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超强劳动

劳动是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途径,人们几乎每一天都不能离开它。在梅子园的日子里,在那山旮旯待过的同学们面对劳动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

——劳动,自从进入梅子园后始终伴随着我们,成为在梅子园每天生活的必需。

——劳动,是学校当时贯彻落实“五七”指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与工农相结合的必由之路。

——劳动,成为当年老师对我们的评价标准。进步或落后,全看劳动的好与差。我们的所有表现全都倾注于劳动之中,既是所谓的改造思想,也是要求上进的最好表现。

——劳动,成为我们改变梅子园面貌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方式。只有辛勤劳动,只有挥洒青春汗水,才能让梅子园出现新的变化,见到新的面貌和景象。

五十年前,一群茫然的、仅有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从赣州市来到梅子园。他们来干什么呢?学习吗?是的,因为他们是学生,除了学习还能干什么呢?但这里是学习的地方吗?没有课室,没有桌凳,没有书籍……没有的太多了,连栖身之地都是向老表借的房屋。课是上不了,那剩下的又该干什么呢?“日求三餐,夜求一宿”,这是人生活的基本条件。梅子园不仅缺乏学习条件,连必要的生活条件也是十分艰难。严峻的生存问题,威胁着在梅子园的每位同学。毫无疑问,所有这些生活的问题都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劳动来加以解决。因此,一切必须从劳动开始。劳动,成了同学们进入梅子园的第一堂课。不是吗?同学们所有吃的、用的都必须从 25 里路以外的大埠墟用自己的肩膀挑进来;同学们每一天所需的热量都必须靠燃烧木柴来维持,而所有这些燃烧的木柴都来自同学们在山里砍伐的树木。劳动,是在为生存而战,也是为生活而战!

1.开垦河滩

梅子园里有一条涓涓的溪河,清清的溪水每天都唱着哗哗的歌声,缓缓地从我们身边淌过。这是条经过山边和田野的溪河,它目睹了我们在梅子园的艰苦劳动。当年,梅子园生产队借给学校使用的土地,大多是水田,基本上没有旱地。加上梅子园地处丘陵,全都是山排田,几乎没有一块像样的平地。

由于溪水长年的冲刷,加上水道在不远处的转弯,又借助每年山洪的力量,我们住处的正前方形成了一大片的河滩。这块河滩,大约长 150 米,宽 50 米,呈狭长形。河滩四处长满了杂树、荆棘,地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来到梅子园后的首项任务,就是向这片河滩宣战,要在这河滩上开辟出一片能够种植蔬菜的园子。

当时我们连有两个排八个班,开垦河滩的任务是按班、按某块荒滩的大小来划分。划定“地盘”后,由班长领着自己班上的男女同学,开始垦荒河滩的劳动。各班配置的“武器”有砍刀、拉锯、锄头和羊镐。垦荒河滩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河滩上的杂树、茅草和荆棘统统砍掉。这还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大家挥舞砍刀,三下五除二,像剃头一样把河滩上的树枝、茅草基本上都去掉了,然后,将其付之一炬。

开垦河滩的第二步,就是要清除河滩上的乱石。此时,劳动的难度和强度都要比第一步更大了。有的石头很大,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搬动的。还有的石头深埋在河滩的下面,要把它挖起来搬走,还需费很大的气力。要知道这些石头都是被河水长年冲刷掩埋在河滩上的,不是轻易就能搬动的。我们又都是十六七岁的学生,能有多大的气力啊?过往的家庭劳动不过就是挑挑水,算是需要点气力的劳动,哪能承受现在强度这么大的体力活呢?当时,天气又很炎热,干一会儿,就大汗淋漓、汗流浃背,大家都感到体力不支,难以持续。蹲在地上挖石头,突然起身眼前尽冒“金星火花”,个个都筋疲力尽,好像要虚脱一样。

