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国现代设计的现状:产业的繁荣与文化价值的缺位

一、中国现代设计产业繁荣发展中的文化隐忧

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动因源于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实际需求。由于近现代中国积贫积弱的整体状况,以及受到西方列强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多重钳制,中国社会的发展举步维艰。要想改变这种被动落后的局面,需要主动寻找突破的口径,而推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其中不容忽略的内容。

民国前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我们可将其视为在混沌中逐渐建立秩序的阶段,各种新观念、新方法纷至沓来,不仅包含了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的更新,还伴有民主科学、自由解放思想的传入。这一阶段,人们对中国现代设计发展路径的认知夹杂着不同的主张和争议,有的主张全盘西化,有的主张中西兼容,有的主张本位创新……虽然在这种纷乱复杂的局势中人们难以理清头绪,但这种状态孕育着新时代的设计诉求,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启蒙价值,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稳定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得以建立,国民经济也得到了稳健快速的发展,这为现代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平台上的铺垫和保障,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全社会各个领域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加快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步伐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现代设计作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相关部门的积极扶持下,加上经济增长带来的强劲需求,一股现代设计发展的风潮掀起,设计产业和设计教育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设计进入了发展的高速通道。例如,在设计商业领域,商业设计需求和门类与日俱增,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设计公司和设计人才;在设计教育领域,设计类院校日益增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诸如游戏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依托于新兴产业的设计研究方向开始出现,被逐步纳入设计院校的培养体系之中。而且,设计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范围逐渐扩大,新型的设计交叉学科相继出现;在设计竞赛领域,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和设计公司参加国际级设计竞赛并斩获大奖,如红点奖、iF设计奖、Graphis国际设计大奖、IDA国际设计大奖等。中国地方政府、设计协会和设计院校也有了更多的设计资源,承办大型设计竞赛的能力不断加强,如“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的设立与举办等。此外,各种设计展览以及设计论坛的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现代设计发展全面开花,在不同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设计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国际性的设计交流活动日趋频繁,深圳、上海、北京相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项目授予“设计之都”称号,这些城市每年都会举办设计周活动,目前已经构建出国际性的设计交流平台。而且,中国在大力提振设计产业和设计教育的同时,开始更加关注设计的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

中国现代设计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和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如此,中国现代设计发展中存在着的问题依然不能忽视。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中国现代设计尚未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设计文化价值体系,依然无法摆脱西方制定的设计规则和评价标准,我们在设计中仍然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关系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制约中国现代设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亦成为中国现代设计产业繁荣发展中的隐患。

二、中国现代设计中的文化价值问题

从设计造物的角度而言,现代设计搭建起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桥梁,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安全、健康的生活和生产环境,是实现人类现代文明创新的重要手段和独特表达方式。由于设计有着极广的延展性和极强的交叉性,与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设计的发展不仅与设计学科本身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技法有关,还需要融合其他诸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以此不断拓展设计在各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如从视觉设计到数字媒体设计,从工业产品设计到人机交互设计,从环境空间设计到建筑设计等,无一例外。可以说,现代设计关乎的远不止物质层面的更迭,还涉及文化层面的演进。

在研究现代设计与文化的关联性问题上,通过广泛比较和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历史传统、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诸多方面差异的存在,不同国家和地域孕育出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又塑造出不同的现代设计形态,这些方面的影响直接而深刻,参看世界上的设计强国,如美国、日本、德国、斯堪的纳维亚等国家,它们在现代设计发展中都形成了基于其自身文化的鲜明设计风格。

