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Preface

隽语,短而智、简而美,启发心智、陶冶情操、耐人寻味,是民族品格、思想、智慧和审美的集中体现。中国是文明古国,更是文化大国。她的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和经典诗词,是文化箴言,是中华民族的群体记忆和文化标识。英译、分享这些箴言,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对中西方之间加深了解、理解,避免误解、误判,意义重大。

隽语负载文化特色,是民族思想和思维模式的反映,同时也是文化交流障碍和翻译难点。中国文化名言浩如烟海,大量值得译播。我们精选内容积极向上、语义独立完整、表达优美、传播广泛的短句作为翻译题目,进行“一题多人多译”。因“译无定法”,不同译者即使对同一译题解读相似,译文也常有各自的特点。

本系列丛书是“百人百译”中国文化名言项目的主要成果。本项目通过译者团队、中方评判团队和外籍评判团队实施。译者团队包括国内高校英语教师、各行业精通英语的人士、定居欧美的高学历华人华侨等。中方评判团队以国内高校英语教师为主。外籍评判团队包括在国内高校工作的外籍英语教师、留学生和海外人士。译者中英双语俱佳,背景各异。译文丰富多彩、各具特色。隐去译者姓名后,译文提交给两个评判团队征集反馈。获一名中方成员认可的译文标注一个“●”,外籍成员认可的译文标注“★”,接受度一目了然。在三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截至 2022年底,我们完成了五百多条名言警句、六百多条谚语俗语和 150多首诗词或诗词片段的英译及评判反馈工作,积累了数百万字的原创语料。

评判团队成员也是译文的首批读者,他们的反馈告诉我们:第一,产生共情是获得读者认可的深层因素。如果原文含义与译文读者有共情,译文越贴近原文,接受度越高;无共情,则结果相反。第二,读者背景影响译文的接受度,并呈现多维化。对同一译文,读者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艺术感悟不同,则判断不同。以语言文化背景为例,部分外籍团队成员不懂原文含义,多以表达的清晰度和流畅度为判断标准,即便译文偏离原文,也无从知晓。中方读者理解原文,对译文的判断往往是“字面上的忠实度”。第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盲区”,因两种语言和文化互相干扰而影响对译文的判断,正所谓“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从这个角度看,“双语双文化”本是优势,有时反成劣势。第四,译者的翻译标准与读者的评价标准有摇摆性。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于 1915年出版他所译的十二首李白诗,选用了自由体。后来他不断学习汉语,几十年后翻译《诗经》时却采用了韵体。同样,对中诗英译,不通中文的读者,常只以内容和诗意衡量译文优劣。通过学习,有了基本的中国诗词格律知识后,他们的评判标准会有所改变。中英双语读者对译诗的判断,则取决于自身的中英诗歌知识和修养。

我们精选“百人百译”成果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在此特别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的支持。原创译文和对“一题多译”的反馈是“国粹经典‘百人百译’”丛书的两大特色。入选译文均得到了中外评判团队的认可。很难讲有完美的翻译,但出现不少有如神来之笔的“佳译”和“妙译”。丛书完整呈现了对译文反馈的原始记录,这对翻译学习者、实践者和研究者均有重要价值。

特此鸣谢上海大学赵彦春教授在项目实施之初的大力支持。马建军、吴春晓、叶如钢、曹小菁、任诚刚对本文写作和修改提出了建议;王成杰、杨秀波、丁如伟、董秀静等协助润色了文字。

冯 雷 张金萍
2023年 5月 LPrkhJLtK+Ezhwm3+rhLyZEaE3dR+4XHw7j/pmbglwCpQcZcubPoZa2JkeykjSf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