开垦河滩的第三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挖树蔸。这些盘根错节的树为了能活在这片河滩上,拼命地把根往土里深深地扎,现在要清除它们谈何容易。没有办法,只有再次抡起锄头,挥动砍刀,使出全身的力气“斩草除根”。大家先把树的支根砍掉,有的通过晃动把根拔起;有的根稍粗一点,还要继续用刀砍,砍断后才能拔掉。遇到很粗的根,即使砍掉支根,使劲摇晃也无济于事,只有下狠功夫,把最粗的根砍断,才能解决问题。连续砍了几天树根,手上都打起了血泡,磨破了皮,有的稍不留意,手脚还受了伤。我们大概用了个把月的时间,才终于将这块河滩开垦出来。开垦出来的河滩,整理成一块块菜畦,便于后期的蔬菜种植。看着这些土黄色、含沙量极高、缺乏有机质的土地,就知道难以生长出理想的蔬菜。

开垦河滩的辛苦,一方面是由于绝大多数同学从来没有过这么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比较难适应,缺乏持续性;另一方面来自很差的伙食。体能的恢复既要靠休息,这点基本上能保证,也需要有相应的营养来补充体能消耗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较差的伙食水平,使同学们的体能被透支。因此,劳动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头晕,眼冒金星、眼花缭乱等营养不良的现象。

河滩变成了菜园,土地在我们手上改变了模样。垦荒成功,不仅让我们的“自力更生”有了土地保障,为生活水平的改进增添了可能,而且通过菜地的开荒成功,也证实了我们自身的能量,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学校、向老师表明我们这些“学生娃”也可以成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2.修建房屋

在学生生活逐步稳定后,学校开始了学生学习、生活设施的基本建设。当时,当务之急就是要建一个公共厕所。“凡人都有内急之事”,修建公厕,既是日常生活所需,也是现代文明之举。

盖厕所,也类似建房子,这是我们从来没有干过的活。好在是建农村式的土墙房,技术含量不高。又有余书记(农民老师)和苏师傅(五中派出的木匠)指导,我们只需卖力气,挖土、提土和舂土。在余书记的指点下,我们也渐渐掌握了一些盖土墙房的方法。它是用比较古老的“干打垒”的办法来盖房子。首先,调整好水平线,挖一个 20 厘米左右深的墙基,再用一个大概长 2 米,高 80 厘米的模板,架在墙基上面。这时,将选好的土倒在里面,再用两头方、中间圆的木舂,不停地使劲舂打。大约舂打到模板高度的一半的时候,再加几根木条,相当于“钢筋”的作用,再往里面倒土,一直舂到模板的高度。这时可以去掉夹(模)板,就成了一段墙了。房子要建多长、多高,土墙就舂多长、多高。舂完第一段墙后,在它的上面夹住模板,用前面舂墙的办法不断叠加,墙体就不断升高了。解决了墙体的长与高的问题,房子就慢慢地盖起来了。

舂土墙,这种劳动也很累。一个人干不了太久,要不停地换人才能坚持下去。一般的同学只能在下面铲土、提土,快到顶部和架梁的时候,还要靠班里几个大个子。他们气力大,干活的确比一般同学行,我们打心眼里佩服他们,即使他们多加几两饭也是很应该的。房子在渐渐地升高,厕所的整个墙体已见雏形。由于在梅子园的山里,很多盖房的材料可以就地取材,比如木头、木板、杉树皮等都是我们自己加工的。此时,一部分同学开始解板,一部分同学剥杉树皮。很快,一座由我们自己亲手盖起的厕所就要完工了。从此,我们的内急就能文明地处理。由于这座厕所地势比较高,因此上厕所被我们班的女生戏称为“上高楼”。厕所的成功修建,又给学校和师生增添了更大的信心,从而加快了学生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同时,在盖房的过程中,同学中好像也逐步形成了“行家里手”和“专业队伍”。除了挖土、铲土、提土外,舂土,尤其是高层舂土都由专门几个同学来完成。

在梅子园盖的第二栋土房是一栋“综合房”,即水房、冲凉房和课室综合在一起。由于水房和冲凉房用水量都很大,所以“综合房”盖在了一条小溪河旁边。梅子园的水资源还是很丰富的,基本上是一个不缺水的地方。选好地基后,很快就开工了。这种土墙房一般都不高,大概 3 米左右。加上我们有了一定的经验,轻车熟路,“综合房”很快就盖好了。尽管这间课室非常的简陋,树桩当课桌和凳子的腿,上面铺上板子,钉子一钉,就成了我们的课桌和凳子。从此,梅子园才有了可供上课读书的地方。开会、自习和老师上课全在这间课室里。有了比较像样的冲凉房,大家的冲凉再也不会那么尴尬,劳动出汗后再不用洗冷水澡了。