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其现代设计发展的起步晚于欧洲国家,但在“二战”前后,美国依靠强大国力的支持以及大批欧洲移民所带来的优质设计资源,在设计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美国的设计事务与商业活动密切结合,体现出高度的市场意识,因此,尽管美国的现代设计发展源自欧洲,但极度发达的商业文化又塑造出了其不同于欧洲的现代设计风格特征。日本狭小的国土面积以及高度密集的人口,使得人们对空间和各种材料资源极度珍视,这也促进了日本独特的设计风格的形成。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并在此后几十年不断加快现代设计产业发展的进程,逐渐形成的设计路线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行不悖、相互借鉴的特点,在融合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的同时,保留了对简朴和极致美学风格的追求,以及对手工技艺的重视。德国的设计与德国人严谨、理性的民族性格密不可分,人们对于秩序化、高品质、实用性和成本控制的追求,在设计事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斯堪的纳维亚以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为基础,提倡富有人情味的现代设计美学,传达出鲜明的设计态度,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充分结合,在注重设计实用功能的同时,十分强调人文因素和传统因素的注入,对于自然材料非常推崇,而对于装饰手段则极为克制,并且排斥国际现代主义普遍流行的刻板、严酷的几何形式。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代社会,各国之间的接触日趋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成为发展演进的常态,因此现代设计的形态也在重新塑造着,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其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如何处理好现代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当然离不开对外来优秀文化的汲取和借鉴,但其立足的根本仍然在于建立起基于我们自身文化传统的设计价值体系。只有找到文化层面的根基和依托,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才不会迷失方向。

三、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定位模糊现象

设计教育对一个国家的设计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中国通过几十年的持续建设,当前设计教育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其中隐藏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各领域对设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与之相应,中国的设计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几乎稍有规模和资源的高校都设有设计学院或设计专业,并且持续保持着庞大的招生数量。进入 21世纪,国家教育部发布的高等院校办学名单中,已经有 1 000多所大专院校设立了设计专业,其中包括工艺美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艺术设计等诸多门类,此后又相继增设了不少多学科交叉型的设计专业,且招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设计专业也因此迅速成为中国高等院校中的热门专业。

然而,我们的设计教育质量并没有完全与教育规模同步发展。一方面,各个高校的设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校并不具备相应的办学条件,在没有形成清晰的学科定位、缺乏充足的师资力量、缺乏完善的教学设备的情况下就匆忙开始招生,这样的做法既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对设计产业的不负责,而且,设计教育的过度扩张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相关领域就业的困难;另一方面,高校设计教育的培养体系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高校的设计课程设置不合理,设计教学方法不系统,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与现实中的设计行业顺利对接,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实习或再培训才能够胜任实际的设计工作,这也造成了每年设计专业毕业生虽多,符合设计公司需求的却不多,设计行业仍然存在大量缺乏专业对口的高水平人才的现象。

在中国很多设计行业和领域中,还存在不少设计教育无法覆盖到的地方。当前中国一线大城市的软硬件建设已经较为成熟和发达,但很多中小城市还远远不及,因此对于设计方面的需求还远未达到精细的程度,再加上消费市场的巨大需求、就业方面的实际压力、商家对成本控制的考虑等因素,很多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设计教育和训练,设计知识不成体系,专业化程度总体不高,设计水平乏善可陈,长期从事简单粗放的设计熟练工操作,主动学习新技术和接受新知识的热情不高,设计行业整体水平有待提升。诸如此类的状况会进一步造成行业内部思想陈旧、观念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其本身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市场需求,更谈不上对固有的设计模式提出疑问并做出改变和创新。

此外,中国当前的设计教育更多是局限于专业院校的设计教育,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广阔的设计教育场域,这也导致设计类通识教育的缺乏,没有接受过设计专业训练的人普遍不具备设计意识和设计辨识能力,而大部分公司在设计管理体系与管理模式层面存在更为突出的问题。目前大公司或者设有专门的设计部门,或者将设计任务外包给专门的设计公司,即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设计在商业中的价值,管理层和决策方往往不是专业的设计人员,也缺乏设计管理方面的背景和经历,而设计方的话语权往往非常有限,难以实现设计方案的有效沟通,设计方经常无法充分展现其设计方面的专业见解和能力,在这样的管理结构下,自然难以产生优秀的设计作品。

可以说,中国现代设计核心价值的缺位,必然会导致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定位的不准确,因而难以形成中国现代设计文化体系构建的助推力,这种非良性的循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非常明显。尽管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但由于核心竞争力的缺乏,始终难以突破文化创新的瓶颈。

