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稻花飘香

当年,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都是以“五七”指示为办学方针。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围绕“五七”指示的要求来开展。因此,在大埠梅子园一切劳动、学习和生活都是贯彻落实“五七”指示实际行动的一部分。既然在农村,学农又是我们的必修课,那就得好好地在农村这个大课堂里,虚心地向贫下中农学习。在梅子园学习农业知识,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学习和掌握水稻的种植技术。梅子园的办学得到当地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提供住所,派出了老师,而且还无偿地为教学所需借给学校一二十亩水稻田。梅子园的稻田主要为山排田,由于山区日照时间短,所以这些稻田大多为冷水田,在山脚边的是锈水田,水中微量元素铁的含量较高。

农村的农活主要也是根据农时季节和植物生长的规律来安排。水稻的种植主要分为播种、移植、管理、收割四个部分。在春耕犁田翻土之前,需要在水稻田里下一些基肥。当年在梅子园,种植庄稼所需的肥料一般有这么几种:一是人粪尿,新建的厕所具有收集肥料功能,这些肥料都是在春耕和“双抢”时用。二是摘嫩树叶或稻草垫在牛栏里,就着牛拉出来的屎尿,再让牛践踏一段时间,就成了有效的农家肥——牛栏粪。清理牛栏粪时,常用耙子将其装进土箕,再用手抓起均匀地撒到田里,成为稻田的基肥。三是烧“芦箕”和树枝收集草木灰(钾肥)。四是在稻田里冬种红花草,来年春耕正是开花时,像一片红色的花海,犁田时正好把草翻盖,其在田里沤上几天就开始腐烂,将其耙平后也就成了稻田的基肥。

其中,割“芦箕”成为当时在梅子园很普遍的一项劳动任务,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要参与。“芦箕”尽管长得漫山遍野,但要大量割取也不容易。它不但扎手,而且它的下面常常有蛇活动,稍不留意就有被蛇咬伤的可能。尤其“芦箕”比较蓬松,不好捆绑和挑运。比较多的时候通过燃烧将其化成灰,然后收集“芦箕”灰当作肥料。但这样烧“芦箕”的方法很危险,很有可能引发山火,危及人身安全。说起割“芦箕”,自然就会想起张兆铣老师。当时,为了调动同学们割“芦箕”的积极性,激励大家多割一些“芦箕”,张老师提出要和同学们展开竞赛。同学们都知道张老师的腿脚不便,年龄也快六十岁了。他不仅和学生们一起生活在这山旮旯里,共同经受这艰苦的生活,还做出表率与大家一起割“芦箕”,太感人了。因此,全年级的同学都很尊重他,即使回到城里,在校园里见到他都是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张老师好!”

经过一段时间发酵的“芦箕”就成了比较好的基肥。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挑牛栏粪,不仅冲鼻的臭气令人作呕,简直就要晕过去;而且还要把牛栏粪挑到田里用手均匀地撒到各处。大家从来没有用手抓过粪便,抓在手上软乎乎的,再将其撒到田里,心里一阵恶心。但没有办法,事情总是要做下去,只能硬着头皮上。渐渐地适应了之后,也不觉得有多恶心了,不知不觉地就把牛栏粪全部撒到了水稻田间。

水稻田基肥上好后,就要开始犁田了。我们都不会这把式,几乎全部的稻田都是余书记犁好。余书记(很遗憾不记得他的大名)是给我们传授农业知识的老师,大概有 40 多岁,个子虽然不高,但非常干练、精明。长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让他的皮肤变得黝黑发亮,满口洁白整齐的牙齿,他笑的样子非常的阳光。他对人总是那么和蔼可亲,说起话来轻声细语。他给我们讲解要领也好,传授技能也罢,总是那么有耐心,从来不对学生发火。他手把手教我们犁田、耙田、插秧等。

插秧开始啦!同学中会插秧而且能插好秧的并不多,所以,我们都在认真听余书记讲过要领后才开始自己动手插秧。开始插秧前,先由一位能手或高手把秧苗的行间距定好,然后,其他人跟在他的后面或旁边一路跟着插下去。学会插秧不难,但是要做到又快又好就不容易。所谓又快又好,那就是行间距始终保持一致而且速度不慢。插秧,既要有手头分秧的技术,要快而均匀,秧苗下水也要迅速,像插秧机一样;还要有腰的功夫,要有强大的耐力,持续性也要好。年级里出了好几个插秧高手,像穆玉书、龚伟民同学等。

