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Introduction

“百人百译”是一个汇聚世界各地翻译精英的国际化平台。三年来,在国内外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来自五湖四海译者的勤勉坚守下,平台发表了 1 000多条包括名言、警句、谚语、俗语(歇后语、常用成语)、楹联、佳句、网络流行语在内的,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精彩语句,它们是汇聚不同时代、行业与人生思想的中国文化精华。具有不同文化身份的译者使用不同的翻译理论与方法,形成的英文译文也成为学习、研究翻译与传播的第一手宝贵语料。团队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部署”、外语人当“用融通中外的语言、优秀的翻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战略号召,把它们分门别类汇编,是一件有利于翻译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好事,是平台所有外语人应有的担当。

承蒙全球“百人百译”平台总策划人、丛书总主编冯雷先生和平台诸位译者的信任,我和张俊锋老师有幸承担了丛书分册《谚语俗语英译》的主编工作。加入平台之前,我从未想过翻译界存在着这样一个译者“家园”:在那里,译者们执着地走在“中国传统文化名言”翻译的“荆棘”之路上,淡泊名利,笔耕不辍,对每日甄选的译题进行翻译,并能适时得到专家点拨、同行评价以及读者反馈。这是一个近乎“理想”的翻译平台,译者与各种背景的同仁直接对话,而且能够立刻得到反馈。可以说,是“百人百译”国际翻译平台首创了一个大规模的“翻译实践—读者反馈—论证提高—翻译实践”的线上闭环翻译机制,令每一位参与者的翻译能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谚语俗语英译》是平台丛书系列分册,与《名言警句英译》(以下简称《名》)并为姊妹出版物,但在语句筛选方法和体例上与后者有所不同。这里简单介绍三点:

第一点,在译题上,该分册的译题筛选有着相对特殊的考量。我们从 600余条原始译题中筛选出 246条编入本书,这么做并非为了压缩内容体量,而是我们认为面向日常翻译实践的译题并非都适合国际化传播。在日常翻译实践中,有些译题一旦失去特定语境,可能会显出刻薄、消极、片面甚至低俗的含义,这样便失去了跨文化情境下语言传播的正向效度。有鉴于此,本书主张译题当有“积极健康”的导向,讨论制定了包括“译题来源、文体、流传领域与地域、思想内涵、传播学意义(使用频次、场合等)”等若干细则,力图避免选入具有思想偏激、表达过时、表述过怪、流行地域过窄、用词有歧视之嫌、逻辑过于绝对、语气刻薄之弊的译题。分册编委全数参与了这一讨论、筛选过程,确保筛查中每一个词条都有入选理由或落选理由。另外,我们在“读秀”等数据库中对条目一一进行了检索,获得的检索结果均在五十条以上,多则十几万条。这些工作倾注了编委们的智慧和心血,虽耗时颇久,但为了使其具备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传播学意义,我们认为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要考虑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之前,我们须确保传播的内容是最鲜活的语言素材,是读者最需要的、最常看到的。若开卷之时,诸君发现每一条都“似曾相识”或“正是我需要的”,因而迫不及待地想要一观其英译,那便是对编委们不辞辛劳、细心遴选的最大肯定。

对谚语俗语进行分类编纂十分考验编委的学识和眼光。考虑到谚语俗语多流传于民间,且常发生变体现象,很难按照历史朝代对其进行分类。编委会主要成员最初持见各异,但经多次讨论辨析,最终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事物到人物,从理智到情感,从行动到语言的内在逻辑进行篇目排序,将所有条目归结到六大篇目之中。概括这六大篇目的语汇对同类书籍有所参鉴,但更多的是出自编委会成员的阅读感受和理性思考,希望它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条目的逻辑关联和内涵指向,帮助读者查阅使用。

