赋予设计体系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形式特征,如大到建筑设计、公共环境设计、交通工具设计,小到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中国的民族文化在历朝历代的积累和传承中也得以不断发展。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文化遗产,进而又必然会生成新的特色,以此来维系和加强生命力。应该说,文化的演进绵绵不息,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演进共同形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整体面貌。

与此同时,我们的民族文化并不是以孤立的文化形态出现的,除了文化内部的演进更迭,还有着与其他各种异质文化的互动,通过不断学习与借鉴、咀嚼与消化,逐渐形成了民族文化的资源宝库。

民国前期,不少设计师就已经开始进行探索和尝试,中国的民族文化得以被广泛地渗透到诸多的设计应用场景之中。例如,应用在与建筑环境相关的设计领域,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室内设计等;应用在与工业产品相关的设计领域,包括汽车设计,以及诸如收音机、电话机之类的日常用品设计等;应用在与视觉传达相关的设计领域,包括商业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应该说,这一阶段的积累为此后中国现代设计中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做了必要的准备和铺垫。

随着国际一体化趋势的加剧,作为对世界文化发展模式日趋单调与乏味的强烈回应,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诉求比以往更多了。在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将民族文化运用到设计之中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诸如剪纸、京剧脸谱、吉祥纹样之类的民族文化元素被用于现代设计的创新之中。除了有形的文化元素,还有很多诸如传统音乐、民族舞蹈、民间故事等无形的、抽象化的文化元素,经过设计的创新和演绎,同样可以转化为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在增强我们的民族身份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在现代设计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民族文化元素,能够为设计注入更深层面的文化支撑和更为丰富的人文体验,这不仅是我们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对于我们构建现代设计文化体系而言,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我们开拓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设计发展路径的基本依据,也是我们在现代设计中实现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必然选择。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被广泛援引的话似乎因过度重复而成为浅显的口号,使得我们很容易忽略它的内涵和复杂性,实际上,设计文化体系构建作为一项系统性时代文化工程,需要我们长久坚持和不懈努力。

二、民族文化身份构建的内在系统性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沧桑,有太多民族性格和经典设计亟待挖掘、梳理,如流传于世的中国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及各种类型的传统工艺品等,皆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气势浩荡的长城、古朴典雅的苏州园林、简约实用的明清家具、富华庄重的故宫建筑等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精髓。”

应该说,传承与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应当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本能,我们不需要刻意为了文化而文化,为了构建而构建。然而,如何将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扎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之中,如何对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形成清晰的认知和定位,如何实现对我们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坚守和中国现代设计文化的创新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易事。

中国现代设计文化体系构建的挑战首先来自我们自身的文化系统,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挑战,第一个层面的挑战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第二个层面的挑战则是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创新之间的分寸难以把握。

从第一个层面的挑战来看,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辽阔的地域和多元化的民族结构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在大融合、大迁徙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交流与碰撞,进而汇聚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由此也形成了其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在现代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驾驭有相当大的难度,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其所具有的包容性和丰富性,才能有效地调用各种优质的文化元素。此外,由于传统文化元素是对历史各个时期价值观念、审美意识、风俗习惯的高度提炼,其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不能够脱离当时的历史语境而独立存在,因此,当我们在现代设计中涉及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时,应当将这些元素放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思考,由此才能对其核心价值做出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从第二个层面的挑战来看,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日益频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到外来文化的诸多影响也在所难免,这实际上亦是社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我们在适应这一趋势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探寻在现代设计中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新途径。在这其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对现代文化的创新创造是我们在中国现代设计文化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两个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既有密切的关联,同时又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对立,这使我们在现代设计中实现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变得非常艰难。如何能够保留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元素,同时又能够赋予其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是我们当前在中国现代设计文化体系构建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此外,由于中国现代设计文化体系构建涉及诸多层面的问题,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设计文脉、历史语境、潮流趋势等因素在现代设计中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作用和影响。由于其中每一个因素都具有无限变量,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和把握就更为复杂,中国现代设计文化体系构建之难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知。