由于同学们插秧时的出色表现,加上周边生产队劳动力的缺乏和秧苗下田时间紧迫,他们纷纷来学校请求同学们去支援。无论出自什么原因,我们都会接受和完成好这个任务。因为,我们也想让贫下中农瞧瞧,这些经过劳动汗水洗礼的城里学生是不是不一样了?当然,同学们也是很乐意去的,毕竟可以多吃两三顿饭,肚子饱饱的,何乐而不为呢?

插秧后的个把星期,秧苗开始返青,这期间需要追一次肥。那就是把化肥均匀地撒到稻田,然后,给秧苗“挠挠痒”松松土,让秧苗更好地吸收养分,更快地生长。禾苗的生长似乎跟人一样,只要有条件保障,长大只是时间的问题。我们种下的禾苗开始了分蘖,并不断粗壮起来,原来的行间距渐渐地填满。按照田间管理的要求,进行了第二次追肥,再次促进水稻的初期生长。此后,就再不能下到田里,因为水稻的根系已经布满了整个大田。

随后,稻子的生长真是一天一个样,转眼间水稻开始扬花了。在此期间,学校给同学们放一个星期的假,让大伙回家好好地休整一下。走进梅子园后的三四个月里,这还是同学们第一次回家,这种心情特别能够理解。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没有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归心似箭,回到家中,父母看见几个月不见的孩子怎么一下就变得如此又黑又瘦,心痛得不得了。当我们说起梅子园的生活,他们就明白了。父母坐不住了,把平时节衣缩食的钱粮塞给我们。临走时,还大包小罐地从家中带菜、带油。

当我们从赣州重新回到梅子园时,田里的禾苗又长大了。从抽穗到灌浆,从绿油油到金灿灿,水稻进入成熟期。看见稻田里随风而起的层层稻浪,心中还是有一阵阵的喜悦,这毕竟是我们的劳动成果啊!随着稻子的成熟,天气也渐渐地热了。好在山区的天气,中午热,早晚还是很凉爽的,这点比城里要舒服一些。终于要开镰了,农时进入“双抢”时间,那就是一边要收割,一边要插晚稻秧,不能误了农时。用镰刀割禾,又是我们生平的第一次。看起来很简单,把稻子割下来就行了。但是,稍不小心,手指就会割出口子,大家戏称为“杀鸡”。水稻收割有几道程序,如割稻子、打稻穗等。我们通常都是用打谷机,它是半自动机械脱粒,利用脚踩踏板上下运动通过金属传送臂对架在木箱上的木桶产生旋转,在木桶壁上安上金属击打桩,通过金属击打桩的快速运动对稻谷进行击打脱粒,这种脱粒方式效率很高。田里还有一些辅助性的农活,例如捆稻草、挑稻草、挑稻谷等。总的来说,这是一年四季中最为忙碌的时候。那时,顶着炎炎的烈日,可谓骄阳似火,好在脚下的水可以调节一下温度,不然的话肯定要中暑。

望着黄澄澄的谷穗,辛勤的劳作终于换来硕果。进入梅子园后的第一个丰收季,给大家疲惫的身心带来由衷的喜悦。开镰在即,“双抢”的大幕拉开。为了与时间赛跑,每一个班组都抓得很紧,割的、踩的、挑的、绑的,一刻也不敢懈怠。此时,我们总算明白了为什么叫一个“抢”字。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把种下的稻子全都收割上来了。在劳动的稻田里,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曾经在小学背过的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喜看稻菽千层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终于以自己的辛勤劳动,用青春的汗水,迎来了一片丰收的景象。回顾所走过的这段路程,感受这番艰苦的磨炼,深刻体会到,我们这些所谓的“城里人”也能够承受艰苦生活的压力,在农村向贫下中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农业知识和技能,获得粮食丰收;我们也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同样地建设山村,让大地改变模样,让希望的田野金光灿灿! AB0ocdn7z4wmWR9daZKXY1NPUEwZHSzB1/AC5e5YFq7TQ4KL21UH1obMo4EC2/V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