尽管我们力图让本书更有条理和逻辑,但读者参阅时仍旧会对部分条目分类有疑惑之处,特在此把编委们讨论时的辨析方法介绍一下。讨论中最有争议的是第一篇与第二篇、第三篇与第五篇中部分条目的归属问题。第一篇(27条)“品德·修养”与第二篇(45条)“情怀·态度”译题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大类语句探讨内容更加抽象,并不针对具体事物,具有普世价值,争议较少。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管哪种文化,都不会漠视生命。而第二大类更侧重对某个人在从事具体事物时,经过审时度势,做出“态度”性建议,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品德修养。如“宁为鸡首”仅为个人选择,上升不到普世价值层面。因此虽然第二大类译题多数背后也体现了某种价值观,但它们都是个体价值观,不一定具有推广价值,如果放在第一篇里,则有“强加价值观”之嫌,望读者仔细参详。第三篇(72条)“事理·经历”,顾名思义,就是以某一个人或群体为视角,通过长期的生活体验而总结出的事物道理,侧重提供对生活中林林总总事物和事态的总结和概括,而不是价值观的导向。如“病来如山倒”一句,它没有太多感情色彩,既不会因人而异,也不对人具体需要做什么做出指导,它就是总结出“病”来去的特点,这类译题普世性较强。这类译题翻译中,很多翻译采用的是“抽象化”或“文化对等”的翻译技巧。这就与第五篇(35条)“百业·技艺”的译题有所区别。第五篇译题旨在还原百业智慧,是关于生产的总结,虽然也有“事理”成分,但它们侧重体现生活与语言的丰富性,翻译时还是要体现“行业背景”的,这类条目有些虽然已经脱离原本行业,但使用范围仍旧受限。这些条目翻译技巧会体现出“具象化”“生活化”等特点,如“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使用第五篇译题时读者还需根据说话对象和语境辨析。第四篇(38条)“人论·交际”和第六篇(29条)“言谈·行止”译题分类时编委争议不大,在此不做赘述。另,我们在每个篇目下没有机械地“削足适履”——一定要每个篇目有相近数量的译题,因为那样做,既不符合“形式服务于内容”的编写宗旨,也不能体现我们编委的集体智慧。我们希望条目归类最大可能地帮助读者理顺思路,便于学习。如此分类为谚语俗语类英译书籍首创,希望能方便学习者、研究者参考。

本书第三个在体例上与《名》书的不同之处是索引分类。编委们经讨论,认为国俗文化词(文化负载词)分类索引更具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选定由张俊锋主编和我(吴春晓主编)一起提取关键词形成关键词分类索引。其间,我们惊喜地发现,这部分工作竟然非常有趣且有学术意义。例如,中国传承的大部分价值观念似乎是二元对立的,高频名词、形容词和动词都成对出现在文化名言里,如福、祸,天、人;高、低,贵、贱;亲、疏;进、退,取、舍;等等。同样,动植物、数字、特色文化词都极具象征意义,其对应的英译也更能体现出中外文化在吸收这类思想时的侧重点不同之处。这个关键词提取过程似乎变成我们两个穿越几千年文化的探索发现之旅,而在最终数百个常用文化负载词里,我们机缘巧合地发现了中国文化的“武功秘籍”。帮助学习汉语的外国友人了解并认识这些词的内涵和外延,更有助于他们理解中国文化,掌握其“法门”,这不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要义和“好”之所在吗?该部分工作使得本书更具参考价值,也与其他同类书籍区分开来。编委们希望,读者,尤其是外国汉语学习者,能通过关键词分类检索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在我们的社会已然发生了深刻变革的今天,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够为研究翻译、一语多译、译者主体性、建立翻译读者反馈机制等翻译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提供更加充分的第一手语料,满足人们对美好的语言呈现的追求与向往,为铸牢中华文化共同体尽绵薄之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将数百条谚语俗语和数千种翻译表达纂辑成书并顺利出版,实是主编和全部编委们精诚协作的结果。特别感谢李开林博士对词条出处一一作了核实和订正,伍敏毓、袁浩龙老师对书稿进行了汇总工作。编写工作从来都是细琐而不易的,翻译工作更是“戴镣铐的舞蹈”,尽管编者和译者们抱着不敢有半分差错的态度,但疏漏、不足甚至有误之处或仍难免,敬祈读者体谅,不吝赐教,我们将察纳雅言,以图改进。

吴春晓 张俊锋
2023年 4月 27日 tNz5cUMkdYS2R9oOjGLiaz58EOHity01j713n078j2OzQundbIygY4zhbu072yU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