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研究方法

对澳门国际音乐节的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鉴音乐学、管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理论跨学科分析。笔者曾多次亲临澳门国际音乐节现场,通过实践活动以充实研究内容。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进行数据佐证,并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基础框架,辅助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法解读澳门国际音乐节海报,进行章节内的细目论证,进而达到研究期望的结果。

1.深度访谈法

访谈法基于双方对话特点,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深入讨论,在与受访者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可以探寻其真实态度,亦能得到更加细致深入的信息。深度访谈具有样本量小、特殊性强、可以观察非语言反应回答的优点。一是可依据大纲提出问题,比较深入地探讨话题;二是面对面交谈,可以让受访者回答一些复杂和抽象的问题;三是可自由发挥,也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主题;四是采访人可针对一些特殊事件采用特殊方式说明,借以观察受访者的情绪;五是可以较客观地获得答案的数据效度和信度。访谈分为结构型、无结构型和半结构型,半结构型访谈对受访者具有一定控制性且有主题问题,也可鼓励对方提出问题。

本书的访谈对象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澳门国际音乐节组织者及研究者、音乐人等,如文化局政府人员、文化局相关的工作人员、音乐研究学者,以及音乐节艺术总监、音乐人等。截至 2020年 1月 20日,总计参与深度访谈的有 12人,采用了在线和线下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并获受访者同意保存录音资料,整理为逐字稿。例如:

访谈编号:R1

访谈对象:吴卫鸣

访谈语言:中文

访谈时间:2019年 12月 16日

访谈时长:40分钟

职务:原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参与澳门国际音乐节三十余届)

访谈主题:澳门国际音乐节

访谈地点:澳门科技大学P座

访谈大纲:

一、参与策划

1.请您回忆一下 1987年首届澳门国际音乐节筹备工作,以及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2.作为视觉艺术工作者,如何将海报设计融入音乐节中,将视觉与听觉的感受融为一体?

3.请您简要评价每一届国际音乐节海报设计的特点,其共性与个性分别在哪里?

二、主题意识

1.如何评价澳门国际音乐节在澳门回归之前、之后的主题意识变化?

2.您曾作为澳门文化艺术政策的制定者,亲自参与并撰写了十几届澳门国际音乐节的前言,每年主题均有变化,您是如何定位澳门国际音乐节的年度主题的?

3.本土音乐内容与传统民族音乐表演元素,在每届国际音乐节中的比例如何设置?如何形成“国际化、多元化、澳门特色”的永恒主题?

三、城市视觉形象

1.如何将澳门国际音乐节和世界其他国际音乐节的精彩节目贯通融合,并行于世界的舞台上,使之成为城市品牌形象?

2.您是否觉得澳门当代音乐的发展与澳门国际音乐节密不可分,甚至说音乐节内容包罗万象,三十余年的发展已浓缩成澳门当代音乐史及澳门音乐特色?

3.澳门音乐节的迅速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树立了城市形象品牌特征,您是否觉得是政府、音乐人以及观众这三方面共同努力的成果?

4.澳门国际音乐节在媒体宣传、观众参与、延伸活动策划过程中有哪一些亮点值得传承和延续?

访谈对象的情况如表 2-2所示。

表 2-2 访谈对象情况

(续上表)

注:D代表艺术总监,G代表政府工作人员,P代表宣传报道者,R代表研究者,S代表音乐人。

*因疫情期间未当面采访本人。

第二类为社会大众。主要是澳门市民,包括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中青年、长者共 64人。 在实际的访谈过程中,时常由于受时间和周围事物的影响和干扰,导致访谈难以深入。因而根据实际情况,部分受访者的面对面访谈改为笔答式访谈,由受访者自由支配时间,从而达到访谈内容全面、深刻的效果,以便于受访者对问题进行准确性判断和分析。因此,本研究最终设定为面对面访谈、线上访谈与笔答式访谈三种类型相结合。

访谈大纲根据划分的两大访谈对象,给予侧重点不同的访谈话题,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大众对国际音乐节的认识和理解。例如:

1.请问您对每年十月份的澳门国际音乐节有了解吗?从哪些渠道获取的信息?

2.您喜欢哪一类节目?(如歌剧、音乐剧、舞剧、西洋乐演奏会、中乐演奏会、古典音乐会、现代音乐会、教堂音乐会等)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演出有哪些?

3.您每年都去看演出吗?能否计算一下大约看过多少场演出?