四、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价值挑战

科学技术是影响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设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产业革新,以及大机器生产为现代主义设计发展提供的物质平台支持,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在包豪斯时代,人们便逐渐接受机器大批量生产的模式,将技术与设计融合,并且大量研发新结构,使用新材料,追求结构美、速度美,控制成本,强调理性方法与技术应用,以此为依托,形成了现代设计的风格基础。

如今,我们已经步入数字化时代,其典型特征是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生产要素。现代大众传媒由卫星技术、数字化、互联网和计算机组成,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介,它的出现引发了现代设计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巨大变化,网络媒介传播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各种设计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得以资源整合,为多媒体交互、人机交互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在为中国现代设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带来了新的挑战。从设计的产业形态层面而言,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设计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开始与越来越多的领域交互融合,以往单一化的设计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多领域交叉发展的现状。在设计过程中,各部门的及时沟通必不可少,只有在设计中充分融入其他部门和领域的诉求,并且能够根据用户与市场反馈的信息做好跟踪优化设计,才能打造出成熟的设计产业链。而国内公司在设计的多领域融合创新方面,除了少数像华为、腾讯等大公司反应迅速外,大部分都反应迟滞,仍然停留在陈旧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之中,这也是阻碍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设计的文化价值层面而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设计手段和呈现形式,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还为我们带来了更多设计观念上的冲击,打开了全新的数字化创作空间,呈现出无限的可能性和延展性。然而,各种设计软件和数字资源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我们以往通过艰辛的设计过程才能够获取的深刻体会和思考,设计形式新颖丰富却无法掩盖设计文化的缺失和设计语言的匮乏,思想文化层面的萎靡让我们离现代设计的价值构建更远了。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商业模式的更新迭代,对设计提出了越来越多新的要求,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数字化技术,如何在数字化技术的使用中建立起新的价值体系,是我们在现代设计文化构建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五、消费主义社会的非理性影响

兴起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消费主义文化,“二战”之后得以在世界范围迅速蔓延。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原本作为满足人类基本需求、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基础手段的消费行为,开始被作为单一的价值目标诉求,并且社会表现出对物质利益的绝对占有和对享乐主义的盲目追求。

伴随着商业经济的无限度扩张,各种商品的生产周期大幅缩短,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再加上各种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的推波助澜,极大地刺激了现代人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商业设计中更炫目的概念、更新潮的样式、更新颖的附属功能让消费者趋之若鹜,客观理性的消费行为让位于盲目、炫耀、浮躁、虚荣的消费理念,由此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和一系列负面的社会效应。

特别是进入物质成果极大丰富的当代社会,品类众多、功能齐全、性能优良的价值属性已经不再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消费者在对商品进行选择时,开始将关注的重心转向其衍生的价值意义,很多商品已然成为消费者彰显身份地位和实现个性表达的符号。

消费主义的迅速蔓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作为促成消费行为重要途径的设计则首当其冲,为了迎合市场的现实需要,以及满足对追逐高额利润的贪婪,很多需要经历漫长时间推敲和打磨的设计方法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过度逐利的设计价值诉求,其中所谓的设计创新,仅仅是追求外观上的改变,而技术、结构、功能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设计中文化价值的构建更是无从谈起。

正是以上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现代设计价值观念的极度扭曲。应该说,适度合理的消费对于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设计体系的良性建设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消费主义泛滥势必带来消极的后果。因此,在消费主义社会中构建起积极的设计价值观念非常必要,这是防止畸形消费观无限蔓延的重要途径。

为此,我们应当在现代设计中注入更多文化层面的价值,如对人性化的考量、对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的遵从、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内容,有意识地平衡消费主义与设计价值体系构建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这些层面的尝试和努力,才有可能对消费主义的泛滥形成有效管控和约束,引导整个社会形成良性的消费观念和氛围。 HjVHKgQeipnASqaqxy8AUkjAJdx6a0P6BOplhF0RJ8FzKIXhKOHi40dV0Y0RLnX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