三、西方强势挤压下的民族文化身份构建

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国力以及动荡不安的整体局势,致使中国的现代工业难以得到充分发展,政府和民间资本能够在设计产业中投入的资源非常有限,导致中国的现代设计水平在国际上长期处于弱势,与设计水平较发达的国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设计水平得以迅速提升与发展,在设计商业领域、设计教育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同时又受到各种历史文化因素的制约,我们在现代设计发展的过程中过度关注对外的学习和模仿,在对内文化的发掘和建设方面却没有及时跟进。尽管在设计中有不少应用民族文化元素的做法,但总体而言,这些做法或者浮光掠影,或者含混模糊,或者扭曲变味,真正能够经得起推敲的乏善可陈。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却很少,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清晰地反映出了我们在中国现代设计文化体系构建中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中国在现代设计发展的过程中跟随西方的脚步,模仿西方文化,却忽略了我们自己优质的民族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和竞争力,因而没有建立起基于我们自己历史传统的现代设计文化体系,这就造成了设计文化身份的模糊与设计文化价值的缺失,这种缺乏文化根基的发展模式是制约我们现当代设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现代设计中民族文化身份建立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我们会看到,当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向世界输出自己的文化力量,而这其中,设计作为重要的文化软实力,通过人们的生活用品、衣食住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日常行为” 。纵观世界范围内在现代设计领域得到广泛认可的国家,它们都建立起了基于自身文化的独立设计体系,并形成了特征鲜明的设计风格,如美国的设计成熟大气,日本的设计精致简约,意大利的设计优美华丽,德国的设计理性严谨……相比之下,中国的现代设计虽然经历了长久的建设和发展,却仍然没有建立起鲜明的民族文化身份。而且,与我们的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式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文化在其中保持着强劲的势头,西方的文化习俗、饮食习惯、服饰风格等,正通过各种设计环节一点一滴地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如今,很多外国设计师主持或参与中国重要的设计项目,其中不乏优秀的设计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我们的设计眼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大国,我们对于各种观念和风格的接收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在设计中注入自身的民族文化价值。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中国能有越来越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出自中国设计师之手,而不是出自没有深刻体验过中国文化的外国设计师之手。这里所提到的中国文化包括我们的历史背景、生活习惯、传统习俗等,这些都是能够注入设计作品之中的最有价值的文化元素。

西方建立起来的现代设计准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推广,在推进现当代设计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其他各种设计文化的生存空间。当前全球设计风格的趋同化已经让我们难以辨识设计的文化出处,设计中的个性化、特色化、独立化已经让位于同一化、简单化、通俗化。对于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可以预见的是,基于西方现代设计标准的国际化设计风格居于主流地位的现实状况还将长期存在。如何在接受我们自身设计文化弱势现状的同时,开辟出构建我们民族文化身份的现代设计发展空间,是我们在面临西方文化强势扩张的现状下需要积极思考与面对的问题。我们可以不惜重金去购买好的设计方案,也可以用模仿的方式去“山寨”好的设计作品,但这样得来的设计必然缺乏生命力。至于打造我们自身的持续设计能力,只能通过振兴我们自己的设计文化来实现。

四、被误读的民族文化身份构建

现代设计中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必然不是简单地用民族文化元素进行表面化的装饰,也不是将对民族文化的强调置于可用性、易用性之上,而是应该深度把握其中的实用功能、外观形式和内在文化思想,从而避免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不深入的情况下,刻意追求所谓的现代设计中的民族文化创新。

以现代设计中对书法的运用为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书法字形当作装饰元素来使用,而是要理解凝结在书法背后的用笔、用墨、用意,熟悉诸如骨法用笔、气韵生动、虚实变化的艺术理念,只有在深处、细处着眼,才有可能实现有意味的设计文化创新。