4.您参与过与澳门国际音乐节相关的其他活动吗?(如讲座、演前导赏、后台探索、工作坊、大师班等)

5.您如何看待澳门国际音乐节?您觉得它/音乐对社会和您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哪些因素影响了您对澳门国际音乐节的参与度?

2.参与式观察法

这是田野调查的一种,结合访谈内容可获得一些额外的数据,填补不足。研究者通过参与式观察法探索现象背后的意义,优点是不会影响观察对象的本身结构以及内部关系,缺点是会受到研究者自身的主观影响,从而对事物客观性产生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

因笔者居住澳门,实施这种方法不受条件所限,通过直接观察、现场体验、数据采集(口头记录、摄影摄像、录音)等形式,围绕澳门老城区重要演出场所,对音乐节策划者和演出专家、音乐人进行探访,找寻具代表性的样本内容,以更好地论述澳门国际音乐节三十余年的传播、发展态势。

(1)制定现场演出观察表。

研究者亲临音乐节现场,并进行相关采访、记录和评估,以期对国际音乐节的传播策划有更多的直观了解。

(2)网络视频观察(见表 2-3)。

与亲临现场音乐节观察不同,网络视频观察可找到历届音乐节的表演,研究者可浏览不同类型的视频资料,即使当时无法到现场也可通过视频分析案例。

表 2-3 网络视频观察表

(3)文字、图片数据搜集研究信度。

针对报纸、杂志、专辑的资料整理等,研究信度在于质性归纳和逻辑分析,观察结果的系统性。内在信度包含逐字稿,使用多位研究者、参与者来记录数据。一是长期观察,研究者在连续几年分析过程中阅读、整理相关理论资料来调整自己的观点。二是查证各种不同的观察方式及其数据,避免研究者的主观认定。三是若发现不同结论信度需对历史情境作出合理解释,可参考不同研究学者的观点和论文资料以增加其效度。

澳门都市形象海报如《第××届澳门国际音乐节》每年 9月份推出,主要有大型的平面海报和视频形式,海报文本设计有中文、葡文、英文三种语言,由文字、图像、符号等构成,图像占据海报的醒目位置,文本也直接点明了澳门这座城市的世界形象。因此,海报是传播澳门国际形象的一张名片。

(4)音乐节评论。

笔者曾作为特邀音乐评论人参与第三十二届澳门国际音乐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场直播,具体如表 2-4、表 2-5所示。

表 2-4 “萨尔茨堡室内乐团与雷诺德·卡普森”演奏会现场观察表

(续上表)

表 2-5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厅观察表

(续上表)

3.多模态话语分析法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体系,该模态话语分析以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自社会符号学切入,将系统理论、纯理功能耦合假说、语域理论、语言社会符号观及意义功能等多种模态语篇中每一个模态,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模态构建出各自语法,并体现出话语意义,模态之间相互协作而共筑完整的模态语篇。

学者克瑞斯(Gunther R.Kress)和范勒文(Van Leeuwen)根据符号模态所包含现代信息手段,诸如文字语言、图像声音、身体空间等推导出“多模态话语”,将其确立为一种现代多种交流融合模态。该模态结合了韩礼德(Michael 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是有层次的社会符号,层次包含语义、词汇语法和音系层,并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解读语言的概念、交际和语篇,进而在上述基础上发展出多模态话语分析法。同时,克瑞斯和范勒文认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目的是分析各种符号模态是如何共同协作、创造完整语篇,进而生产出话语意义的。”

多模态是集合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同时出现的话语形式。克瑞斯和范勒文建构的视觉语法,强调语境价值,包括再现、互动和构图意义三个分析模式特点,分别指向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学者张德禄还分析了“交通标志牌的图文关系与解读过程”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视频、图片、音乐、语言、手势等符号资源分析,语篇决定了其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的目的、主题、内容、方法和策略,其系统性、功能性(概念、人际和语篇)和层次性促使语篇意义的生成,情境语境、话语方式和文化语境等均影响着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的方法和策略。

综上所述,本书试图通过多模态话语法及借助视觉文本分析角度,对澳门国际音乐节历届海报设计进行阐释,旨在探寻出澳门国际音乐节海报设计过程中的视听语言特征。研究意义在于:一是充实澳门特区政府公益宣传商业广告史,丰富品牌视觉传播内容和形式;二是描述澳门特区政府主导的文化战略中激荡大众审美期待的重要节事和集体文化记忆;三是拓展澳门城市音乐史,促进文化传播及推动城市品牌建设的研究。 P/5ck3Hb9EQmxESJ71qW+N55G/X1X8dd8XnFTnnOJwEOLhch9rKJE7S8mTZzxS5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