在梅子园盖的第三栋土房是一栋男生宿舍。这栋土房建在山边,原来这个地方有一块小山田,为了盖土房劈开了一部分山壁。劈下的山土填平了原来的那块田,大概有七八十平方米,在这个基础上盖起了一栋包括教师宿舍和两间男生宿舍的土房。这样,男女学生的宿舍以溪河为界,溪河左侧(水流方向)为女生宿舍;相反,为男生宿舍。可以说,同学们的住宿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显得更宽敞些。但是,地面很潮湿,下铺的地面还长蘑菇。好在住的时间不长,尚未接受风雨考验,土房的质量也令人担忧。当时,也顾及不了这些了。

男生宿舍盖好后,前面还有 30~40 平方米的空地,我们修建了半个篮球场。因为只够半个篮球场的面积,只好架起一块篮球板。不管怎么样,从无到有,同学们终于在劳动之余,还可以拍拍篮球,投投篮,三五个人还可以进行小比赛。有了半个篮球场后,我们每天早上都得出操。“一二三——四”,操练的号子声响彻梅子园早晨的天空,非常难得,在这古老的山村还能听到这么嘹亮、气壮的声音,也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种震撼山河的英雄气概,着实让我们这些梅子园的学生“威”了一把!

梅子园的建设主要还是围绕学生基本的生活需求,如宿舍、水房、冲凉房、厕所、课室等,其中除了相当部分的土方劳作外,还需大量的木料和板材,而这些建筑所需材料都依靠我们自己来解决。当时,五中校本部派出木工苏师傅来解决建筑中的技术问题。梅子园专门有一个解板小组,由王福生、江福春、王跃林和肖桂林 4 位同学组成。他们在苏师傅的指导下,承担了全部房屋所需板料的解板任务。在同学们看来,解板无需下田,也不需要晒太阳。但此活所需的臂力、耐力和技巧不是每一个同学都具备的。他们在深山找木头、倒树、剥树皮等劳动不亚于大田的劳动。关键是我们很多同学难以像他们那样长时间、持续地完成这么大量的劳动。

3.伐木放排

在梅子园超强度的劳动中,除了开垦河滩、盖土房外,就要算上山砍松木(用于铁轨的枕木)。每个小组都有一定的数量规定,好像每个同学每天都有三四根的任务要完成。当时,曾广泰组长带着我们上山去砍松木。所砍伐的松木是有要求的,即 1.5 米长,25 厘米粗。砍下的松木要运到山下,堆放到规定的地方。运送松木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利用坡度和山势让其滚落到离堆放点最近的位置。滚落到山下的涵木,如果离堆放点有距离的话,还得用人工的办法把它们搬运到规定的地点。砍伐松木很容易受伤,比如劳动工具的使用、松树倒下的方向、树丛中蛇或蜂的侵害等。

砍伐和剥皮后的松木要运出大山,靠的是门前的这条溪河,这就是所谓的“放排”。放排有两个条件:一是木头要晾干一段时间,以减轻自重,加快漂移的速度;二是溪河要有足够的水,如果是枯水季,水位低,木头很容易卡在河床的岩石间。因此,梅子园这批木头的运出,大都选择在五六月份。年级挑了几位水性特别好又能吃苦的同学参与这项劳动。木头从梅子园放入溪水中,负责放排的同学盯着一根根木头顺水而下。如果遇到木头卡住,或者挤作一堆,就需要人把它们分开,让木头继续向前漂流。这些木头从溪河流出漂到渡口,在渡口扎成排筏放入桃江;从桃江进入贡江,再从贡江汇入赣江,最后,到达长江。 zbqoKfaAT8sSidOsJbi0SDakTJXyLzSc9LabBQNTPkyGU9uo5O37+BZPH+cblu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