然而,如今仍然有不少人简单地认为,在现代设计作品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是所谓的中国风设计,就是在实现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因此,我们经常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看到这样的状况,“一些文化元素在融入现代设计时手法拙劣,没有表达出文化元素本身的寓意;还有的文化元素在融入现代设计时,只是简单地抄袭、照搬,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思路。这些不成功的案例不仅没有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优势展现出来,反而使其融合显得庸俗,缺乏个性,从而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很显然,这种设计缺乏对文脉的深度思考和把握,缺乏新时代文化语境中的设计感染力和设计生命力,无疑是对中国现代设计文化体系构建的严重误读。这样的设计创新更像是将各种不相干元素拼凑在一起的大杂烩,由此导致传统文化元素被异化为徒有其表的装饰碎片,趋于空洞与乏味。这种状态下的设计文化创新活动往往会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从而进一步加深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的隔阂,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经常被视为装点门面的形式化工具,而不是构建民族文化身份、寻根溯源的基本依据。

而且,不做深入思考就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生搬硬套,这种做法与我们照搬照抄西方设计的做法并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是变换了形式的邯郸学步,将抄袭的时空对象从现代变成了古代,将抄袭的内容对象从西方文化变成了中国古代文化。

正是由于以上所提及的问题普遍存在,很多西方人对中国设计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大量借鉴和挪用上,这种文化认识上的偏差也体现出我们在现代设计文化体系构建方面的不足。面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进行深刻检讨和反思。

中国现代设计中的民族文化身份构建注定是一项系统性的时代工程,我们需要的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和把握,以更为底层介入和深层研发的方式去构建中国现代设计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感。只有明确这样的前提,才有可能将民族文化塑造成为能够提升设计质量、开辟更具有多元适应性设计路径的核心推动力。

五、民族文化身份构建中的个体突围与群体待崛起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对中国现代设计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当时出现了一批有着广泛辐射力和巨大影响力的中国元素设计,包括北京申奥标志、北京奥运会火炬、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等。这些富有强烈民族文化气息的现代设计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优秀的中国设计师在民族文化身份构建方面实现个体突围的有力佐证。

伴随着北京奥运会设计方案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要素进行创新设计的创作手法被广为效仿,一时间,社会上开始迅速兴起看似热闹的“国潮文化”。在设计商业领域,无论适合与否,所谓的“最炫民族风”都成为争相效仿的设计风格,诸如传统图形纹样这样的民族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在室内设计、工业产品、服装服饰、包装设计等领域无一例外,似乎什么东西都要通过与“国潮”沾边来提升品位和档次;在设计教育领域,有关传统文化创新设计的教学内容大幅增多,贴有“中国风”标签的课题和项目得到普遍的鼓励和支持,甚至有些设计培训机构推出“三十天速成国潮设计”的课程,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作文化快餐来消费,殊不知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怎么能够在短时间内速成呢?

在这种喧嚣盲动的风潮下,设计充斥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堆砌与滥用。实际上,那些对诸如书法、中国画、篆刻、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频繁使用,对诸如龙纹、祥云纹、如意纹等象征中国传统视觉符号的大量堆砌的设计,并不足以彰显设计创新中的传统文化意味;那些只注重视觉表象,对内容不求甚解,也不去研究传统文化背后深层次逻辑和内涵的设计,仅仅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作设计道具,无助于中国现代设计文化体系的构建,不仅会因为过度重复设计而引起审美疲劳,还会因为肤浅空洞的应景式跟风使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产生偏差。

以上现象的出现,也引发我们思考在民族文化身份构建中个体突围与群体待崛起之间的关联性问题。从设计师个体层面而言,国内当然不乏在中国现代设计文化体系构建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设计大师,诸如平面设计领域的靳埭强,建筑设计领域的王澍等,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并且都形成了独特鲜明的个人风格,他们的设计作品能够在国际上闪耀光芒,也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然而,就更广泛的设计师群体层面而言,我们在中国现代设计文化体系构建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些所谓的“国潮文化”,以及那些看似热闹的“民族文化复兴”活动,也许在引发人们关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某些积极的意义,却并不能够从整体上代表我们在中国现代设计文化体系构建中取得的成绩。我们在现代设计中还没有形成足以让其他国家设计师广泛认同的民族文化身份,设计师群体的整体设计水平还有待提升。 sKdC1GNvBUT+gm5RN26NSxIW+HNRtgKajU9bL3yAi0cwO3efJSwp8XrwoqxLQ9R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